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我国把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这将有助于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而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发展内核,它整合了乡村资源,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优化,既是乡村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当代农村妥善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1]。但由于乡村生态旅游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自发性,盲目性,政府引导和理论指导双双缺失,我们迫切需要“新思路,新模式,新角度”来寻找新的理论方法。本文试从文旅融合的角度,以丽江市拉市海乡村旅游模式为例,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做一个粗浅的研究。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生态旅游
1 乡村生态旅游概述
乡村生态旅游是在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基础上新发展起来的旅游模式。目前,中国对生态旅游类型的研究都是根据资源或生态系统的类型对其进行分类的。有关学者根据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主导因子,每一种资源类型中能够开展的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活动作为辅助因子[2,3],将中国的生态旅游分为六种基本类型:森林休憩生态游、草原风情生态游、湿地观鸟生态游、沙漠探险生态游、农业体验生态游和海洋度假生态游[4,5]。拉市海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将湿地观鸟生态游和农业体验生态游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吸引着众多游人。
由于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时间较晚,属于新兴产业,国内对于该学科研究较为单一,停留于理论和规划层次。文旅融合则为当前新形式下的,为其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6]。
2 拉市海高原湿地概况
丽江拉市海位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镇,是茶马古道滇藏线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历史文化古镇,离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10千米,是1998年省政府批准的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国际湿地组织命名为国际湿地。拉市坝方圆面积约56平方千米,其中拉市海面积约为10平方千米。拉市海位于拉市坝中心,拉市海环海居住着1万多的纳西族,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拉市海被称为“鸟类的天堂”,共有鸟类5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鸟类有3万只左右,其中特有珍稀濒危鸟类9种,多种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鸟类斑头雁,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颈鹤、黑鹤等。因而,1998年6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建立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成为候鸟的栖息乐园。每年秋冬季有成千上万的候鸟到拉市海越冬,是最佳的观鸟时节。拉市海是“植物王国”,有黄背栎林、川滇高山栎、白穗石栎、西南桤木、云南松、华山松、丽江云杉、灰背杜鹃、丽江麻黄矮黄栌等植物[7]。同时拉市海也是“文化王国”,蕴藏着丰富的纳西东巴文化,纳西村落、纳西建筑、纳西农业文明保留较为完整。是一个集山、水、草、林、鸟、房、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3 拉市海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从2003年开始,随着丽江旅游的迅猛发展,拉市海因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绵长的文化积淀以及日益显现的区位优势,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被称为“古城后花园”“丽江威尼斯”。以骑马走村寨、骑马上雪山和划船观飞鸟等“骑马划船游雪山”的旅游方式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拉市海乡村生态旅游越来越火。
拉市镇作为茶马古道滇藏线上一个重要的集散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拉市海被称为“文化王国”,蕴藏着丰富的纳西东巴文化,纳西村落、纳西建筑、纳西农业文明保留较为完整。村民环湖而居,湖边的纳西族聚落和山上的彝族村寨保留着特殊的建筑和传统的习俗。
古时候这里是滇、川、藏走廊的重要部分,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就从拉市穿过,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因此,这里不仅系统保留着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化,还吸取了汉、白、藏、彝等民族文化的精粹。是纳西族历史文化、信仰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的集中展现。
4 拉市海文旅融合模式
4.1 以民俗民居观光为依托的生态旅游
拉市镇以拉市海为中心,下辖海东、海南、吉余、美泉、均良、南尧6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3909户,16503人,是“文化王国”,纳西农业文明保留较为完整,蕴藏着丰富的纳西东巴文化,纳西村落、纳西建筑。拉市海周边的民族村落保留的相对完整,以传统的纳西院落聚集而成,“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走马转角楼”,依山伴水,环湖而居。建筑因势利导而建,青瓦白墙斜屋面,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受到时代浪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并没有推掉房屋,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并没有取代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院落和乡土建筑。对古村镇、古建筑进行抢救保护,开发其利用的价值。全面调查、搜集、记录和保存与文化符号,进行抢救性保护。
4.2 以骑马走村寨为依托的生态旅游
拉市镇作为茶马古道滇藏线上一个重要的集散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地居民以“马帮文化”为依托,以“重走茶马古道”为运营模式,走出了一条 “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两条腿走路的新路子。游客到拉市海,就会看到成群结队的马帮,马锅头个个身着民族服装,伴着清脆悠扬的驼铃声,穿梭在古道的石板路上,古村寨中。游客在马锅头的带领下,骑上马背,翻山越岭,可以感受到千年古道的神秘与沧桑,亲自体验来自1000年前的呼唤,使茶马古道独特的历史文化永存于人们的生活中、记忆里。这样的体验式观光旅游,不仅将逃离城市喧嚣的人们带进山林,带进自然,也将他们带进了时空隧道,感受时空的逆流。“骑马走村寨”一时间成为丽江旅游的新名片,拉市海乡村生态旅游也一度炙手可热。到2017年初,拉市海马队已由2004年的2个增加到53个,马匹已由2004年的80多增加到4600多,从业人员已由2004年的40多人增加到1200人,接待的游客已从2004年的2万人增加到180万人,以“重走茶马古道”为支撑的生态观光旅游,实现了“生态+”,“文化+”的转型升级,为拉市海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旅游效益也越来越明显。 4.3以民族工艺制品为依托的生态旅游
景观文化是拉市海的“灵魂”要素。拉市镇作为茶马古镇,东巴文化古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和地域文化精髓。丽江老文化名人木丽春筹集了100多万元,建立了东巴文化史博物馆,并于2012年5 月30 日,在拉市乡举行开馆仪式。东巴文化史博物馆以东巴文化发展史为主线,借助图画、文字和珍贵的实物,展示东巴文化的历史内涵。展馆设4个展厅,展出近200 幅图画和近2000册东巴文化书籍,有万物有灵崇拜谱画、图腾崇拜图谱画、东巴文物、东巴具象、民俗祭仪、民族服饰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依托茶马古道文化,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方式,开发了东巴驼铃,东巴木雕,东巴石雕、东巴刺绣等文化旅游工艺品。以春节、“三多”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进一步挖掘拉市海边纳西族和彝族的民俗文化,将纳西族历史文化、信仰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嫁娶等的集中展现,创造性地把生态旅游和民族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乡土智慧。
5 面临的挑战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拉市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的数量上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同时拉市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拉市海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非常重要的时期,各种矛盾突显。
5.1 景观破碎化凸显
由于游客的逐年攀升,当地居民对景区的过度开发,人为干扰对景观格局造成很大的影响,致使拉市海湿地公园景观破碎化严重。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拉市海周边农田用地大面积减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居民住房、道路交通占用,加重了物种之间的阻隔作用,阻断了物质交流和能量流动。此外,由于田园观光产业的发展,很多农户将耕地从种植玉米小麦转向种植高原花卉如玫瑰、格桑花、向日葵或转向大棚果蔬种植,植物分布较为分散,农田破碎化加重,中断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景观连续性,破坏了农田养分保持能力。大范围兴起的滨湖垂钓,划船观鸟,将原本的沼泽、草甸大面积被破坏,有的被开闸成通船河道,有的被填筑成小型码头,有的则被铺筑成小路,还有被开发成钓鱼台。将均质的湿地斑块分割成破碎的小斑块,破坏了植物的水生植物的次生演替,阻断了物质流和能量流。
5.2物種多样性受威胁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拉市海划船观鸟,由于游客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在湖中观光的同时,将大量的白色垃圾、果皮、酒瓶等扔进湖中,破坏水体环境;而随着游人的剧增,传统的木船、猪槽船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村民在高利益的驱使下,换成了燃料发动的划艇,从而加大了水体的污染与此同时,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业、工艺品粗加工业的发展,而一些不法商家将油渍、化工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湖中,道路上的马粪被雨水冲刷入湖,使湖水污染更加严重。连锁反应,污染水体使湖泊中的鱼类中毒死亡,加重了水体污染。中鱼的种类减少,而鸟类多以鱼为食,在此基础上鸟类食物大大减少,从而影响候鸟的迁徙。
5.3文化景观特色日益“失色”
旅游业的蒸蒸日上,让越来越多的投资商蜂拥而至,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商业氛围越来越重,文化氛围越来越淡,市场文化越来越凸显,乡土文化越来越淡化,文化的商品化越演越烈。古老的青石板村道铺上了沥青水泥,古老的湖边渔村盖起了海景房,很多农家乐取名借用“舶来词”取代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的名字,慢慢被旅游市场和外来文化冲击趋于均质化,特色化越来越少。古村落中传统的纳西族民居“三坊一照壁”院落被空间利用率极高的钢筋混凝土取代,乡土气息逐渐消失,文化精髓荡然无存。
6 建议
拉市海湿地公园乡村生态旅游应该坚持“文化主导、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拉市海流域的森林、湖泊、土地、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稳步推进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深挖地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为实现拉市海及周边生态的平衡及拉市镇的可持续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努力将拉市海景区建设成高原湿地与生态观光和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实现绿色、生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刘静怡.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其模式探析.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5
[2]曾斌斌.中国国际青年旅舍发展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5
[3]胡绿俊.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开发经营评价体系研究——以广西典型景区为例.
[4]董丽丽.湖北省乡村旅游的区域差异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5
[5]王文萍.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济南城效乡村旅游开发为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山东大学
[6]刘洁.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昌黎县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5
[7]郑丽娟.云南拉市海观鸟旅游发展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98-100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生态旅游
1 乡村生态旅游概述
乡村生态旅游是在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基础上新发展起来的旅游模式。目前,中国对生态旅游类型的研究都是根据资源或生态系统的类型对其进行分类的。有关学者根据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主导因子,每一种资源类型中能够开展的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活动作为辅助因子[2,3],将中国的生态旅游分为六种基本类型:森林休憩生态游、草原风情生态游、湿地观鸟生态游、沙漠探险生态游、农业体验生态游和海洋度假生态游[4,5]。拉市海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将湿地观鸟生态游和农业体验生态游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吸引着众多游人。
由于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时间较晚,属于新兴产业,国内对于该学科研究较为单一,停留于理论和规划层次。文旅融合则为当前新形式下的,为其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6]。
2 拉市海高原湿地概况
丽江拉市海位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镇,是茶马古道滇藏线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历史文化古镇,离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10千米,是1998年省政府批准的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国际湿地组织命名为国际湿地。拉市坝方圆面积约56平方千米,其中拉市海面积约为10平方千米。拉市海位于拉市坝中心,拉市海环海居住着1万多的纳西族,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拉市海被称为“鸟类的天堂”,共有鸟类5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鸟类有3万只左右,其中特有珍稀濒危鸟类9种,多种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鸟类斑头雁,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颈鹤、黑鹤等。因而,1998年6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建立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成为候鸟的栖息乐园。每年秋冬季有成千上万的候鸟到拉市海越冬,是最佳的观鸟时节。拉市海是“植物王国”,有黄背栎林、川滇高山栎、白穗石栎、西南桤木、云南松、华山松、丽江云杉、灰背杜鹃、丽江麻黄矮黄栌等植物[7]。同时拉市海也是“文化王国”,蕴藏着丰富的纳西东巴文化,纳西村落、纳西建筑、纳西农业文明保留较为完整。是一个集山、水、草、林、鸟、房、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3 拉市海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从2003年开始,随着丽江旅游的迅猛发展,拉市海因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绵长的文化积淀以及日益显现的区位优势,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被称为“古城后花园”“丽江威尼斯”。以骑马走村寨、骑马上雪山和划船观飞鸟等“骑马划船游雪山”的旅游方式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拉市海乡村生态旅游越来越火。
拉市镇作为茶马古道滇藏线上一个重要的集散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拉市海被称为“文化王国”,蕴藏着丰富的纳西东巴文化,纳西村落、纳西建筑、纳西农业文明保留较为完整。村民环湖而居,湖边的纳西族聚落和山上的彝族村寨保留着特殊的建筑和传统的习俗。
古时候这里是滇、川、藏走廊的重要部分,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就从拉市穿过,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因此,这里不仅系统保留着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化,还吸取了汉、白、藏、彝等民族文化的精粹。是纳西族历史文化、信仰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的集中展现。
4 拉市海文旅融合模式
4.1 以民俗民居观光为依托的生态旅游
拉市镇以拉市海为中心,下辖海东、海南、吉余、美泉、均良、南尧6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3909户,16503人,是“文化王国”,纳西农业文明保留较为完整,蕴藏着丰富的纳西东巴文化,纳西村落、纳西建筑。拉市海周边的民族村落保留的相对完整,以传统的纳西院落聚集而成,“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走马转角楼”,依山伴水,环湖而居。建筑因势利导而建,青瓦白墙斜屋面,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受到时代浪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并没有推掉房屋,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并没有取代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院落和乡土建筑。对古村镇、古建筑进行抢救保护,开发其利用的价值。全面调查、搜集、记录和保存与文化符号,进行抢救性保护。
4.2 以骑马走村寨为依托的生态旅游
拉市镇作为茶马古道滇藏线上一个重要的集散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地居民以“马帮文化”为依托,以“重走茶马古道”为运营模式,走出了一条 “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两条腿走路的新路子。游客到拉市海,就会看到成群结队的马帮,马锅头个个身着民族服装,伴着清脆悠扬的驼铃声,穿梭在古道的石板路上,古村寨中。游客在马锅头的带领下,骑上马背,翻山越岭,可以感受到千年古道的神秘与沧桑,亲自体验来自1000年前的呼唤,使茶马古道独特的历史文化永存于人们的生活中、记忆里。这样的体验式观光旅游,不仅将逃离城市喧嚣的人们带进山林,带进自然,也将他们带进了时空隧道,感受时空的逆流。“骑马走村寨”一时间成为丽江旅游的新名片,拉市海乡村生态旅游也一度炙手可热。到2017年初,拉市海马队已由2004年的2个增加到53个,马匹已由2004年的80多增加到4600多,从业人员已由2004年的40多人增加到1200人,接待的游客已从2004年的2万人增加到180万人,以“重走茶马古道”为支撑的生态观光旅游,实现了“生态+”,“文化+”的转型升级,为拉市海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旅游效益也越来越明显。 4.3以民族工艺制品为依托的生态旅游
景观文化是拉市海的“灵魂”要素。拉市镇作为茶马古镇,东巴文化古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和地域文化精髓。丽江老文化名人木丽春筹集了100多万元,建立了东巴文化史博物馆,并于2012年5 月30 日,在拉市乡举行开馆仪式。东巴文化史博物馆以东巴文化发展史为主线,借助图画、文字和珍贵的实物,展示东巴文化的历史内涵。展馆设4个展厅,展出近200 幅图画和近2000册东巴文化书籍,有万物有灵崇拜谱画、图腾崇拜图谱画、东巴文物、东巴具象、民俗祭仪、民族服饰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依托茶马古道文化,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方式,开发了东巴驼铃,东巴木雕,东巴石雕、东巴刺绣等文化旅游工艺品。以春节、“三多”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进一步挖掘拉市海边纳西族和彝族的民俗文化,将纳西族历史文化、信仰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嫁娶等的集中展现,创造性地把生态旅游和民族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乡土智慧。
5 面临的挑战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拉市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的数量上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同时拉市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拉市海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非常重要的时期,各种矛盾突显。
5.1 景观破碎化凸显
由于游客的逐年攀升,当地居民对景区的过度开发,人为干扰对景观格局造成很大的影响,致使拉市海湿地公园景观破碎化严重。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拉市海周边农田用地大面积减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居民住房、道路交通占用,加重了物种之间的阻隔作用,阻断了物质交流和能量流动。此外,由于田园观光产业的发展,很多农户将耕地从种植玉米小麦转向种植高原花卉如玫瑰、格桑花、向日葵或转向大棚果蔬种植,植物分布较为分散,农田破碎化加重,中断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景观连续性,破坏了农田养分保持能力。大范围兴起的滨湖垂钓,划船观鸟,将原本的沼泽、草甸大面积被破坏,有的被开闸成通船河道,有的被填筑成小型码头,有的则被铺筑成小路,还有被开发成钓鱼台。将均质的湿地斑块分割成破碎的小斑块,破坏了植物的水生植物的次生演替,阻断了物质流和能量流。
5.2物種多样性受威胁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拉市海划船观鸟,由于游客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在湖中观光的同时,将大量的白色垃圾、果皮、酒瓶等扔进湖中,破坏水体环境;而随着游人的剧增,传统的木船、猪槽船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村民在高利益的驱使下,换成了燃料发动的划艇,从而加大了水体的污染与此同时,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业、工艺品粗加工业的发展,而一些不法商家将油渍、化工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湖中,道路上的马粪被雨水冲刷入湖,使湖水污染更加严重。连锁反应,污染水体使湖泊中的鱼类中毒死亡,加重了水体污染。中鱼的种类减少,而鸟类多以鱼为食,在此基础上鸟类食物大大减少,从而影响候鸟的迁徙。
5.3文化景观特色日益“失色”
旅游业的蒸蒸日上,让越来越多的投资商蜂拥而至,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商业氛围越来越重,文化氛围越来越淡,市场文化越来越凸显,乡土文化越来越淡化,文化的商品化越演越烈。古老的青石板村道铺上了沥青水泥,古老的湖边渔村盖起了海景房,很多农家乐取名借用“舶来词”取代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的名字,慢慢被旅游市场和外来文化冲击趋于均质化,特色化越来越少。古村落中传统的纳西族民居“三坊一照壁”院落被空间利用率极高的钢筋混凝土取代,乡土气息逐渐消失,文化精髓荡然无存。
6 建议
拉市海湿地公园乡村生态旅游应该坚持“文化主导、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拉市海流域的森林、湖泊、土地、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稳步推进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深挖地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为实现拉市海及周边生态的平衡及拉市镇的可持续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努力将拉市海景区建设成高原湿地与生态观光和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实现绿色、生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刘静怡.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其模式探析.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5
[2]曾斌斌.中国国际青年旅舍发展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5
[3]胡绿俊.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开发经营评价体系研究——以广西典型景区为例.
[4]董丽丽.湖北省乡村旅游的区域差异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5
[5]王文萍.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济南城效乡村旅游开发为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山东大学
[6]刘洁.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昌黎县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5
[7]郑丽娟.云南拉市海观鸟旅游发展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