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思政教师的责任,不仅在课堂教学,更在立德树人。本期,我们邀请了两位思政名师做客《中国好老师》,通过讲述他们的教学故事,弘扬思政教师之风采,体会思政教师任重道远的教学使命。
自小时候起,老师对于杨擎宇来讲,便是一个神奇的职业。他忆起小学时的一名启蒙老师,能歌善舞,也精通手风琴、二胡等乐器,粉笔在黑板上随便一挥,便是一幅惟妙惟肖的简笔画,这令他心生崇拜,似乎教师都是这般的无所不能、多才多艺。转眼20年教龄,杨擎宇发现,教师纵然“神奇”,却也普通,他没能成为童年向往的“多才多艺”的老师,却也在思政教育这片田野耕耘良久,他说:“其实教师,也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崇拜,能够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也是教师的一种幸福!”
机遇——从师,悟新见
“‘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这是景耀勇老师常对我们说的话。”杨擎宇讲道。对于杨擎宇来讲,景耀勇老师大概是对他的教学生涯影响最大的人,这样的影响不仅在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上的指导,更在于师德师风上的典范树立。“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景耀勇老师身上的‘教育初心’影响着工作室每一位成员。”
回忆起曾经加入景耀勇老师的工作室的情景,杨擎宇依然感激那一份机遇。那时杨擎宇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教师,在一次公开课的比赛中,他精心准备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虽然稍显稚嫩,但还是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只是彼时的他还不知道,这节普通的公开课,却是他教学生涯的转折点。
课后,在台下听课的兰州市思政名师刘虹老师找到了杨擎宇,她对杨擎宇说:“我听了你的公开课,你的课讲得很有特点,但还是欠了一些火候,你应该跟着一位老教师学习学习,或许还能打磨打磨。”于是,刘虹老师便将杨擎宇举荐给了自己的朋友,也就是杨擎宇后来的恩师——景耀勇老师,经过一番攀谈,景耀勇老师也对眼前这名年轻人十分满意,于是,在刘虹老师的牵线搭桥之下,杨擎宇得以成为景耀勇名师工作室的一员。
有了名师的指点,杨擎宇便如航线上有了灯塔,教学也不再是以前的低头拉车。“过去,我以为教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高考,我每天便只想着如何提高学生试题的正确率,把自己完全陷于备课、改题等细碎的工作中,但景老师不一样,他常常着眼于实际,联系学生生活,把思政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有了兴趣,成绩自然也会提高。”有了景老师这样一个榜样做参照,杨擎宇便开始打磨自己的教学,从刻板的知识教学转变为兴趣引导教学,启发学生将思政运用于生活,学以致用。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杨擎宇对于教书愈来愈得心应手,而这样富有活力的课堂,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课下,杨擎宇与学生的关系也变得亲密。
研学——取材于实,寓教从心
“思政课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常常觉得思政课很枯燥,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教条、理论,学生理解起来都困难,又怎么记得住呢?”杨擎宇说道,“所以我觉得,思政老师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把一些枯燥的理论场景化、深入化,解除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畏惧心理。”
杨擎宇常常讲,学校、社会本身就是一体的,课堂又何必拘泥于数十平方米的教室内?在高一政治中曾讲到“信访制度”这样一个概念,这是公民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表达意见的一种制度,但是对于尚未接触社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制度很难理解透彻,对于制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存在疑虑。于是杨擎宇通过在政府工作的同学,联系到了甘肃省信访接待办的工作人员,然后带着几名学生代表,以小记者的身份去进行采访交流,很多问题都得到了很清晰的回答,而这一部分同学又将这一次的采访内容整理为学习资料,分享给班里其他的同学。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他们对于“信访制度”的概念理解更为深刻,这一章节的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要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首先老师需要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不仅要做到课堂之上的一丝不苟,课下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课下,杨擎宇也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他认为,科技在不断进步,老师也得时刻学习,与时俱进。“一节课40分钟的课时毕竟有限,有的知识又比较难,学生很难马上掌握,这时我们便可以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途径,制作并发布我们讲解的文字或视频,这样学生关注我们之后,便能随时复习,同时我们也可以分享别人的优质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这些知识。”这样的附加工作,无疑会增加杨擎宇的工作量,但是在教师责任感的驱动下,他始终乐此不疲。
而另一方面,杨擎宇也经常与学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在某一次聊天时,杨擎宇得知班里好多同学都喜欢逛“B站”(视频网站),可是他完全不知道“B站”是什么,以为不过是学生娱乐的手段,但是同学却说:“老师,‘B站’里面也是可以学知识的,有很多学科的老师都在里面讲课,不仅课上得好,还很有意思。”这不由得勾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也注册了“B站”账号,成为了一名忠实用户,他惊奇地发现,这里面果然是包罗万象,有很豐富的教学资源,而且网站针对年轻人设计,相当富有青春活力。于是他常常在“B站”上寻找名师的授课视频分享给学生,他也因此与学生们有了很多的共同话题,他说:“老师和家长常常认为,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其实网络是一个资源库,如果能利用好,也能成为学习的一大帮助。”
“思政课不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职责。”杨擎宇讲道,“作为一名思政老师,我们应该自豪,也需要意识到我们的任重道远。”在学生成长路上,杨擎宇的身份有很多,是老师,是朋友,是服务者,也是一个学生,他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正如他所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不辜负莘莘学子的期望。”
GOOD TEACHER
杨擎宇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思政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教研员,多次参与甘肃省高考诊断考试政治学科试题命制工作,多次参与甘肃省教科院及兰州市教科所“三名人才”高考备考、送教送培活动。曾荣获兰州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兰州市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大赛一等奖、2019年兰州市委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
自小时候起,老师对于杨擎宇来讲,便是一个神奇的职业。他忆起小学时的一名启蒙老师,能歌善舞,也精通手风琴、二胡等乐器,粉笔在黑板上随便一挥,便是一幅惟妙惟肖的简笔画,这令他心生崇拜,似乎教师都是这般的无所不能、多才多艺。转眼20年教龄,杨擎宇发现,教师纵然“神奇”,却也普通,他没能成为童年向往的“多才多艺”的老师,却也在思政教育这片田野耕耘良久,他说:“其实教师,也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崇拜,能够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也是教师的一种幸福!”
机遇——从师,悟新见
“‘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这是景耀勇老师常对我们说的话。”杨擎宇讲道。对于杨擎宇来讲,景耀勇老师大概是对他的教学生涯影响最大的人,这样的影响不仅在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上的指导,更在于师德师风上的典范树立。“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景耀勇老师身上的‘教育初心’影响着工作室每一位成员。”
回忆起曾经加入景耀勇老师的工作室的情景,杨擎宇依然感激那一份机遇。那时杨擎宇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教师,在一次公开课的比赛中,他精心准备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虽然稍显稚嫩,但还是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只是彼时的他还不知道,这节普通的公开课,却是他教学生涯的转折点。
课后,在台下听课的兰州市思政名师刘虹老师找到了杨擎宇,她对杨擎宇说:“我听了你的公开课,你的课讲得很有特点,但还是欠了一些火候,你应该跟着一位老教师学习学习,或许还能打磨打磨。”于是,刘虹老师便将杨擎宇举荐给了自己的朋友,也就是杨擎宇后来的恩师——景耀勇老师,经过一番攀谈,景耀勇老师也对眼前这名年轻人十分满意,于是,在刘虹老师的牵线搭桥之下,杨擎宇得以成为景耀勇名师工作室的一员。
有了名师的指点,杨擎宇便如航线上有了灯塔,教学也不再是以前的低头拉车。“过去,我以为教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高考,我每天便只想着如何提高学生试题的正确率,把自己完全陷于备课、改题等细碎的工作中,但景老师不一样,他常常着眼于实际,联系学生生活,把思政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有了兴趣,成绩自然也会提高。”有了景老师这样一个榜样做参照,杨擎宇便开始打磨自己的教学,从刻板的知识教学转变为兴趣引导教学,启发学生将思政运用于生活,学以致用。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杨擎宇对于教书愈来愈得心应手,而这样富有活力的课堂,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课下,杨擎宇与学生的关系也变得亲密。
研学——取材于实,寓教从心
“思政课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常常觉得思政课很枯燥,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教条、理论,学生理解起来都困难,又怎么记得住呢?”杨擎宇说道,“所以我觉得,思政老师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把一些枯燥的理论场景化、深入化,解除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畏惧心理。”
杨擎宇常常讲,学校、社会本身就是一体的,课堂又何必拘泥于数十平方米的教室内?在高一政治中曾讲到“信访制度”这样一个概念,这是公民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表达意见的一种制度,但是对于尚未接触社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制度很难理解透彻,对于制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存在疑虑。于是杨擎宇通过在政府工作的同学,联系到了甘肃省信访接待办的工作人员,然后带着几名学生代表,以小记者的身份去进行采访交流,很多问题都得到了很清晰的回答,而这一部分同学又将这一次的采访内容整理为学习资料,分享给班里其他的同学。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他们对于“信访制度”的概念理解更为深刻,这一章节的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要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首先老师需要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不仅要做到课堂之上的一丝不苟,课下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课下,杨擎宇也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他认为,科技在不断进步,老师也得时刻学习,与时俱进。“一节课40分钟的课时毕竟有限,有的知识又比较难,学生很难马上掌握,这时我们便可以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途径,制作并发布我们讲解的文字或视频,这样学生关注我们之后,便能随时复习,同时我们也可以分享别人的优质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这些知识。”这样的附加工作,无疑会增加杨擎宇的工作量,但是在教师责任感的驱动下,他始终乐此不疲。
而另一方面,杨擎宇也经常与学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在某一次聊天时,杨擎宇得知班里好多同学都喜欢逛“B站”(视频网站),可是他完全不知道“B站”是什么,以为不过是学生娱乐的手段,但是同学却说:“老师,‘B站’里面也是可以学知识的,有很多学科的老师都在里面讲课,不仅课上得好,还很有意思。”这不由得勾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也注册了“B站”账号,成为了一名忠实用户,他惊奇地发现,这里面果然是包罗万象,有很豐富的教学资源,而且网站针对年轻人设计,相当富有青春活力。于是他常常在“B站”上寻找名师的授课视频分享给学生,他也因此与学生们有了很多的共同话题,他说:“老师和家长常常认为,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其实网络是一个资源库,如果能利用好,也能成为学习的一大帮助。”
“思政课不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职责。”杨擎宇讲道,“作为一名思政老师,我们应该自豪,也需要意识到我们的任重道远。”在学生成长路上,杨擎宇的身份有很多,是老师,是朋友,是服务者,也是一个学生,他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正如他所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不辜负莘莘学子的期望。”
GOOD TEACHER
杨擎宇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思政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教研员,多次参与甘肃省高考诊断考试政治学科试题命制工作,多次参与甘肃省教科院及兰州市教科所“三名人才”高考备考、送教送培活动。曾荣获兰州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兰州市高中思想政治课参与式教学大赛一等奖、2019年兰州市委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