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已成为当务之急。范读激趣,点拨先行。教师的示范朗读,融情于声。个性化朗读,亲近作品。预习环节,强调咬字正确,吐字清晰,及时在学生“读错、读倒、读多、读漏、读破”处引导点拨,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有感情地读。合作交流,分角色朗读后,同学互评互议,在合作中分享,在分享中进步,在进步中探究,在探究中领悟。比赛朗读,激励评价。各种方式赛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反复诵读好词佳句美段,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现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范读激趣 个性化朗读 合作交流朗读 比赛朗读 激励评价 诵读 好词 佳句 美段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对语文朗读教学的总体要求。朗读学习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较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语文教学重点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进行朗读指导,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新课改,“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OUT了,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拓展,前排和后排,六人一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课堂中总感觉学生朗读文本的时间与空间不够。笔者也作过一个调查,一篇课文用两个课时教完了,但学生能流畅地读完课文的只占约40%,能基本读正确的约占35%,竟有约25%的学生还结结巴巴地读不通课文。因此,还学生朗读的权利,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训练:
一、范读激趣,点拨指导
目前学生朗读集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小蜜蜂式“朗读”——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
2.小和尚念经式“朗读”——发声含糊,频率细碎,缺乏停顿、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声音缺乏变化,感情由于语速过快而无法很好地得到表达。
3.老学究式“朗读”——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
4.河东狮吼歇斯底里式“朗读”——语调高,声气壮,似打机关枪,没有轻重缓急,读得费力又坏嗓。
针对以上种种情形,“范读”应是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的有效方法。范读激趣,点拨先行。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时,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以及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学习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几句,其中“望”字有领起以下七句的作用,勾勒出一幅“北国风光图” ,朗读时,应在“望”字作一停延,声断气连,再缓缓读出“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内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写出词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政治抱负和坚定信念以及豪迈旷放的情怀。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重读,情绪高涨,充满胜利豪情。教师抑扬顿挫、眉飞色舞、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意韵,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了。
二、个性化朗读,亲近作品
朗读指导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预习环节,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应从字词入手,强调咬字正确,吐字清晰,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初读点拨指导,按学情施教,有的放矢,让学生找出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以及一些难读懂的句子,及时在学生“读错、读倒、读多、读漏、读破”处引导点拨,在理解的基础上练读、熟读;最后把句子放回课文中,从标点、语调、停顿等处或范读,或导读。此举看似平淡,实则用心良苦。如此看来,“读通课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特殊地位。学生只有读通了课文,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乃至培养语感,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才有根本保证。这一点,笔者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板书课题后,笔者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只是为读而读,平平淡淡,于是,笔者学用了余映潮老师的教法启发学生:请以长者的身份告诫地朗读,接下来又以劝慰的口吻读,再用自我激励的语气读,一下子,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的读得语重心长似长辈谆谆教导,有的读得推心置腹如朋友共勉,有的读得摩拳擦掌暗暗鼓劲,真是百花齐放。
三、合作交流,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如:学习《威尼斯商人》时,同学们纷纷主动请缨,有的演夏洛克,有的演安东尼奥,有的演鲍西娅,有的演巴萨尼奥……——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分,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朗读演活了吝啬鬼夏洛克惟利是图、冷酷狡诈、固执的本性。——那可不行,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这是不行的。——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你现在刚巧陷入这个法网,因为根据事实的发展,已经足以证明你确有运用直接间接手段,危害被告生命的企图。个性化的语言朗读表现了鲍西娅的聪明、机智而又行事果断,善良仁慈,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面对矛盾,她表现出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是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朗读后同学互评互议,看看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哪里还有待改进,换做我会怎么读?就这样在合作中分享,在分享中进步,在进步中探究,在探究中领悟。
四、比赛朗读,激励评价
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各种方式比赛读,如PK读、挑战读、领读等,来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让学生真切体会文本的感情,再结合具体语境,然后让学生采取打擂台的形式,分组进行比赛,轮流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对于学生来说,一句由衷的称赞和夸奖,都可能让他们终生受益。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那么每一位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和同学也要藏起批评的锋芒,尽量把不足之处蕴藏在优点之中。可以这样评价说:你那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把我们领进了一个春天童话般的世界!你读得很好,如果能读得更响亮或更深情一点,就更好了!这段话并不好读,可××同学竟能读得感人肺腑,真不愧是我校的播音员!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优美静谧的夜色中!你朗读大有进步,这段生字多难度大,几乎没有出错,真不简单!如果读出感情来就更出色了!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认真”。尤其是第× 组和第×组特别出彩!这样,学生在评价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激励以及对朗读的帮助和提高,这样的课堂,还愁学生不会朗读吗?
五、品味好词佳句美段
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读中细细品味语言的内涵,就像人们喜欢品茶品咖啡一样,当学生手捧教材看到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时,一定要引导他们好好地用心去品味,这样他们才能尝到书的甜,闻到字的香,感觉到文字的美了。
下面,介绍几种品味语言的方法:
1.抓关键词
关键词好比钥匙一样,掌握了它,就可以打开语言品味的大门了。比如:有这样一个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很明显,“闹”是一个关键词,它既展示了声音,又描摹了形象,表现出蜜蜂如孩子般活泼好动,还从侧面展现了春花的烂漫与芬芳。教师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了“闹”所包含的意义,再让学生朗读,学生便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了。
2.抓重点段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段段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之中,同样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神奇的魅力。如:《社戏》11段,从多种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现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文本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学生结合文本加以合理想象,感受江南水乡的清新优美的夜景,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香,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3.反复诵读
这是品味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现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古诗词常用反复诵读法。如:《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同志在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反其意而用之”写下的一首词。通过比较朗读,学生领悟到两首词虽然都是写梅花,但思想内涵却明显不同。另外,词的朗读与古诗略有不同,同样讲究节奏与韵律,但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更加连贯,上下阕之间停顿略长一些,注意意境的营造。毛泽东通过赞颂梅花不畏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来抒发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开阔的胸襟,因此朗读时要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而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陆游虽然饱经摧残,屡遭打击,但矢志不移。他就像词的下阕中的那株梅花一样,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定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品格,因此朗读时既要读得深沉凄凉,又要读得坚定有力。
综上所述,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郑娜:《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校长阅刊》,2006年11期
2.黄苏颖:《花落无痕:给课文以生命的朗读指导》《 成才之路 》,2008年第19期
3.朱卫萍:《让学生用心来读诗——新教材使用体会》《中学语文园地》,2002年Z4期
(作者单位:414018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中学)
【关键词】范读激趣 个性化朗读 合作交流朗读 比赛朗读 激励评价 诵读 好词 佳句 美段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对语文朗读教学的总体要求。朗读学习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较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语文教学重点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进行朗读指导,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新课改,“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OUT了,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拓展,前排和后排,六人一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课堂中总感觉学生朗读文本的时间与空间不够。笔者也作过一个调查,一篇课文用两个课时教完了,但学生能流畅地读完课文的只占约40%,能基本读正确的约占35%,竟有约25%的学生还结结巴巴地读不通课文。因此,还学生朗读的权利,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训练:
一、范读激趣,点拨指导
目前学生朗读集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小蜜蜂式“朗读”——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
2.小和尚念经式“朗读”——发声含糊,频率细碎,缺乏停顿、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声音缺乏变化,感情由于语速过快而无法很好地得到表达。
3.老学究式“朗读”——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
4.河东狮吼歇斯底里式“朗读”——语调高,声气壮,似打机关枪,没有轻重缓急,读得费力又坏嗓。
针对以上种种情形,“范读”应是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的有效方法。范读激趣,点拨先行。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时,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以及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学习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几句,其中“望”字有领起以下七句的作用,勾勒出一幅“北国风光图” ,朗读时,应在“望”字作一停延,声断气连,再缓缓读出“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内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写出词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政治抱负和坚定信念以及豪迈旷放的情怀。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重读,情绪高涨,充满胜利豪情。教师抑扬顿挫、眉飞色舞、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意韵,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了。
二、个性化朗读,亲近作品
朗读指导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预习环节,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应从字词入手,强调咬字正确,吐字清晰,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初读点拨指导,按学情施教,有的放矢,让学生找出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以及一些难读懂的句子,及时在学生“读错、读倒、读多、读漏、读破”处引导点拨,在理解的基础上练读、熟读;最后把句子放回课文中,从标点、语调、停顿等处或范读,或导读。此举看似平淡,实则用心良苦。如此看来,“读通课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特殊地位。学生只有读通了课文,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乃至培养语感,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才有根本保证。这一点,笔者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板书课题后,笔者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只是为读而读,平平淡淡,于是,笔者学用了余映潮老师的教法启发学生:请以长者的身份告诫地朗读,接下来又以劝慰的口吻读,再用自我激励的语气读,一下子,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的读得语重心长似长辈谆谆教导,有的读得推心置腹如朋友共勉,有的读得摩拳擦掌暗暗鼓劲,真是百花齐放。
三、合作交流,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如:学习《威尼斯商人》时,同学们纷纷主动请缨,有的演夏洛克,有的演安东尼奥,有的演鲍西娅,有的演巴萨尼奥……——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分,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朗读演活了吝啬鬼夏洛克惟利是图、冷酷狡诈、固执的本性。——那可不行,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这是不行的。——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你现在刚巧陷入这个法网,因为根据事实的发展,已经足以证明你确有运用直接间接手段,危害被告生命的企图。个性化的语言朗读表现了鲍西娅的聪明、机智而又行事果断,善良仁慈,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面对矛盾,她表现出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是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朗读后同学互评互议,看看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哪里还有待改进,换做我会怎么读?就这样在合作中分享,在分享中进步,在进步中探究,在探究中领悟。
四、比赛朗读,激励评价
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各种方式比赛读,如PK读、挑战读、领读等,来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让学生真切体会文本的感情,再结合具体语境,然后让学生采取打擂台的形式,分组进行比赛,轮流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对于学生来说,一句由衷的称赞和夸奖,都可能让他们终生受益。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那么每一位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和同学也要藏起批评的锋芒,尽量把不足之处蕴藏在优点之中。可以这样评价说:你那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把我们领进了一个春天童话般的世界!你读得很好,如果能读得更响亮或更深情一点,就更好了!这段话并不好读,可××同学竟能读得感人肺腑,真不愧是我校的播音员!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优美静谧的夜色中!你朗读大有进步,这段生字多难度大,几乎没有出错,真不简单!如果读出感情来就更出色了!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认真”。尤其是第× 组和第×组特别出彩!这样,学生在评价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激励以及对朗读的帮助和提高,这样的课堂,还愁学生不会朗读吗?
五、品味好词佳句美段
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读中细细品味语言的内涵,就像人们喜欢品茶品咖啡一样,当学生手捧教材看到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时,一定要引导他们好好地用心去品味,这样他们才能尝到书的甜,闻到字的香,感觉到文字的美了。
下面,介绍几种品味语言的方法:
1.抓关键词
关键词好比钥匙一样,掌握了它,就可以打开语言品味的大门了。比如:有这样一个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很明显,“闹”是一个关键词,它既展示了声音,又描摹了形象,表现出蜜蜂如孩子般活泼好动,还从侧面展现了春花的烂漫与芬芳。教师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了“闹”所包含的意义,再让学生朗读,学生便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了。
2.抓重点段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段段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之中,同样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神奇的魅力。如:《社戏》11段,从多种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现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文本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学生结合文本加以合理想象,感受江南水乡的清新优美的夜景,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香,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3.反复诵读
这是品味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现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古诗词常用反复诵读法。如:《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同志在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反其意而用之”写下的一首词。通过比较朗读,学生领悟到两首词虽然都是写梅花,但思想内涵却明显不同。另外,词的朗读与古诗略有不同,同样讲究节奏与韵律,但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更加连贯,上下阕之间停顿略长一些,注意意境的营造。毛泽东通过赞颂梅花不畏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来抒发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开阔的胸襟,因此朗读时要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而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陆游虽然饱经摧残,屡遭打击,但矢志不移。他就像词的下阕中的那株梅花一样,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定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品格,因此朗读时既要读得深沉凄凉,又要读得坚定有力。
综上所述,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郑娜:《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校长阅刊》,2006年11期
2.黄苏颖:《花落无痕:给课文以生命的朗读指导》《 成才之路 》,2008年第19期
3.朱卫萍:《让学生用心来读诗——新教材使用体会》《中学语文园地》,2002年Z4期
(作者单位:414018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