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除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专业技术人才。而这部分人才中,最基础的是技能人才,就是广大的一线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他们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落实的生力军。
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1.65亿人,仅占就业人群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万人,不足就业人群的6%,而在日本占比为40%,德国更是高达50%。到2020年,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
2200万人的缺口,谁来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主要渠道。然而,现实中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的现象,并不鲜见。
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来源,职业教育培育的技能人才质量,关乎产业工人队伍技能水平。
职校生难以直接站上生产线
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健专门到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校调研。他发现,职业学校里教授的知识技能,大多落后于企业和市场半拍,“好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的意愿和积极性并不高”。
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公司手工焊焊工白映玉说,目前,职业技术院校由于缺乏好的实操指导老师,再加上实操练习场地、设备和材料的限制,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实习时犹如一张白纸。“国内的产学结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造成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难以直接站上生产线。”
“学校‘关起门’来教书,企业怎么会吸收没有实践经验、技术落后的学生?”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处长向云认为,企业技术更新快,但一些职校教育却跟不上节奏,落后的教材、久未更新的硬件都制约了学生学习和发展。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首席技师赵郁也有同感。他说,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学设施设备等“硬实力”普遍增强,但课程设置、师资、综合能力等“软实力”不见起色,这造成职校毕业生整体素质并未和国家的投入成正比。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认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学历社会走向资格社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基本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的短缺,已成为阻碍我国产业发展、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瓶颈。”
职业院校难招“懂职业”的老师
学生质量好不好,教师是关键。可记者采访发现,对于很多职业院校来说,招个“懂职业”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虽然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说职业教育中要加强校企合作,但基本上还只是搞教育的人在搞职教。”在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周新源看来,缺乏真正“懂职业”的老师或许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尴尬。
不仅仅是质量,教师数量也难以满足需求。周新源以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为例介绍,全校3600名学生,102个班,245位老师,其中还有30多位老师要兼管行政工作。“平均下来,一个班30多名学生也就配两个老师。”
周新源的无奈也引发了盛金朋的共鸣。这位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烹饪系主任“现身说法”:“目前,我们烹饪系专职与兼职老师一共45位,在校生约1100人,24:1的生师比远远达不到16:1的理想比例。”
事实上,周新源和盛金朋两位老师所在职校的状况并非孤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是1656万余人,但对应的专任教师仅有84.41万人,生师比达到了20.47:1,远高于普通高中14.01:1的生师比。
有学历有技术的人才更倾向于进企业,这是职业院校在招聘老师时普遍面临的难题。近年来,盛金朋几乎跑遍了全国60多家开设烹饪专业的高等院校,“进企业或自己创业才是毕业生的优先选择,有时候跑一圈下来,一个人也没带回来”。
一方面是毕业生不愿意当老师,另一方面却是招聘时对技能的要求,让职业院校在面对大学毕业生时“无从下手”。按照招聘“硬”条件,职业院校老师至少要大专及以上学历,高职院校更是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就让许多毕业于技师学院、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应聘者被挡在了门外。“因为技工教育学历并不被认同为大专学历,所以,即使双方都有意愿,这些师傅也进不来。”
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
值得欣慰的是,改变已经在发生。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称,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并对《指南》涉及的任务按部门进行分解,将“需”和“求”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组建了1400多个职教产业集团,联系3万多家企业,形成一种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还选择360多个学校,建设了一批产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企业合作建成了1440多个实训基地。
“产教协同,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龙头,企是基础。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陈宝生如此强调。
而对于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海波建议,建立企业集体出资提供人力资源技术提升经费的制度。“一方面,在企业的应缴税收中,单独核定一部分作为职业院校经费,该部分费用按照企业接收应届毕业生的数量,由收费机关直接拨付给培养院校。另一方面,实行培养成本返还,对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企业,给予鼓励和帮扶。”
要破解专业师资紧缺的问题,也同样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校长助理符兴承说,学院与一家焊接企业达成协议,以每人5000元的培训费将焊接专业的老师送入企业培训3个星期,“只有有一线生产经验的老师,才能带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与此同时,国家还需要加大经费投入,提升职业教师岗位的吸引力,畅通教师招聘与任用渠道,在认可学历的同时也认可技术,允许学校破格录用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师傅。
而从更大范围来看,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上,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各行各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同样重要。
黃震建议,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增加高技能人才类别,给予特殊奖励支持,加速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型。
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1.65亿人,仅占就业人群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万人,不足就业人群的6%,而在日本占比为40%,德国更是高达50%。到2020年,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
2200万人的缺口,谁来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主要渠道。然而,现实中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的现象,并不鲜见。
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来源,职业教育培育的技能人才质量,关乎产业工人队伍技能水平。
职校生难以直接站上生产线
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健专门到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校调研。他发现,职业学校里教授的知识技能,大多落后于企业和市场半拍,“好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的意愿和积极性并不高”。
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公司手工焊焊工白映玉说,目前,职业技术院校由于缺乏好的实操指导老师,再加上实操练习场地、设备和材料的限制,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实习时犹如一张白纸。“国内的产学结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造成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难以直接站上生产线。”
“学校‘关起门’来教书,企业怎么会吸收没有实践经验、技术落后的学生?”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处长向云认为,企业技术更新快,但一些职校教育却跟不上节奏,落后的教材、久未更新的硬件都制约了学生学习和发展。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首席技师赵郁也有同感。他说,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学设施设备等“硬实力”普遍增强,但课程设置、师资、综合能力等“软实力”不见起色,这造成职校毕业生整体素质并未和国家的投入成正比。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认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学历社会走向资格社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基本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的短缺,已成为阻碍我国产业发展、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瓶颈。”
职业院校难招“懂职业”的老师
学生质量好不好,教师是关键。可记者采访发现,对于很多职业院校来说,招个“懂职业”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虽然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说职业教育中要加强校企合作,但基本上还只是搞教育的人在搞职教。”在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周新源看来,缺乏真正“懂职业”的老师或许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尴尬。
不仅仅是质量,教师数量也难以满足需求。周新源以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为例介绍,全校3600名学生,102个班,245位老师,其中还有30多位老师要兼管行政工作。“平均下来,一个班30多名学生也就配两个老师。”
周新源的无奈也引发了盛金朋的共鸣。这位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烹饪系主任“现身说法”:“目前,我们烹饪系专职与兼职老师一共45位,在校生约1100人,24:1的生师比远远达不到16:1的理想比例。”
事实上,周新源和盛金朋两位老师所在职校的状况并非孤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是1656万余人,但对应的专任教师仅有84.41万人,生师比达到了20.47:1,远高于普通高中14.01:1的生师比。
有学历有技术的人才更倾向于进企业,这是职业院校在招聘老师时普遍面临的难题。近年来,盛金朋几乎跑遍了全国60多家开设烹饪专业的高等院校,“进企业或自己创业才是毕业生的优先选择,有时候跑一圈下来,一个人也没带回来”。
一方面是毕业生不愿意当老师,另一方面却是招聘时对技能的要求,让职业院校在面对大学毕业生时“无从下手”。按照招聘“硬”条件,职业院校老师至少要大专及以上学历,高职院校更是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就让许多毕业于技师学院、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应聘者被挡在了门外。“因为技工教育学历并不被认同为大专学历,所以,即使双方都有意愿,这些师傅也进不来。”
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
值得欣慰的是,改变已经在发生。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称,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并对《指南》涉及的任务按部门进行分解,将“需”和“求”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组建了1400多个职教产业集团,联系3万多家企业,形成一种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还选择360多个学校,建设了一批产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企业合作建成了1440多个实训基地。
“产教协同,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龙头,企是基础。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陈宝生如此强调。
而对于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海波建议,建立企业集体出资提供人力资源技术提升经费的制度。“一方面,在企业的应缴税收中,单独核定一部分作为职业院校经费,该部分费用按照企业接收应届毕业生的数量,由收费机关直接拨付给培养院校。另一方面,实行培养成本返还,对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企业,给予鼓励和帮扶。”
要破解专业师资紧缺的问题,也同样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校长助理符兴承说,学院与一家焊接企业达成协议,以每人5000元的培训费将焊接专业的老师送入企业培训3个星期,“只有有一线生产经验的老师,才能带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与此同时,国家还需要加大经费投入,提升职业教师岗位的吸引力,畅通教师招聘与任用渠道,在认可学历的同时也认可技术,允许学校破格录用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师傅。
而从更大范围来看,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上,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各行各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同样重要。
黃震建议,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增加高技能人才类别,给予特殊奖励支持,加速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