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6点起床,晚9点半睡觉,许多人希求的早睡早起的健康作息,竟在戒毒所里实现了。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毒品的危害、了解戒毒,近日,《方圆》记者探访了北京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强戒所),还原了强制戒毒生活。上课、生理康复锻炼、职业技能培训、文体活动、种菜栽花……往日沉浸在毒品中的戒毒人员的戒毒生活丰富多彩。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是公安机关对吸毒成瘾人员采取强制性隔离专门戒毒的场所。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戒毒人员籍贯遍布全国各地,男女都有,年纪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20岁,戒毒人员的强戒期一般为时两年,前三到六个月会在强戒所内度过,后面他们将被转去其他监管机构。”强戒所所长崔新华介绍。
紧挨强戒所大门左侧有一小块菜地,几名戒毒人员正在劳作。崔新华说:“他们从事的都是简单的种植活动,目的就是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快乐。以往,吸毒人员的快感来自于毒品,强戒所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让这些人摆脱旧认知,重新树立正常健康的价值观念。”
戒毒人員的作息非常规律:6点,伴随着音乐起床;6点20分,全员集合,在民警带领下,集体高唱戒毒主题歌曲,到户外操场进行队列训练;早操训练完并吃完早餐后,上午8点半,管教民警按照既定方案,对戒毒人员分别开展心理、认知、行为等治疗课程;11点半,午餐午休;下午1点半到4点半,开展生理康复锻炼、康复劳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的矫治课程;下午5点半用晚餐;晚上7点,观看《新闻联播》《法治进行时》等时政法治节目,或进行文体活动;晚9点半熄灯就寝。
管教民警冀杨说,戒毒人员入所前,往往作息没规律、饮食不定,而强戒所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戒毒人员适应“八小时睡眠、八小时静思、八小时教育管理”的规律化生活;这样,戒毒人员的健康和精神状态会大幅好转,戒毒的信心和自我约束能力也都得到显著提高。
强戒所有一间名为“橄榄叶”的戒毒教育工作室,由冀杨负责。冀杨将认知心理干预疗法在戒毒实践中推广和应用,帮助戒毒人员重视荣誉、重塑品格。冀杨表示,在工作室里,民警们凭借对每名戒毒人员的了解,挖掘和分析他们的故事,让参与者收获更多启发和思考。同时,他们还特别安排家庭教育环节,帮助戒毒人员体会家人的爱心和付出,唤醒他们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意识。如今,橄榄叶工作室已培养出好几位表现优秀的戒毒人员。强戒所还有一间书法绘画技能培训室,22岁的戒毒人员小丁(化名)常在这里创作。小丁从小喜欢绘画,辍学后成为文身师,收入不错。4个月前,小丁在酒吧吸毒被警方当场抓获,送进戒毒所。小丁说:“刚进所时常失眠,情绪躁动,适应不了没有毒品的日子,通过治疗和矫正,逐渐适应了,性情也平和了。”小丁说,很想念家里的父母。“爸妈说我还年轻,不会因为我犯了错误就放弃我,他们盼我早日出去,重新找回我自己,好好工作、生活。” 小丁委托《方圆》记者转告外面的青年朋友,切莫沾染毒品,不要交有毒品嗜好的朋友,千万抵制毒品的诱惑,不要低估毒品的破坏力。
除了心理治疗、绘画,强戒所还让有音乐爱好或表演特长的戒毒人员创作歌曲、舞台剧、小品等,帮助他们戒除心瘾、重拾自信。在急救技能培训室内,6名戒毒人员在医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徒手心肺复苏动作。“戒毒人员学会一些实用的急救技术,直至最终取得应急救护员资格认证书,助人也助己。”崔新华说。
教学医师说,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吸毒,身心都受过一些伤害,机体抵抗力下降,在强制戒毒期间最易发生晕厥、心血管病、癫痫等急症及意外伤害。戒毒所从每监室选择一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0岁以下、日常期间表现好、剩余监期短的戒毒人员,参加应急救护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培训工作由具有医生资质的管教医师主抓,围绕戒毒人员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突发疾病和意外状况的初步处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课程中,管教医师会进行现场模拟示范,引导、指点戒毒人员开展一对一的实际操作。
崔新华认为,对戒毒人员的人文关怀非常重要。每个月都有一天,强戒所活动室里会传出温馨的生日歌,窗上映着温暖的烛光,这是强戒所为戒毒人员精心安排的生日会。而参加生日会的戒毒人员会分享生日心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受。
邵然是强戒所心理理疗室的一名老师,她与强戒所已有10多年的合作了。邵然的主要工作是每周为戒毒人员进行一次心理辅导。她告诉记者,戒毒人员吸食新型毒品的较多。使用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有很明显的生理反应,毒瘾上来就会打哈欠、没精神,甚至自残;而新型毒品对人的伤害主要在于心理方面,长时间不吸食,在生理上并不会出现过于剧烈的痛苦反应,因此,常给吸食者错觉,认为这种东西可以被控制、不上瘾,也不会造成伤害。正因如此,新型毒品的伤害是在无形之中形成的,一旦沾染会产生心理依赖,一有些小情绪、小压力就会想去吸食,长此以往就会精神萎靡、出现幻觉,甚至出现被迫害妄想症,以致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崔新华认为,只有帮助戒毒人员重塑起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避免复吸。
“禁毒工作,绝不只是公安民警的事,也不能仅靠某一部门的力量,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集体参与,只有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构筑起远离毒品的防护网。强制戒毒所只是禁毒工作其中一环。”崔新华说。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是公安机关对吸毒成瘾人员采取强制性隔离专门戒毒的场所。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戒毒人员籍贯遍布全国各地,男女都有,年纪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20岁,戒毒人员的强戒期一般为时两年,前三到六个月会在强戒所内度过,后面他们将被转去其他监管机构。”强戒所所长崔新华介绍。
紧挨强戒所大门左侧有一小块菜地,几名戒毒人员正在劳作。崔新华说:“他们从事的都是简单的种植活动,目的就是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快乐。以往,吸毒人员的快感来自于毒品,强戒所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让这些人摆脱旧认知,重新树立正常健康的价值观念。”
戒毒人員的作息非常规律:6点,伴随着音乐起床;6点20分,全员集合,在民警带领下,集体高唱戒毒主题歌曲,到户外操场进行队列训练;早操训练完并吃完早餐后,上午8点半,管教民警按照既定方案,对戒毒人员分别开展心理、认知、行为等治疗课程;11点半,午餐午休;下午1点半到4点半,开展生理康复锻炼、康复劳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的矫治课程;下午5点半用晚餐;晚上7点,观看《新闻联播》《法治进行时》等时政法治节目,或进行文体活动;晚9点半熄灯就寝。
管教民警冀杨说,戒毒人员入所前,往往作息没规律、饮食不定,而强戒所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戒毒人员适应“八小时睡眠、八小时静思、八小时教育管理”的规律化生活;这样,戒毒人员的健康和精神状态会大幅好转,戒毒的信心和自我约束能力也都得到显著提高。
强戒所有一间名为“橄榄叶”的戒毒教育工作室,由冀杨负责。冀杨将认知心理干预疗法在戒毒实践中推广和应用,帮助戒毒人员重视荣誉、重塑品格。冀杨表示,在工作室里,民警们凭借对每名戒毒人员的了解,挖掘和分析他们的故事,让参与者收获更多启发和思考。同时,他们还特别安排家庭教育环节,帮助戒毒人员体会家人的爱心和付出,唤醒他们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意识。如今,橄榄叶工作室已培养出好几位表现优秀的戒毒人员。强戒所还有一间书法绘画技能培训室,22岁的戒毒人员小丁(化名)常在这里创作。小丁从小喜欢绘画,辍学后成为文身师,收入不错。4个月前,小丁在酒吧吸毒被警方当场抓获,送进戒毒所。小丁说:“刚进所时常失眠,情绪躁动,适应不了没有毒品的日子,通过治疗和矫正,逐渐适应了,性情也平和了。”小丁说,很想念家里的父母。“爸妈说我还年轻,不会因为我犯了错误就放弃我,他们盼我早日出去,重新找回我自己,好好工作、生活。” 小丁委托《方圆》记者转告外面的青年朋友,切莫沾染毒品,不要交有毒品嗜好的朋友,千万抵制毒品的诱惑,不要低估毒品的破坏力。
除了心理治疗、绘画,强戒所还让有音乐爱好或表演特长的戒毒人员创作歌曲、舞台剧、小品等,帮助他们戒除心瘾、重拾自信。在急救技能培训室内,6名戒毒人员在医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徒手心肺复苏动作。“戒毒人员学会一些实用的急救技术,直至最终取得应急救护员资格认证书,助人也助己。”崔新华说。
教学医师说,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吸毒,身心都受过一些伤害,机体抵抗力下降,在强制戒毒期间最易发生晕厥、心血管病、癫痫等急症及意外伤害。戒毒所从每监室选择一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0岁以下、日常期间表现好、剩余监期短的戒毒人员,参加应急救护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培训工作由具有医生资质的管教医师主抓,围绕戒毒人员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突发疾病和意外状况的初步处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课程中,管教医师会进行现场模拟示范,引导、指点戒毒人员开展一对一的实际操作。
崔新华认为,对戒毒人员的人文关怀非常重要。每个月都有一天,强戒所活动室里会传出温馨的生日歌,窗上映着温暖的烛光,这是强戒所为戒毒人员精心安排的生日会。而参加生日会的戒毒人员会分享生日心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受。
邵然是强戒所心理理疗室的一名老师,她与强戒所已有10多年的合作了。邵然的主要工作是每周为戒毒人员进行一次心理辅导。她告诉记者,戒毒人员吸食新型毒品的较多。使用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有很明显的生理反应,毒瘾上来就会打哈欠、没精神,甚至自残;而新型毒品对人的伤害主要在于心理方面,长时间不吸食,在生理上并不会出现过于剧烈的痛苦反应,因此,常给吸食者错觉,认为这种东西可以被控制、不上瘾,也不会造成伤害。正因如此,新型毒品的伤害是在无形之中形成的,一旦沾染会产生心理依赖,一有些小情绪、小压力就会想去吸食,长此以往就会精神萎靡、出现幻觉,甚至出现被迫害妄想症,以致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崔新华认为,只有帮助戒毒人员重塑起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避免复吸。
“禁毒工作,绝不只是公安民警的事,也不能仅靠某一部门的力量,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集体参与,只有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构筑起远离毒品的防护网。强制戒毒所只是禁毒工作其中一环。”崔新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