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占有很大的比重,没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在书中找到快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阅读兴趣。让其觉得读书就是一种享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又有许多儿童喜欢的寓言故事、童话,这些文章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口语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形象美,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领学生自觉地朗读、默读,抓住学生的兴奋心情,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
对某种事物有兴趣是儿童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诸如实物、插图、录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无声语言之类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导火索。再者,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还要在学生学习之余,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比如举行古诗背诵,成语接龙,名言交流,歇后语对接等等,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画画比赛,展开有趣的辩论等等。
二、让学生了解阅读方法
阅读不是看个热闹,有很多学生从看书中寻找了乐趣,但过后却对经典之处早早忘却,也没有领悟之中的典故,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如果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这些文章可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要求其熟读或背诵。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上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演示出来,帮助其理解,并加深印象。而有些文章或作品只要求其略读,让其了解其中的故事梗概及其所传达的思想即可,如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说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首先,在阅读中学会摘抄评价。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其次,在每次阅读时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老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又如,可将书本上的东西来剖析生活的事和物,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讲述一些古今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并让学生淡淡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老师多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小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小品表演等,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地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阅读意识。让名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量。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并在课余主动与人交流读书心得,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读书的氛围。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反复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再有,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因此,多讀是阅读的根本。
阅读课外书籍对学生的益处很多,但要让学生识别书的好坏,让学生读一些思想性、知识性、文艺性较好的、积极向上的书籍。老师应提供他们参与书目的范围。题材上,如:名人轶事、历史传记、民间故事、寓言、童话、幽默小品、史地常识及科普文章,并且篇幅要适当、内容丰富、难易适中、生词较少。农村条件差的地方,班里可以成立“小小图书室”,收集全班同学的课外书籍,以便于交换阅读。
多读,还指品种多。阅读的范围要广,要博览群书,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百花之蜜,集百家之说,用人类的智慧来丰富自己。从语文角度看,不仅要读散文、故事、童话、寓言,而且要读诗歌、戏剧等,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
反复读,是指反复就读同一本书,你会发现从每次阅读后都有新的理解意义,然后从中品味奥妙。从写作角度看,熟读,让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朗朗上口,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运用自如。
读后归纳总结,学生进行阅读后,应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想一想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让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起作用外,与学生群体也有密切关系。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群体在推动阅读教学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开放的学习气氛,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读书讨论视为一种快乐的事。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群体,展开互助学习。有时学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优势求得妥善的解决。可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在讨论、争论中取得共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曾听过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在讲到写泸定桥地势险要这段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敌人为什么只拆掉桥上的木板,而不炸毁这座桥?这样不就可以阻挡红军过桥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他巧妙地将问题交给大家,让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学生理解了,知道了问题的答案:敌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要炸桥,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拆掉桥上的木板,对岸又有他们的重兵把守,岸边又是悬崖峭壁,桥下又是湍急的河水,光靠这些铁索红军是插翅难过的。从课文中写敌人的喊叫声中可以体现出来。这个教学事例就是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习作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在书中找到快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阅读兴趣。让其觉得读书就是一种享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又有许多儿童喜欢的寓言故事、童话,这些文章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口语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形象美,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领学生自觉地朗读、默读,抓住学生的兴奋心情,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
对某种事物有兴趣是儿童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诸如实物、插图、录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无声语言之类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导火索。再者,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还要在学生学习之余,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比如举行古诗背诵,成语接龙,名言交流,歇后语对接等等,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画画比赛,展开有趣的辩论等等。
二、让学生了解阅读方法
阅读不是看个热闹,有很多学生从看书中寻找了乐趣,但过后却对经典之处早早忘却,也没有领悟之中的典故,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如果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这些文章可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要求其熟读或背诵。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上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演示出来,帮助其理解,并加深印象。而有些文章或作品只要求其略读,让其了解其中的故事梗概及其所传达的思想即可,如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就是说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首先,在阅读中学会摘抄评价。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其次,在每次阅读时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老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又如,可将书本上的东西来剖析生活的事和物,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讲述一些古今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并让学生淡淡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老师多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小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小品表演等,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地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阅读意识。让名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量。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并在课余主动与人交流读书心得,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读书的氛围。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反复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再有,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因此,多讀是阅读的根本。
阅读课外书籍对学生的益处很多,但要让学生识别书的好坏,让学生读一些思想性、知识性、文艺性较好的、积极向上的书籍。老师应提供他们参与书目的范围。题材上,如:名人轶事、历史传记、民间故事、寓言、童话、幽默小品、史地常识及科普文章,并且篇幅要适当、内容丰富、难易适中、生词较少。农村条件差的地方,班里可以成立“小小图书室”,收集全班同学的课外书籍,以便于交换阅读。
多读,还指品种多。阅读的范围要广,要博览群书,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百花之蜜,集百家之说,用人类的智慧来丰富自己。从语文角度看,不仅要读散文、故事、童话、寓言,而且要读诗歌、戏剧等,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
反复读,是指反复就读同一本书,你会发现从每次阅读后都有新的理解意义,然后从中品味奥妙。从写作角度看,熟读,让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朗朗上口,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运用自如。
读后归纳总结,学生进行阅读后,应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想一想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让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起作用外,与学生群体也有密切关系。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群体在推动阅读教学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开放的学习气氛,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读书讨论视为一种快乐的事。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群体,展开互助学习。有时学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优势求得妥善的解决。可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在讨论、争论中取得共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曾听过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在讲到写泸定桥地势险要这段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敌人为什么只拆掉桥上的木板,而不炸毁这座桥?这样不就可以阻挡红军过桥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他巧妙地将问题交给大家,让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学生理解了,知道了问题的答案:敌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要炸桥,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拆掉桥上的木板,对岸又有他们的重兵把守,岸边又是悬崖峭壁,桥下又是湍急的河水,光靠这些铁索红军是插翅难过的。从课文中写敌人的喊叫声中可以体现出来。这个教学事例就是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习作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