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从里面打破,是生命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儿子一年级学期过半时,学校开家长会,老师告诉我,儿子上课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得想想办法调动他的积极性。老师如此诚恳,我自然一定要想办法。
  我想起曾看过的两篇小故事。一个故事是,孩子为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感到沮丧,妈妈怕孩子失去信心,就撒了一个谎,说路上遇到老师了,老师跟妈妈说很喜欢你。孩子听了很高兴。过了几天,孩子说被老师表扬了。看着孩子的笑脸,妈妈觉得自己撒的这个谎很值,因为孩子被激发起了自信心,努力表现,积极进取,被老师表扬;然后孩子再做得更好,再被老师表扬……总之是一个良性循环。
  另一个故事是,有个妈妈去开家长会,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但是当男孩问起的时候,妈妈却说,老师说你很好,只是需要在某处再做得如何就更好了。次次家长会都是如此。就这样,原本一个在老师眼中一无是处的孩子,最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这两个故事中的妈妈,为了鼓励孩子,都虚构了“老师喜欢你”的话,并取得良好效果,激励了孩子的信心。
  我要不要这样效仿呢?为什么一定要讨得老师的喜欢呢?难道学习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吗?难道孩子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吗?
  犹豫中,我不由地又想起第三个故事:有个很优秀的名校毕业生,进了一家名企工作,做得也很好,但是三年之后,他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地辞职了,后来的职场生涯并不顺利。为此,他去找了心理咨询师。他诉说自己当年辞职,就是因为一直努力工作,却没有获得老板的表扬,这让他很沮丧,以为自己做得不好。经过心理师分析,他才明白,他做得很好,但老板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不会时时关注他,给予他表扬和肯定。这样一个职场常识,他却在经历了一番周折后才懂得。
  我觉得有类似感受的人应该很多吧,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受着这样的教育长大的。我们学习,我们努力,我们做得好,就是为了要赢得老师和家长的喜欢,老师和家长不喜欢,我们就失去动力了。
  这一切还要不要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重复?我觉得自己的思路已经清晰了。
  2
  回家我问儿子:“儿子,听说你上课很沉着噢。”
  儿子问:“什么叫沉着?”
  我说:“就是一副你自己胸有成竹,别人却摸不着头脑的样子。”
  儿子又接着问啥叫胸有成竹,啥叫别人摸不着头脑,我说:“打个比方讲,上课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听懂了,这叫胸有成竹;但老师不知道,因为你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这就叫老师摸不着头脑。”
  儿子哈哈笑:“老师就喜欢找女生回答问题,我还不如不举手呢。”
  “那你举过没有呢?”
  “没举过。”
  “那你怎么就知道老师不喜欢男生呢?”
  “肯定的啦。”
  “这么肯定?也许吧。不过,你下次可以试试看,说不定老师就喊你了呢?”
  “不可能,老师就喜欢女生。”
  “那你觉得女生们积极举手就是为了要讨得老师的喜欢?”
  “你以为!”
  “据我跟老师聊天的情况来看,老师看学生举不举手回答问题,其实是想知道你们有没有听懂。不过因为女生举手积极,老师只好喊女生了,你们男生不爱举手,老师想喊也没得喊啊。”
  “这倒也是。”
  “所以呢,你举手回答问题,不是为了要讨老师的喜欢,而是为了要告诉老师,这个问题你会了,你听懂了。如果你们都举手,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再讲了;如果你们都不举手,或者举手的人不多,那老师还要再讲一讲,明白了吗?”
  “这样啊。”
  这是儿子一年级时我跟他的一次谈话,后来陆陆续续还有过“作业做得好,是为了讨老师喜欢,还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学的知识”“认真考试是为了讨老师的喜欢,还是为了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种种的谈话,我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把学习以及学习包含的种种行为,从儿子以为的“是为了讨老师喜欢”的层面厘清为“这些都是自己本来就应该做的事”。
  如今儿子已经读二年级了,前不久我去听他们的公开课,看见儿子时不时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看得我都诧异了,但那一堂课,老师一次都没有喊他,我心里暗暗嘀咕:呀,这会不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啊?
  放学回家,我首先表扬他:“儿子,看你把小手举得那么高,再加上你们班其他同学,怪不得书上都说跟雨后春笋似的。”
  儿子笑,我又问:“不过老师好像都没有喊到你,你有什么感觉?”
  儿子说:“啥感觉也没有,老师顾不上呗,那么多同学举手呢。”
  听到这个答案我已经很高兴了,但忍不住又朝前探了一步:“你不会觉得老师是不喜欢你吧?”
  儿子“切”了一声,说:“我们班50多个同学呢,她喜欢了这个忘掉了那个也正常,我到现在还有几个同学的名字都没记住呢。”
  啪啪啪,我忍不住为儿子鼓起了掌。
  最近网上有这样一句话转发率很高:“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我们要帮助孩子寻找内在的动力。当然,作为社会化的人,并不能够完全排除外界的肯定和支持,但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是可借,而不可全部依赖的。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其他文献
作者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师  女儿中午和小朋友在小区广场玩,没戴帽子,在炙热的大太阳底下奔跑玩耍了半个小时,回来时面色潮红,喊着头晕并且恶心呕吐。请问孩子是不是中暑了?该怎么办?  江苏苏州 邓悠然  邓悠然读者,你好!  一旦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发烧惊厥、口干无汗、呼吸困难等状况,应考虑是中暑,要把孩子及时搬离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平躺,用40%浓度的酒精或温水擦拭全身,并在额
期刊
鲁滨逊·克鲁索是一位具有强烈冒险主义精神的英国人,他不想过那种平静而富裕的生活,一心想外出冒险……  在一次航海中,鲁滨逊流落到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陷入绝境的他充分运用智慧,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意志与辛勤的劳动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他开荒种地、砍树建房、圈养山羊、修造船只……经过29年的岛上历险,鲁滨逊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救出了一个即将被土著人吃掉的野人“星期五”,最终,主仆二人成功回到了陆地上。  
期刊
编者按:  2015年10月5日,因在治疗疟疾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传染病中的三大杀手,死亡率占所有传染病总死亡率的50%。去年,联合国提出要在2030年彻底消灭和根除这三大致死疾病。  人类在与结核病的抗争中,也走过了一条很长的路,本刊特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传染病防制所所长陆伟撰文,介绍结核病在我国
期刊
去年6月份的时候,我给4岁的儿子买了一套法布尔的《昆虫记》,共10本。我和儿子一起从《聪明的猎人——节腹泥蜂》开始,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每天晚上我俩都沉浸在各种昆虫的趣味故事中。作者将每种昆虫都描写得栩栩如生,处处流露出他对自然界各种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而趣味性的故事和童话般的语言,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整个夏天,儿子只要出门,就不停地盯着路边、树上、草丛花丛里看,观察小蚂蚁、西
期刊
一  新西兰的小学跟中国的小学很不一样,这里的孩子们是没有课本的。每个学年开始时,家长需要给孩子准备的是各式各样的空白练习本。老师的教学是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个年级的标准来进行的,每个学校的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教学方式也完全由老师来定,不过最后,孩子们每年都需要参加国家统一的各科测试,以衡量教学的成果。  儿子天天刚上小学时,我们对学校的数学教育很是担心,因为大家普遍都认为国外的基础数学教学
期刊
一个优秀的家庭、一对优秀的父母,并不需要给你的孩子留10亩地、10栋房子、10个百万元的存款,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给他们10大气质。  1、训练耐心倾听。如今很多人缺乏耐心,容不得别人解说,总认为自己说的才是最准确、最有道理,其实很多情形下个人的考虑会有片面性,要懂得倾听别人。  2、非常勤快地阅读。勤,是要有阅读习惯,学会零星时间阅读,要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坚持阅读。快,是有较快阅读速度,有获得新信息
期刊
名人小档案: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1980年创作的《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他出版文学著作10余部。  当代著名画家陈丹青的父亲陈兆炽是一位善于种树的人,他不仅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了很多树,还把自己的儿子种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陈兆炽性格正直坦率,敢于说真话;陈丹青的正直正派,很大程度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教育子女时,陈
期刊
我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接触到很多的家庭,发现那些能够理解别人、耐心、乐观、宽容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一般也都成长得很好。  拥有慈爱、勤劳、智慧的父母,是孩子的幸运,即使父母来自贫困的农村,没有什么学历,但深明事理、勤俭持家、四邻和睦、受人尊敬,孩子也能成长得健康、优秀。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只是期望生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甚至天才的孩子,却很少去想:要让孩子幸运地遇到优秀的父母。父母们没有这样去
期刊
4月29日,盐城市盐马路小学二年级的思佳小朋友兴奋不已,因为今天是她圆梦的日子。9岁的思佳来自盐城农村一个单亲家庭,妈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只能打打零工,月收入不到千元。但生活的艰难没有压倒思佳,她喜欢弹电子琴,无比渴望能与城市的小朋友一样参加校外特长班培训,触摸黑白的键盘,演奏动听的歌曲。今年,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思佳得到了中央财政示范项目、由江苏省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组织实施的“农民工子女健康成
期刊
家长慎说“但是”  江苏苏州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上三年级,数学成绩通常在95分以下,上次期中考试得了99分,我说:“这次考得不错,但是你要能稍微努力一把,考个100分多好。”之后的一次小测验,儿子果真考了100分。我却说:“考100分当然很好,但这是一次小测验,你有本事期末考个100给我看看。”我原本是想激励儿子,让儿子不要骄傲,没想到,儿子听后大哭:“妈妈不爱我了。”我的话哪里伤害到孩子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