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的“原生态”,我认为应该是回归到学生的具体年龄、生活背景中去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改的进程中,我们时常看到教师在一节数学课中过多的关注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因此我想,在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原生态”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直观形象,开门见山: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石。课改之初,我也总是缴尽脑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色彩鲜艳、悦耳动听的视频和音频效果固然锁定了学生的目光,但有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繁琐的激趣引入成了课堂中的花架子,而忽略了为学习主题服务的宗旨。
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我曾看到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老师就说前几天参观,xx老师给我们班照了一张全家福,给学生看照片,你知道全家福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长方形。老师也照了一张,出示一次成相的正方形照片,它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回答正方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此设计:猛一看上去,感觉老师的设计很朴实,用照片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开门见山的引出了教学内容,然后从对照片的认识自然过渡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学生的描述中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为后面的探索研究埋下伏笔。整个引入短短2、3分钟,言简意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入设计应充分考虑与主题的联系,不要片面追求新与奇,回归数学简洁、明了的基本属性,避免为了情境而情境的“兜圈子”现象。
提高认知水平:新课程中提出了“探究性学习”,其意是指要力图最大限度地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自己也曾这样做:现在只要一上课,无论什么课型、什么教学内容,教师都努力为学生营造探索的氛围、搭建探索的平台,试图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主动,但往往这些探究性活动只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形式,学生的能力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标。尤其中低年级的概念教学课,抽象的数学概念并不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素材和方法,学生就能自主学习、理解并内化的,这需要教师一板一眼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中的每一个陌生词语,并把它们有机融合,方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一板一眼并不是让学生模仿老师,死搬硬套,而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一种回归,回归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要。
独立思考,适度宁静: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合作交流”似乎成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旋律。教师一个问题出来,总是“同桌互相说一说”,“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在你们的学习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于是,学生活跃起来,课堂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殊不知,这样一味的活跃,很多学生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的学习,只不过获取的渠道由教师变成了同学。我想,我们的数学课堂应重回适度的宁静,宁静指的是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体现每个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方式并发掘自己思维潜能。
教学《认识图形》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抽象图形的表象。这次教学,我没有让他们立刻小组交流,而是采用了“请大家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动手试一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思考,适度的宁静后,再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维成果,每个学生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多種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方法,使教学效果格外好。提倡回归宁静并不是反对合作交流,而是期待每个学生不在外界的干扰下,用最质朴、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说出自己的获取和理解,更是期待宁静后的思维交流和飞跃,达到以个性寻求共性的教学真理。
走进现实生活:新课程指出“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经注重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场景来学习数学,但仅仅结合生活情境提出单一问题是不够的,学生得到的仍然只是一个数学答案。数学课堂的实践问题应当回归到原生态的现实生活中,教师设计的生活问题应当是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不再是一个数学答案,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一种方法,从单一思维扩展到多向思维,有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味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我想,回归并不意味着课程改革的倒退,而是我们在总结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回归到数学教学本质的一种体现,即快乐的学习、轻松的学习,更要高效率的学习。更是体现“有机的、绿色的、原生态”的课堂教学。(单位: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尼史完小)
直观形象,开门见山: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石。课改之初,我也总是缴尽脑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色彩鲜艳、悦耳动听的视频和音频效果固然锁定了学生的目光,但有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繁琐的激趣引入成了课堂中的花架子,而忽略了为学习主题服务的宗旨。
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我曾看到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老师就说前几天参观,xx老师给我们班照了一张全家福,给学生看照片,你知道全家福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长方形。老师也照了一张,出示一次成相的正方形照片,它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回答正方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此设计:猛一看上去,感觉老师的设计很朴实,用照片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开门见山的引出了教学内容,然后从对照片的认识自然过渡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学生的描述中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为后面的探索研究埋下伏笔。整个引入短短2、3分钟,言简意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入设计应充分考虑与主题的联系,不要片面追求新与奇,回归数学简洁、明了的基本属性,避免为了情境而情境的“兜圈子”现象。
提高认知水平:新课程中提出了“探究性学习”,其意是指要力图最大限度地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自己也曾这样做:现在只要一上课,无论什么课型、什么教学内容,教师都努力为学生营造探索的氛围、搭建探索的平台,试图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主动,但往往这些探究性活动只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形式,学生的能力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标。尤其中低年级的概念教学课,抽象的数学概念并不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素材和方法,学生就能自主学习、理解并内化的,这需要教师一板一眼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中的每一个陌生词语,并把它们有机融合,方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一板一眼并不是让学生模仿老师,死搬硬套,而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一种回归,回归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要。
独立思考,适度宁静: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合作交流”似乎成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旋律。教师一个问题出来,总是“同桌互相说一说”,“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在你们的学习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于是,学生活跃起来,课堂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殊不知,这样一味的活跃,很多学生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的学习,只不过获取的渠道由教师变成了同学。我想,我们的数学课堂应重回适度的宁静,宁静指的是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体现每个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方式并发掘自己思维潜能。
教学《认识图形》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抽象图形的表象。这次教学,我没有让他们立刻小组交流,而是采用了“请大家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动手试一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思考,适度的宁静后,再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维成果,每个学生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多種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方法,使教学效果格外好。提倡回归宁静并不是反对合作交流,而是期待每个学生不在外界的干扰下,用最质朴、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说出自己的获取和理解,更是期待宁静后的思维交流和飞跃,达到以个性寻求共性的教学真理。
走进现实生活:新课程指出“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经注重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场景来学习数学,但仅仅结合生活情境提出单一问题是不够的,学生得到的仍然只是一个数学答案。数学课堂的实践问题应当回归到原生态的现实生活中,教师设计的生活问题应当是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不再是一个数学答案,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一种方法,从单一思维扩展到多向思维,有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味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我想,回归并不意味着课程改革的倒退,而是我们在总结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回归到数学教学本质的一种体现,即快乐的学习、轻松的学习,更要高效率的学习。更是体现“有机的、绿色的、原生态”的课堂教学。(单位: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尼史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