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系统中由于人类主观活动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突出的不良现象。它目前已上升为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大气问题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细颗粒物,它可以直接被人体吸入呼吸道深部,甚至直达肺泡区。PM2.5比同等质量较大粒径的颗粒物粒径更小、表面积更大、吸附性更强、更易于携带并浓缩大气中的毒害物质,因而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更大。
近几年,北京的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将PM2.5带入了人们的生活,PM2.5更是由微博讨论的方式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立足于以往文献的调研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北京市中学生对PM2.5的了解与感知,以及PM2.5对北京市中学生生活的影响,以期从PM2.5这一侧面研究北京市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水平。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了自己的初步看法,且环境问题不但关系到他们现在的生活,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他们除了脑力贡献和支持动员的能力外,还会带来很多有价值的独特见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也是提升全社会公众的环境素养的关键,他们是未来的决策者,同时他们的行为也在影响着他们的父母和其他人群。目前对于北京市环境问题已有的研究较多并较为成熟,北京又属于近期比较典型的大气问题常发城市,北京市的中学生属于较为理想的调查对象。
以往的研究大多着重于环境素养的大方向研究,而很少有人把PM2.5这一具体事例与中学生这一具体人群结合起来。本文希望弥补这一空白,探究北京市中学生对PM2.5及其具体影响的感知情况,以从此侧面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这一群体环境素养水平的具体情况,并为政府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公共环境意识开辟新的思路。
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参考PM2.5相关知识,自行设计了《北京市中学生对PM2.5及其影响的感知研究调查问卷》,旨在测量PM2.5问题背景下北京市中学生的环境素养。本问卷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导入信息(7个问题)、对PM2.5的认识(5个问题)及PM2.5对中学生的影响(4个问题),共16个题项,涉及环境素养七大特征中的6个层面。题目类型包括单选、定项和不定项多选题、可选补充问题。
被调查对象主要为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方法为当场独立答卷,答卷过程中不得查询有关资料,答卷时间为5~10分钟。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认知反馈
研究对象表示都听说过PM2.5这一概念,而大多数都是近些年PM2.5问题逐渐严重了之后才听说,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起了主要的传播作用,社交网络、教师教学时提及或教学资料涉及,以及亲戚朋友口头告知,门户网站也起到了一定的传播作用。在听说了PM2.5之后,有48.4%的学生主动搜索过相关资料,而多数学生并未主动探寻其他关于PM2.5的知识。在探寻过程中,多数同学通过使用搜索引擎了解了更多关于PM2.5的相关知识,还有一些同学通过查阅报纸新闻、电视报道、社交媒体、门户网站、专业书籍或者口头询问的方式来达成目的。在得知了PM2.5的有关信息后,54.4%的同学主动向他人传播了此信息,多数选择了口头传播的方式,也有一些同学选择了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或转发讯息的方式。
在关于导致PM2.5浓度增加的因素,被选择次数最多的选项为:交通运输、煤燃烧、垃圾焚烧和地面扬尘。而根据相关人士对北京地区PM2.5成分特征及来源的分析,北京地区导致PM2.5浓度增加的因素分别为:土壤尘、煤燃烧、交通运输、海洋气溶胶以及钢铁工业。由此可以判断,北京市中学生对于PM2.5的成因分析较为准确。由于很多学生未选择海洋气溶胶,可以认为北京市中学生对于气溶胶的成因了解不够深入,对PM2.5与气溶胶的关系也不够清楚。有36.9%的学生选择了垃圾焚烧,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们对垃圾处理问题的关注。在责任界定问题上,学生们对“谁最应该对PM2.5问题负责”的问题的反馈是,最该对PM2.5问题负责的应该是排放废气的工厂,在此之后依选择次数排序分别为政府部门、燃煤企业、建筑商和开私家车的人;还有一部分中学生认为开私家车的人应为PM2.5负责,但其不负主要的责任。而据参考资料,北京市PM2.5的来源中有22%以上是由机动车排放造成;将近17%是煤炭燃烧产生,包括锅炉供暖、老住户周边散煤的燃烧;有将近16%是施工带来的扬尘;16%以上是工业挥发,比如水泥厂、汽车工业的喷漆、家具厂喷涂;4.5%是农村的养殖、基础焚烧。调查结果与此并不十分相符,表明中学生对PM2.5等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问卷中有一题调查的是中学生对PM2.5达标时间的预估周期,多数同学(45.6%)选择了15~30年,28.8%的同学选择了5~15年,还有5.6%的同学乐观地选择了5年内。不可忽视的是,有15.2%的同学较为悲观,选择了30年以上,甚至还有一位同学在答卷上注明了永远不可能达标的字样。综合中学生的这些选择,可以看出北京市中学生大多比较担忧北京目前的空气质量状况,对PM2.5的治理信心不足,以及对较长治理周期的认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目前PM2.5问题的严重性。
(二)行为反馈
在调查了解有关PM2.5的有关知识后对生活的影响问题(多选),学生选择最多的选项分别为:更加关注有关PM2.5的报道,出门戴口罩,过年不燃放烟花以及有意减少出门次数,此外还有几个男生表示愿意在大学时学习环保相关专业;但也有6人表示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由此可见,PM2.5对中学生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会有意识地选择一定的环保行为,但最主要的还是试图维护个人的健康。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笔者们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中学生关于PM2.5及其影响的感知的课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北京中学生环境素养水平中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一般。主要表现在对身边的、眼前的、有过体验的问题认识较为全面,对于根源性的、社会性的、结构性的问题认识不足,且目前学校的环境教育大多停留在地球日、简单的课外活动等象征层面,并未从根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行为和意识,深刻影响他们与环境的关系。因此,笔者们建议今后的环境教育,应以体验式、合作性的方式,加强以史为鉴的,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在课堂内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授予应试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授相应的环保知识。此外,还需走出学校,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注重价值观和行为教育,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对环境负责的人,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学校内进行环保教育有一些具体方法可供参考,如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授课时加强学科渗透深度,开展环境主题活动,使学生参与校园环境资源管理的实践,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范围,建立有利于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环保教育的激励机制,开展研究式环境教学,加强领导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积极改善环保教育软件条件和硬件设施,加强环保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普及性等。
此外,通過调查结果发现媒体在环境知识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各种环保宣传教育,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积累,但在此过程中也应警惕媒体对消费意识的引导超过对环保意识的引导,使媒体的作用不偏离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细颗粒物,它可以直接被人体吸入呼吸道深部,甚至直达肺泡区。PM2.5比同等质量较大粒径的颗粒物粒径更小、表面积更大、吸附性更强、更易于携带并浓缩大气中的毒害物质,因而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更大。
近几年,北京的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将PM2.5带入了人们的生活,PM2.5更是由微博讨论的方式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立足于以往文献的调研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北京市中学生对PM2.5的了解与感知,以及PM2.5对北京市中学生生活的影响,以期从PM2.5这一侧面研究北京市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水平。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了自己的初步看法,且环境问题不但关系到他们现在的生活,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他们除了脑力贡献和支持动员的能力外,还会带来很多有价值的独特见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也是提升全社会公众的环境素养的关键,他们是未来的决策者,同时他们的行为也在影响着他们的父母和其他人群。目前对于北京市环境问题已有的研究较多并较为成熟,北京又属于近期比较典型的大气问题常发城市,北京市的中学生属于较为理想的调查对象。
以往的研究大多着重于环境素养的大方向研究,而很少有人把PM2.5这一具体事例与中学生这一具体人群结合起来。本文希望弥补这一空白,探究北京市中学生对PM2.5及其具体影响的感知情况,以从此侧面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这一群体环境素养水平的具体情况,并为政府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公共环境意识开辟新的思路。
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参考PM2.5相关知识,自行设计了《北京市中学生对PM2.5及其影响的感知研究调查问卷》,旨在测量PM2.5问题背景下北京市中学生的环境素养。本问卷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导入信息(7个问题)、对PM2.5的认识(5个问题)及PM2.5对中学生的影响(4个问题),共16个题项,涉及环境素养七大特征中的6个层面。题目类型包括单选、定项和不定项多选题、可选补充问题。
被调查对象主要为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方法为当场独立答卷,答卷过程中不得查询有关资料,答卷时间为5~10分钟。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认知反馈
研究对象表示都听说过PM2.5这一概念,而大多数都是近些年PM2.5问题逐渐严重了之后才听说,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起了主要的传播作用,社交网络、教师教学时提及或教学资料涉及,以及亲戚朋友口头告知,门户网站也起到了一定的传播作用。在听说了PM2.5之后,有48.4%的学生主动搜索过相关资料,而多数学生并未主动探寻其他关于PM2.5的知识。在探寻过程中,多数同学通过使用搜索引擎了解了更多关于PM2.5的相关知识,还有一些同学通过查阅报纸新闻、电视报道、社交媒体、门户网站、专业书籍或者口头询问的方式来达成目的。在得知了PM2.5的有关信息后,54.4%的同学主动向他人传播了此信息,多数选择了口头传播的方式,也有一些同学选择了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或转发讯息的方式。
在关于导致PM2.5浓度增加的因素,被选择次数最多的选项为:交通运输、煤燃烧、垃圾焚烧和地面扬尘。而根据相关人士对北京地区PM2.5成分特征及来源的分析,北京地区导致PM2.5浓度增加的因素分别为:土壤尘、煤燃烧、交通运输、海洋气溶胶以及钢铁工业。由此可以判断,北京市中学生对于PM2.5的成因分析较为准确。由于很多学生未选择海洋气溶胶,可以认为北京市中学生对于气溶胶的成因了解不够深入,对PM2.5与气溶胶的关系也不够清楚。有36.9%的学生选择了垃圾焚烧,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们对垃圾处理问题的关注。在责任界定问题上,学生们对“谁最应该对PM2.5问题负责”的问题的反馈是,最该对PM2.5问题负责的应该是排放废气的工厂,在此之后依选择次数排序分别为政府部门、燃煤企业、建筑商和开私家车的人;还有一部分中学生认为开私家车的人应为PM2.5负责,但其不负主要的责任。而据参考资料,北京市PM2.5的来源中有22%以上是由机动车排放造成;将近17%是煤炭燃烧产生,包括锅炉供暖、老住户周边散煤的燃烧;有将近16%是施工带来的扬尘;16%以上是工业挥发,比如水泥厂、汽车工业的喷漆、家具厂喷涂;4.5%是农村的养殖、基础焚烧。调查结果与此并不十分相符,表明中学生对PM2.5等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问卷中有一题调查的是中学生对PM2.5达标时间的预估周期,多数同学(45.6%)选择了15~30年,28.8%的同学选择了5~15年,还有5.6%的同学乐观地选择了5年内。不可忽视的是,有15.2%的同学较为悲观,选择了30年以上,甚至还有一位同学在答卷上注明了永远不可能达标的字样。综合中学生的这些选择,可以看出北京市中学生大多比较担忧北京目前的空气质量状况,对PM2.5的治理信心不足,以及对较长治理周期的认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目前PM2.5问题的严重性。
(二)行为反馈
在调查了解有关PM2.5的有关知识后对生活的影响问题(多选),学生选择最多的选项分别为:更加关注有关PM2.5的报道,出门戴口罩,过年不燃放烟花以及有意减少出门次数,此外还有几个男生表示愿意在大学时学习环保相关专业;但也有6人表示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由此可见,PM2.5对中学生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会有意识地选择一定的环保行为,但最主要的还是试图维护个人的健康。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笔者们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中学生关于PM2.5及其影响的感知的课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北京中学生环境素养水平中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一般。主要表现在对身边的、眼前的、有过体验的问题认识较为全面,对于根源性的、社会性的、结构性的问题认识不足,且目前学校的环境教育大多停留在地球日、简单的课外活动等象征层面,并未从根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行为和意识,深刻影响他们与环境的关系。因此,笔者们建议今后的环境教育,应以体验式、合作性的方式,加强以史为鉴的,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在课堂内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授予应试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授相应的环保知识。此外,还需走出学校,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注重价值观和行为教育,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对环境负责的人,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学校内进行环保教育有一些具体方法可供参考,如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授课时加强学科渗透深度,开展环境主题活动,使学生参与校园环境资源管理的实践,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范围,建立有利于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环保教育的激励机制,开展研究式环境教学,加强领导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积极改善环保教育软件条件和硬件设施,加强环保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普及性等。
此外,通過调查结果发现媒体在环境知识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各种环保宣传教育,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积累,但在此过程中也应警惕媒体对消费意识的引导超过对环保意识的引导,使媒体的作用不偏离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