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会说,这是个“伪命题”,因为郎朗已经成名。不过,对芸芸众生来说,这个命题不仅不“伪”,还可能意味着真实的血泪。
且让我做一把导演,把镜头摇回到20年前。
那一年郎朗9岁,一天,一直带他的老师突然拒他于门外。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而恰在此时,郎朗有一次因故回家迟了,郎爸这座火山终于爆发。
在《我和郎朗30年》中,郎爸向我们传授经验说,打孩子是一门艺术,打一次就要让他记住。确实,这次胖揍郎朗记住了:父亲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大皮鞋。皮鞋后跟上有钉子,他的头都被打破了。试想,一个特警出身的人挥舞大皮鞋,其力度可想而知。不过,比胖揍更“胖”的还在后边。打累了,郎爸拿出一包药丢到儿子面前恶狠狠地说:“你还有什么脸呆在北京?现在我给你摆出三条路,一条是去死,吃药;另一条是跳楼;第三条是回沈阳!”
乖乖,给出了两种死法,已经很“民主”了。我猜,假如郎朗选择了回沈阳或者跳楼,那么今天,郎朗很可能还籍籍无名或者已经“夭折”。
就勇敢而言,郎朗不如刘胡兰,甚至不如我。幼时,父亲没用皮鞋打过我,更没打过脑袋,但我几次想自杀。我想,如果父亲给我摆出同样三条路,我一定会选择自杀——当然,我的选择大约隐含了这样一个前提:我没有艺术细胞,而郎朗是个音乐天才,所以他不仅平息了父亲的怒火,还找到了第四条路:继续留在北京。
这一留,就留出了名堂,直至成为一位巨星。有人说,郎朗使咱们的爱国主义更加丰腴,甚至他用键盘改变了世界。
成功能漂白一切吗?包括黑暗与暴力?忆及那段黑暗的童年少年时光,郎朗称自己“像个自杀的武士”,甚至曾歇斯底里地喊过:“只要我活着,就永远不再碰钢琴!”
一般说来,童年的烙印会跟随人一生。另外,一个基本常识是,没有光明的人格,不大会有高贵而伟大的艺术。试想,一个曾经对钢琴充满仇恨的人,一个在音乐中没有找到愉悦与热爱的人,会成为大师吗?很多人说,郎朗只是个“键盘操作工”,他们最怕看到郎朗那夸张而痛苦的表情。我想,这些判断与感觉不会是空穴来风,它们与那个“自杀的武士”应该有些关系吧。
郎朗功成名就之后,鲜花掌声银子铺天盖地,他非常感激父亲,包括那双带钉子的大皮鞋。据郎朗说,中国有3000万琴童,也就是说,他这个励志典型很有“市场”。不过我想,郎朗或者姚明只有一个,但想用“大皮鞋”如法炮制的父母和老师很多。我见过一坐上琴凳就鬼哭狼嚎的孩子,至于因为学习而被父母或老师活活打死的孩子,时常见诸媒体,已经早就不是新闻。就在前不久,重庆的一位女教练把一个女孩扔入游泳池,就像扔一包土豆,大家平静地注视着她挣扎,尔后平静地把她送往医院,最后平静地宣布其脑死亡。
假如这个女孩没有沉入水底,而是试着划水从而掀起了美丽的涟漪;再假如这个女孩从此竟“爱”上了游泳,并最终登上了奥运会的领奖台;又假如这个女孩不仅生得明眸皓齿而且口吐莲花——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比刘翔更刘翔的人物,当激动的韩乔生语无伦次地采访她时,她会先感谢祖国,再感谢所有支持过她的人,包括那个把她扔进水池的“启蒙”教练……
学习啊学习。
励志啊励志。
成功啊成功。
从此类规格的励志或成功中,我总嗅到一股浓烈的铜臭甚至是血腥,而且足够古老——
比如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头悬梁椎刺股。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觉是,苏秦这小子喜欢自虐,他家的书房不大像书房,而更像行刑室。顺便说一句,郎朗也曾故意弄伤自己的手,只不过用力的方向与苏秦反着,很像白居易笔下的“新丰折臂翁”。
比如忍辱胯下。很久以来,国人一直跟着韩信学习忍功。不过,我一直纳闷的是,韩信再能忍,再能“将兵”,在刘邦眼里充其量不过是只“功狗”。另外,韩信那么能忍,最后还是被吕后杀了,消息传到平叛前线,刘邦“且喜且怜之”。一“喜”一“怜”,说明老板一直想下手,但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老板娘没有心理障碍。
比如“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请注意,“苦”都摞起来了,那可不是一般的苦,真是比黄连还苦哇!这样的苦能咽下去吗?能,因为前边有甜死人的“人上人”在招手呢。“人上人”也就是把人摞起来,像个肉的金字塔,而你在最上边,这是何等销魂!
然而,每读“卧薪尝胆”的苦脸,我就无比怀念孔子。《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那里,学习是快乐的,颜回子贡一帮人,经常伴着琴声学习,何等审美又多么幸福!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多么通俗而深刻的教育哲学!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教育孩子的手段,甚至不及马戏团训练猴子。作为教育者的家长或老师,你不感到羞愧吗?
且让我做一把导演,把镜头摇回到20年前。
那一年郎朗9岁,一天,一直带他的老师突然拒他于门外。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而恰在此时,郎朗有一次因故回家迟了,郎爸这座火山终于爆发。
在《我和郎朗30年》中,郎爸向我们传授经验说,打孩子是一门艺术,打一次就要让他记住。确实,这次胖揍郎朗记住了:父亲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大皮鞋。皮鞋后跟上有钉子,他的头都被打破了。试想,一个特警出身的人挥舞大皮鞋,其力度可想而知。不过,比胖揍更“胖”的还在后边。打累了,郎爸拿出一包药丢到儿子面前恶狠狠地说:“你还有什么脸呆在北京?现在我给你摆出三条路,一条是去死,吃药;另一条是跳楼;第三条是回沈阳!”
乖乖,给出了两种死法,已经很“民主”了。我猜,假如郎朗选择了回沈阳或者跳楼,那么今天,郎朗很可能还籍籍无名或者已经“夭折”。
就勇敢而言,郎朗不如刘胡兰,甚至不如我。幼时,父亲没用皮鞋打过我,更没打过脑袋,但我几次想自杀。我想,如果父亲给我摆出同样三条路,我一定会选择自杀——当然,我的选择大约隐含了这样一个前提:我没有艺术细胞,而郎朗是个音乐天才,所以他不仅平息了父亲的怒火,还找到了第四条路:继续留在北京。
这一留,就留出了名堂,直至成为一位巨星。有人说,郎朗使咱们的爱国主义更加丰腴,甚至他用键盘改变了世界。
成功能漂白一切吗?包括黑暗与暴力?忆及那段黑暗的童年少年时光,郎朗称自己“像个自杀的武士”,甚至曾歇斯底里地喊过:“只要我活着,就永远不再碰钢琴!”
一般说来,童年的烙印会跟随人一生。另外,一个基本常识是,没有光明的人格,不大会有高贵而伟大的艺术。试想,一个曾经对钢琴充满仇恨的人,一个在音乐中没有找到愉悦与热爱的人,会成为大师吗?很多人说,郎朗只是个“键盘操作工”,他们最怕看到郎朗那夸张而痛苦的表情。我想,这些判断与感觉不会是空穴来风,它们与那个“自杀的武士”应该有些关系吧。
郎朗功成名就之后,鲜花掌声银子铺天盖地,他非常感激父亲,包括那双带钉子的大皮鞋。据郎朗说,中国有3000万琴童,也就是说,他这个励志典型很有“市场”。不过我想,郎朗或者姚明只有一个,但想用“大皮鞋”如法炮制的父母和老师很多。我见过一坐上琴凳就鬼哭狼嚎的孩子,至于因为学习而被父母或老师活活打死的孩子,时常见诸媒体,已经早就不是新闻。就在前不久,重庆的一位女教练把一个女孩扔入游泳池,就像扔一包土豆,大家平静地注视着她挣扎,尔后平静地把她送往医院,最后平静地宣布其脑死亡。
假如这个女孩没有沉入水底,而是试着划水从而掀起了美丽的涟漪;再假如这个女孩从此竟“爱”上了游泳,并最终登上了奥运会的领奖台;又假如这个女孩不仅生得明眸皓齿而且口吐莲花——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比刘翔更刘翔的人物,当激动的韩乔生语无伦次地采访她时,她会先感谢祖国,再感谢所有支持过她的人,包括那个把她扔进水池的“启蒙”教练……
学习啊学习。
励志啊励志。
成功啊成功。
从此类规格的励志或成功中,我总嗅到一股浓烈的铜臭甚至是血腥,而且足够古老——
比如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头悬梁椎刺股。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觉是,苏秦这小子喜欢自虐,他家的书房不大像书房,而更像行刑室。顺便说一句,郎朗也曾故意弄伤自己的手,只不过用力的方向与苏秦反着,很像白居易笔下的“新丰折臂翁”。
比如忍辱胯下。很久以来,国人一直跟着韩信学习忍功。不过,我一直纳闷的是,韩信再能忍,再能“将兵”,在刘邦眼里充其量不过是只“功狗”。另外,韩信那么能忍,最后还是被吕后杀了,消息传到平叛前线,刘邦“且喜且怜之”。一“喜”一“怜”,说明老板一直想下手,但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老板娘没有心理障碍。
比如“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请注意,“苦”都摞起来了,那可不是一般的苦,真是比黄连还苦哇!这样的苦能咽下去吗?能,因为前边有甜死人的“人上人”在招手呢。“人上人”也就是把人摞起来,像个肉的金字塔,而你在最上边,这是何等销魂!
然而,每读“卧薪尝胆”的苦脸,我就无比怀念孔子。《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那里,学习是快乐的,颜回子贡一帮人,经常伴着琴声学习,何等审美又多么幸福!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多么通俗而深刻的教育哲学!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教育孩子的手段,甚至不及马戏团训练猴子。作为教育者的家长或老师,你不感到羞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