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到印度你会想到什么:说着说着就跳舞的印度电影,连车顶上都坐满人的超载货车,像垃圾堆一般的贫民窟,还是频繁发生的恶性强奸案?这是我们从新闻、微博、图片等等媒介中了解的印度,总之它不是一个光明的、发达的所在。
很少有中国人会像了解英美等国那样去了解印度,我也是一样,这个国家在我的大脑里是“扁平”的,直到阅读了《印度的呐喊:亚洲崛起与壮大的见证》,我才知道,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样,这个国家也在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步履蹒跚但执着地前行。
写这本书的作者叫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他有着一份独特的经历,他的父母曾是印度人,在寻找更自由更开阔的发展环境的驱动下移民美国定居。作者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密歇根大学,他没有在美国工作,而是回到了印度孟买,担任麦肯锡公司管理咨询师。2005年起他又担任《国家先驱导报》、《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为报纸撰写来自孟买的新闻。《印度的呐喊》就是他在印度期间的经历与思考。
本书有六章,加上尾声,分别是“梦想”、“抱负”、“自豪”、“愤怒”、“爱情”、“自由”、“午夜”,在不同的章节里他都会描写不同的人,所有人加起来构成了他对印度的全部观察。要读懂一个复杂的国家或许太难,但我们把视角放到解剖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观察一个国家或许就要简单一些。
迪帕克:身份类似于中国的“北漂”,孟买的新移民,他从贫困的印度北部腹地而来,期盼能在孟买找一份工作。他做过电工、在食堂里叠外卖包、还曾在作者的帮助下在家具装饰店上班。他的生活一点点好起来了,存了几千卢比,自学了英语口语,而且听他说还找了一个富商的女儿做女朋友,这聽上去是一个励志的“孟漂”的奋斗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最后,迪帕克因为屡次盗窃被解雇了。“直到此时迪帕克的故事才能代表新印度的全貌”,作者说,这里有抱负与天大的发展机会,也有绝望的移民不知不觉地进入这个城市肮脏的最下层。
没有名字的仆人:这个故事很简单,没有认出作者身份的仆人趾高气扬,而当仆人认出作者原来是“上等人”时,直立的身体立刻缩短下去,眼神又充满了温顺与战战兢兢。在这个故事里,作者评论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人直觉地认为人类是分等级的,有些人天生就是主人,而有些人生来就是要伺候这些人的。“你奴役他们,他们也照样奴役别人”,就像这位仆人,他回到自己家可以把老婆当出气筒,老婆则可以去挑儿媳的毛病,而儿媳可以去压迫清洁工……这样的屈辱无穷无尽。
哈尔达:他曾经是宝莱坞电影里的导演演员,但现在的他是一名市政捕鼠员,而这样的工作一做就是30年。作者说,对于哈尔达这样处境的人,怨恨自己的父亲、诅咒自己错过的机会、怒视让他进退两难的经济革命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这样的人往往会选择忍受而不是克服。这是印度人特有的天赋:对困难的超脱和自欺。作者认为,这样的国民性造成了印度的停滞。
作者说,在印度无论走到哪里,随处可见重重束缚下的一层层屈辱和压迫,主人和仆人的文化,而这种人性的堕落造成了那么多有精力有才华的人困在阶层社会中,让社会变成一个快要爆炸的铝罐。
不过,你以为作者写的是一个负面的印度,那你就错了。在作者的笔下,还有拉文德拉这样的印度人存在。拉文德拉是个从贫穷农村走出来的青年,过度的劳作让没有通过考试的他被开除了。“在我父母那个年代的印度,他的故事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当代的印度毕竟发展到了“新印度”的时代,教育不再成为精英的专利,那些内心拥有抱负的人花点钱也能上课外学校学到知识。拉文德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在他21岁的时候已经成了印度人当地地位最崇高的人——教师。但他一刻都没有停歇,他开办自己的课外学校,开办轮滑培训班和一个活动管理公司,他甚至走出了国门,带领滑轮对去香港参加比赛。
拉文德拉是新一代印度人的其中一个,作者写道,“我的女仆越来越自信,敢反驳我的意见,还喜欢买高档的鞋子”、女性把醉醺醺的丈夫扔在家里成为家里重要的经济支柱、而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
作者对印度爱恨交织,失望与希望并存,但他想要努力表达的是一个个的人正在独立的印度,“我开始意识到自我塑造才是印度这幕大戏的主题”,作者展现了一个正在突破传统的负担渴望发展的印度,我想,这确实是可以纠正很多局外人对印度的偏见与误解的。
双周推荐
《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
作者:[加拿大]杨宓贵灵
出版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页码:336
定价:39.00元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
作者:[英国] 罗伯特·迪默里
译者:张阅 邵逸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定价:228元
《袁世凯传》
作者:[加拿大]陈志让
译者:王纪卿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页数:312
定价:32元
《印度的呐喊》
副标题:亚洲崛起与壮大的见证
作者:[美] 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 India Calling
译者:李亦敏
出版时间 : 2013年6月
很少有中国人会像了解英美等国那样去了解印度,我也是一样,这个国家在我的大脑里是“扁平”的,直到阅读了《印度的呐喊:亚洲崛起与壮大的见证》,我才知道,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样,这个国家也在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步履蹒跚但执着地前行。
写这本书的作者叫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他有着一份独特的经历,他的父母曾是印度人,在寻找更自由更开阔的发展环境的驱动下移民美国定居。作者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密歇根大学,他没有在美国工作,而是回到了印度孟买,担任麦肯锡公司管理咨询师。2005年起他又担任《国家先驱导报》、《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为报纸撰写来自孟买的新闻。《印度的呐喊》就是他在印度期间的经历与思考。
本书有六章,加上尾声,分别是“梦想”、“抱负”、“自豪”、“愤怒”、“爱情”、“自由”、“午夜”,在不同的章节里他都会描写不同的人,所有人加起来构成了他对印度的全部观察。要读懂一个复杂的国家或许太难,但我们把视角放到解剖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观察一个国家或许就要简单一些。
迪帕克:身份类似于中国的“北漂”,孟买的新移民,他从贫困的印度北部腹地而来,期盼能在孟买找一份工作。他做过电工、在食堂里叠外卖包、还曾在作者的帮助下在家具装饰店上班。他的生活一点点好起来了,存了几千卢比,自学了英语口语,而且听他说还找了一个富商的女儿做女朋友,这聽上去是一个励志的“孟漂”的奋斗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最后,迪帕克因为屡次盗窃被解雇了。“直到此时迪帕克的故事才能代表新印度的全貌”,作者说,这里有抱负与天大的发展机会,也有绝望的移民不知不觉地进入这个城市肮脏的最下层。
没有名字的仆人:这个故事很简单,没有认出作者身份的仆人趾高气扬,而当仆人认出作者原来是“上等人”时,直立的身体立刻缩短下去,眼神又充满了温顺与战战兢兢。在这个故事里,作者评论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人直觉地认为人类是分等级的,有些人天生就是主人,而有些人生来就是要伺候这些人的。“你奴役他们,他们也照样奴役别人”,就像这位仆人,他回到自己家可以把老婆当出气筒,老婆则可以去挑儿媳的毛病,而儿媳可以去压迫清洁工……这样的屈辱无穷无尽。
哈尔达:他曾经是宝莱坞电影里的导演演员,但现在的他是一名市政捕鼠员,而这样的工作一做就是30年。作者说,对于哈尔达这样处境的人,怨恨自己的父亲、诅咒自己错过的机会、怒视让他进退两难的经济革命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这样的人往往会选择忍受而不是克服。这是印度人特有的天赋:对困难的超脱和自欺。作者认为,这样的国民性造成了印度的停滞。
作者说,在印度无论走到哪里,随处可见重重束缚下的一层层屈辱和压迫,主人和仆人的文化,而这种人性的堕落造成了那么多有精力有才华的人困在阶层社会中,让社会变成一个快要爆炸的铝罐。
不过,你以为作者写的是一个负面的印度,那你就错了。在作者的笔下,还有拉文德拉这样的印度人存在。拉文德拉是个从贫穷农村走出来的青年,过度的劳作让没有通过考试的他被开除了。“在我父母那个年代的印度,他的故事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当代的印度毕竟发展到了“新印度”的时代,教育不再成为精英的专利,那些内心拥有抱负的人花点钱也能上课外学校学到知识。拉文德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在他21岁的时候已经成了印度人当地地位最崇高的人——教师。但他一刻都没有停歇,他开办自己的课外学校,开办轮滑培训班和一个活动管理公司,他甚至走出了国门,带领滑轮对去香港参加比赛。
拉文德拉是新一代印度人的其中一个,作者写道,“我的女仆越来越自信,敢反驳我的意见,还喜欢买高档的鞋子”、女性把醉醺醺的丈夫扔在家里成为家里重要的经济支柱、而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
作者对印度爱恨交织,失望与希望并存,但他想要努力表达的是一个个的人正在独立的印度,“我开始意识到自我塑造才是印度这幕大戏的主题”,作者展现了一个正在突破传统的负担渴望发展的印度,我想,这确实是可以纠正很多局外人对印度的偏见与误解的。
双周推荐
《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
作者:[加拿大]杨宓贵灵
出版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页码:336
定价:39.00元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
作者:[英国] 罗伯特·迪默里
译者:张阅 邵逸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定价:228元
《袁世凯传》
作者:[加拿大]陈志让
译者:王纪卿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页数:312
定价:32元
《印度的呐喊》
副标题:亚洲崛起与壮大的见证
作者:[美] 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 India Calling
译者:李亦敏
出版时间 :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