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自由体育活动时间,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幼儿时常做出一些看似“出轨”的行为,如飞奔着用脚踢皮球;三两个孩子扭在一起“打”来“打”去。通常这些“出轨”行为会被教师制止,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将上述行为投放到竞技体育比赛项目中,并加以适当引导,不但此类行为合情合理,而且同样可以发挥教育的功能。
踢球→足球运动游戏
自发表现:捷在自由活动时间选择了玩皮球。在用手拍了几次后,开始尝试用脚踢。他先轻轻地踢几脚,继而趁老师不注意,一脚将球用力踢出去,球滚得远远的。他追上皮球又狠狠踢了一脚。有两个男孩见状,放弃了原先的活动,也加入到踢皮球的行列中。皮球不时地滚到别的小朋友脚下,在一片惊诧声中,有更多的小朋友追随着皮球奔跑,争抢着踢皮球。
分析:捷是个拍皮球高手,单手拍、双手交替拍、行进中拍球、绕障碍拍球,没有一项能难倒他。拍皮球对于他来说已失去了挑战性,他需要寻求与皮球之间更具刺激性的活动。于是,快速地奔跑、大力地踢球、与同伴追逐和争抢皮球等行为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指导:1.直接参与。教师注意到了他们,最初只是旁观(关注安全与其他幼儿的参与情况)。当球滚到自己身边时,教师也一脚将球踢了出去。幼儿敏锐地感受到了教师的默许,欢呼着朝球滚动的方向飞奔过去,并不时地把球传到教师脚下。教师积极回应着幼儿,与他们一起追球、抢球、踢球。
2.转换场地。虽然幼儿园的活动场地较大,但这种“满场飞”的踢球方式,既妨碍了别的幼儿正常活动,也不利踢球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建议幼儿换块地方——操场边的过道有5×12米左右见方,类似于一个微型的足球场;路边上用彩色地砖简单装饰,正好可作球场的界线,而且自由活动时间极少有人通过。于是,场地转移到了这里。随着场地的固定,参与的幼儿慢慢增多了,一个小型的足球队便逐渐形成了。
3.确立规则。教师有意识地让幼儿了解一些足球运动的知识,又与幼儿一起根据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确立了足球运动的规则:(1)按自愿的原则参加,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进行比赛,如出现一人多余,则担任裁判:如人数正好相等,则由教师担任裁判。(2)没有球门,球踢过对方场地的底线即算进球,进一球得一分。(3)出现以下行为视为犯规:①用手抱球;②推人、抱人;③用脚踢人;④踢高球(把球踢得高高的,越过头顶);⑤球过底线后继续踢;⑥裁判鸣哨后继续踢。裁判视情节严重,出示红黄牌:红牌当场罚下,累计两次黄牌也罚下。
对击纸棒→击剑运动游戏
自发表现:昱和康在玩纸棒,康嬉笑着用纸棒点、戳昱。昱也不甘示弱.退守的同时,用纸棒推挡着予以还击。两人来来回回,有进有退,攻守兼备的过程中玩得不亦乐乎。
分析:大班幼儿已不满足于将棍棒当作小马骑或当金箍棒使的单独与平行游戏,他们更渴望与同伴间的对抗与竞争。在幼儿眼里,他们并无击打对方的用意,只是在比试谁能更眼明手快地指到对方,获得胜利。
指导:1.赞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对幼儿表现出的机智灵巧、勇敢顽强等表示赞赏,并和幼儿一起切磋躲闪时步法的运用、进攻时机的把握等技巧。
2.鼓励幼儿丰富游戏材料。由击剑运动游戏联想到击剑运动的装备,幼儿对击剑运动员的特殊装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鼓励幼儿用收集的废旧材料进行制作,如幼儿用硬纸板制作成了卡通形象的防护面具,截取可乐瓶颈,套在纸棒一端,制作了“剑托”。
3.明确幼儿制定的游戏规则。击剑游戏的规则较简单,在幼儿自行制定后,教师进行了明确:(1)一对一进行。(2)在规定的地方进行,躲闪时不能跑得太远。(3)攻击时不能太用力,点到为止,以击中上半身为准,不能击头部和下肢。(4)先击中对方三次为胜,输的一方换人。
搏斗→摔跤运动游戏
自发表现:尧与泽模仿着动画片中武士的形象,用身体动作比划着,嘴里不时伴随着“唬唬”“哈哈”之声。也许光凭比划不过瘾,他俩伸胳膊撸腿、头顶着头扭在了一起。僵持了一会儿,尧先翻滚在地,泽则双手叉腰,哈哈大笑。尧虽先倒地,也未露愠色,嬉笑如常。最终,泽也席地而坐,两人笑作一团。
分析:表面上尧与泽颇有“你死我活”的意味,实际上纯属比试一下双方力量的大小,在模仿中体验一下搏斗的过程,满足男孩天性中好斗的心理需要。这样的“搏斗”行为并不少见。这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和摔跤运动的起源相类似。
指导:1.为游戏取名。教师在观察完整个过程后,问:你们是在进行摔跤比赛吗?他俩笑而不答。教师继续说:摔跤运动员就是像你们这样进行比赛的。教师的提醒打开了幼儿有关摔跤的“经验之门”。
2.为游戏发展提供经验。结合“我们爱运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发动幼儿收集运动资料,并将有关摔跤、柔道等项目的图文资料讲解给感兴趣的幼儿听,让幼儿积累摔跤运动的知识。
3.与幼儿一起修订摔跤游戏规则:(1)只能在户外操场上一对一地进行。(2)抱住对方身体,不能抱头,让对方身体倒地。(3)尽可能手臂用力,扳倒对方;(4)可以用脚勾,不能用脚踢;(5)见对方倒地后,不再用力,马上站起来,以保护对方。
站跷跷板→体操运动游戏
自发表现:亦和萌各坐跷跷板的一头,相互配合一上一下摇摆着。不知谁提议,她俩停止了摆动,萌开始尝试着站到原来坐的位置上,亦在另一头帮助维持跷跷板的平衡。经过二三次身体微小的晃动,萌放心地在跷跷板上站直了,她得意地伸开双臂,向同伴展示自己优美的姿态。展示完毕。萌从跷跷板上下来。轮到亦如法炮制,站立到跷跷板上,摆了个类似的造型。
分析:这是一次大胆地在器械上模仿体操运动、探索平衡的行为,表现出大班幼儿在常见器材上创新玩法的特点。这一行为看似有些冒险,实则相对安全。首先,跷跷板由特殊合成的塑料制成,表面有一定的质感,站在上面不会轻易滑落;其次,跷跷板形似匍匐的小鸟状,距离塑胶地面三十厘米左右,从上面跳下来,有弹性的地面能起到缓冲作用,可避免幼儿受伤。
指导:1.鼓励幼儿创新造型动作。教师鼓励幼儿相互模仿与协助,创新不同的造型动作,逐步加深和提高动作的难度。
2.扩展游戏内容。教师将收集到的体操资料与感兴趣的幼儿一起分享,将体操圈、彩带、绳子、皮球纳入到体操运动游戏中,引导幼儿在场地上蓬勃、生动地开展艺术体操运动游戏。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类似于竞技运动的幼儿体育游戏,满足了幼儿喜欢冒险、创新、争胜的内在需求。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教师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内容源于自发,持久随于兴趣
体育运动游戏从幼儿自发的游戏行为中萌发出来的。目的是帮助幼儿积累运动经验,养成爱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因此,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幼儿主动、自发地参与和浓厚的兴趣为特点,采用贴近顺应自然、形式多样的运动方式,满足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其中教师主要起观察、辅导、鼓励、支持的作用。
二、需要产生规则,细节体现精神
幼儿需要具有一定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游戏,同时身体又需要保护不受伤害。这就要求体育运动游戏既类似于竞技运动,又需要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游戏规则。在运用规则的每个细节中,应体现公平竞争、关心同伴、爱护弱小、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等体育精神。
三、尊重个性差异,挖掘活动潜能
教师应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在身体素质、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幼儿选择符合自身运动水平的体育运动游戏,保证每个幼儿在体育运动游戏中体验到成功,保持积极的参与热情。尤其在需要团体合作的体育运动游戏中,应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让幼儿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充分发挥游戏本身的潜在价值,提高活动的整体水平。
踢球→足球运动游戏
自发表现:捷在自由活动时间选择了玩皮球。在用手拍了几次后,开始尝试用脚踢。他先轻轻地踢几脚,继而趁老师不注意,一脚将球用力踢出去,球滚得远远的。他追上皮球又狠狠踢了一脚。有两个男孩见状,放弃了原先的活动,也加入到踢皮球的行列中。皮球不时地滚到别的小朋友脚下,在一片惊诧声中,有更多的小朋友追随着皮球奔跑,争抢着踢皮球。
分析:捷是个拍皮球高手,单手拍、双手交替拍、行进中拍球、绕障碍拍球,没有一项能难倒他。拍皮球对于他来说已失去了挑战性,他需要寻求与皮球之间更具刺激性的活动。于是,快速地奔跑、大力地踢球、与同伴追逐和争抢皮球等行为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指导:1.直接参与。教师注意到了他们,最初只是旁观(关注安全与其他幼儿的参与情况)。当球滚到自己身边时,教师也一脚将球踢了出去。幼儿敏锐地感受到了教师的默许,欢呼着朝球滚动的方向飞奔过去,并不时地把球传到教师脚下。教师积极回应着幼儿,与他们一起追球、抢球、踢球。
2.转换场地。虽然幼儿园的活动场地较大,但这种“满场飞”的踢球方式,既妨碍了别的幼儿正常活动,也不利踢球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建议幼儿换块地方——操场边的过道有5×12米左右见方,类似于一个微型的足球场;路边上用彩色地砖简单装饰,正好可作球场的界线,而且自由活动时间极少有人通过。于是,场地转移到了这里。随着场地的固定,参与的幼儿慢慢增多了,一个小型的足球队便逐渐形成了。
3.确立规则。教师有意识地让幼儿了解一些足球运动的知识,又与幼儿一起根据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确立了足球运动的规则:(1)按自愿的原则参加,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进行比赛,如出现一人多余,则担任裁判:如人数正好相等,则由教师担任裁判。(2)没有球门,球踢过对方场地的底线即算进球,进一球得一分。(3)出现以下行为视为犯规:①用手抱球;②推人、抱人;③用脚踢人;④踢高球(把球踢得高高的,越过头顶);⑤球过底线后继续踢;⑥裁判鸣哨后继续踢。裁判视情节严重,出示红黄牌:红牌当场罚下,累计两次黄牌也罚下。
对击纸棒→击剑运动游戏
自发表现:昱和康在玩纸棒,康嬉笑着用纸棒点、戳昱。昱也不甘示弱.退守的同时,用纸棒推挡着予以还击。两人来来回回,有进有退,攻守兼备的过程中玩得不亦乐乎。
分析:大班幼儿已不满足于将棍棒当作小马骑或当金箍棒使的单独与平行游戏,他们更渴望与同伴间的对抗与竞争。在幼儿眼里,他们并无击打对方的用意,只是在比试谁能更眼明手快地指到对方,获得胜利。
指导:1.赞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对幼儿表现出的机智灵巧、勇敢顽强等表示赞赏,并和幼儿一起切磋躲闪时步法的运用、进攻时机的把握等技巧。
2.鼓励幼儿丰富游戏材料。由击剑运动游戏联想到击剑运动的装备,幼儿对击剑运动员的特殊装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鼓励幼儿用收集的废旧材料进行制作,如幼儿用硬纸板制作成了卡通形象的防护面具,截取可乐瓶颈,套在纸棒一端,制作了“剑托”。
3.明确幼儿制定的游戏规则。击剑游戏的规则较简单,在幼儿自行制定后,教师进行了明确:(1)一对一进行。(2)在规定的地方进行,躲闪时不能跑得太远。(3)攻击时不能太用力,点到为止,以击中上半身为准,不能击头部和下肢。(4)先击中对方三次为胜,输的一方换人。
搏斗→摔跤运动游戏
自发表现:尧与泽模仿着动画片中武士的形象,用身体动作比划着,嘴里不时伴随着“唬唬”“哈哈”之声。也许光凭比划不过瘾,他俩伸胳膊撸腿、头顶着头扭在了一起。僵持了一会儿,尧先翻滚在地,泽则双手叉腰,哈哈大笑。尧虽先倒地,也未露愠色,嬉笑如常。最终,泽也席地而坐,两人笑作一团。
分析:表面上尧与泽颇有“你死我活”的意味,实际上纯属比试一下双方力量的大小,在模仿中体验一下搏斗的过程,满足男孩天性中好斗的心理需要。这样的“搏斗”行为并不少见。这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和摔跤运动的起源相类似。
指导:1.为游戏取名。教师在观察完整个过程后,问:你们是在进行摔跤比赛吗?他俩笑而不答。教师继续说:摔跤运动员就是像你们这样进行比赛的。教师的提醒打开了幼儿有关摔跤的“经验之门”。
2.为游戏发展提供经验。结合“我们爱运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发动幼儿收集运动资料,并将有关摔跤、柔道等项目的图文资料讲解给感兴趣的幼儿听,让幼儿积累摔跤运动的知识。
3.与幼儿一起修订摔跤游戏规则:(1)只能在户外操场上一对一地进行。(2)抱住对方身体,不能抱头,让对方身体倒地。(3)尽可能手臂用力,扳倒对方;(4)可以用脚勾,不能用脚踢;(5)见对方倒地后,不再用力,马上站起来,以保护对方。
站跷跷板→体操运动游戏
自发表现:亦和萌各坐跷跷板的一头,相互配合一上一下摇摆着。不知谁提议,她俩停止了摆动,萌开始尝试着站到原来坐的位置上,亦在另一头帮助维持跷跷板的平衡。经过二三次身体微小的晃动,萌放心地在跷跷板上站直了,她得意地伸开双臂,向同伴展示自己优美的姿态。展示完毕。萌从跷跷板上下来。轮到亦如法炮制,站立到跷跷板上,摆了个类似的造型。
分析:这是一次大胆地在器械上模仿体操运动、探索平衡的行为,表现出大班幼儿在常见器材上创新玩法的特点。这一行为看似有些冒险,实则相对安全。首先,跷跷板由特殊合成的塑料制成,表面有一定的质感,站在上面不会轻易滑落;其次,跷跷板形似匍匐的小鸟状,距离塑胶地面三十厘米左右,从上面跳下来,有弹性的地面能起到缓冲作用,可避免幼儿受伤。
指导:1.鼓励幼儿创新造型动作。教师鼓励幼儿相互模仿与协助,创新不同的造型动作,逐步加深和提高动作的难度。
2.扩展游戏内容。教师将收集到的体操资料与感兴趣的幼儿一起分享,将体操圈、彩带、绳子、皮球纳入到体操运动游戏中,引导幼儿在场地上蓬勃、生动地开展艺术体操运动游戏。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类似于竞技运动的幼儿体育游戏,满足了幼儿喜欢冒险、创新、争胜的内在需求。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教师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内容源于自发,持久随于兴趣
体育运动游戏从幼儿自发的游戏行为中萌发出来的。目的是帮助幼儿积累运动经验,养成爱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因此,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幼儿主动、自发地参与和浓厚的兴趣为特点,采用贴近顺应自然、形式多样的运动方式,满足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其中教师主要起观察、辅导、鼓励、支持的作用。
二、需要产生规则,细节体现精神
幼儿需要具有一定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游戏,同时身体又需要保护不受伤害。这就要求体育运动游戏既类似于竞技运动,又需要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游戏规则。在运用规则的每个细节中,应体现公平竞争、关心同伴、爱护弱小、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等体育精神。
三、尊重个性差异,挖掘活动潜能
教师应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在身体素质、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幼儿选择符合自身运动水平的体育运动游戏,保证每个幼儿在体育运动游戏中体验到成功,保持积极的参与热情。尤其在需要团体合作的体育运动游戏中,应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让幼儿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充分发挥游戏本身的潜在价值,提高活动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