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在创作诗词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客观的“象”表达主观的“意”,这种运用意象的创作手法被称为借物抒情。小学阶段涉及的诗词量较大,多数诗词都运用了意象创作法,这种方法既体现了诗词的美感,又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以诗词意象为着眼点,积极寻找古诗词中的唯美元素,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借画表意,诗境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大多是以真实存在的物象为创作骨架的,且教材的古诗词页面都搭配了与之意境相符的图片。这样一来,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完全可以借助图片了解古诗词的大致内容。但由于版面有限,古诗词涉及的物象元素无法一一呈现在教材当中,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收集相关的物象图片信息,将其制作成教学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古诗词的诗境之美。
例如,《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全诗以柳树为物象,体现了作者创作这首诗词时的愉悦心情,以及作者对美丽春天的向往之情,尤其是作品的最后一句用了一个极为恰当的拟人句,将春风描写得轻柔、可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将柳树的物象元素点缀在画面当中。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咏柳》一诗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提炼精华,朴实之美
每首古诗词都有点睛词汇,能够充分体现作者的聪明才智,作者用一个或者几个关键词汇完美地将上下文串接到一起,可以将整首诗的韵律之美、朴实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在讲授古诗词前,可以让学生先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词,并根据这些关键字词所表达的意象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境,然后再围绕关键字词,逐步探寻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朴实之美。
例如,《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的译文是草屋的房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中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居于乡村的一家老少,他们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农耕生活。当学生了解了诗词的大致意思后,就能够在文中找出关键字词了。如“茅檐低小”是指条件艰苦,“青青草”描述了乡村景色之美,最后一句的“卧”字则体现了小儿没有烦恼、没有忧愁的童趣。如果将这些关键词汇串联到一起,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学生结合这些关键词汇,就能走进美丽的乡村世界,融入乡村人家怡然自得的生活情境中,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朴实之美。
三、意象比对,景致之美
古诗词多以诗人的真情实感为切入点,描写某处美景,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怀,或者通过真实的物象表现作者的赞美、褒揚之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同一类古诗词归纳到一起进行比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古诗词的共同与不同之处。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尤其是一些描写大自然的古诗词,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赞美、感叹、喜爱之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例如,《独坐敬亭山》《忆江南》等。《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不是赞美景色,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发作者内心无奈之情的。《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作者通过江花和春水,以日出和春天为背景,运用比喻和映衬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它们的不同点:第一首诗以敬亭山的物象作引,第二首诗以江南的江水物象作引。它们都是描写自然风景的诗词,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聚焦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诗境之美、朴实之美、景致之美。此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
一、借画表意,诗境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大多是以真实存在的物象为创作骨架的,且教材的古诗词页面都搭配了与之意境相符的图片。这样一来,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完全可以借助图片了解古诗词的大致内容。但由于版面有限,古诗词涉及的物象元素无法一一呈现在教材当中,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收集相关的物象图片信息,将其制作成教学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古诗词的诗境之美。
例如,《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全诗以柳树为物象,体现了作者创作这首诗词时的愉悦心情,以及作者对美丽春天的向往之情,尤其是作品的最后一句用了一个极为恰当的拟人句,将春风描写得轻柔、可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将柳树的物象元素点缀在画面当中。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咏柳》一诗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提炼精华,朴实之美
每首古诗词都有点睛词汇,能够充分体现作者的聪明才智,作者用一个或者几个关键词汇完美地将上下文串接到一起,可以将整首诗的韵律之美、朴实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在讲授古诗词前,可以让学生先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词,并根据这些关键字词所表达的意象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境,然后再围绕关键字词,逐步探寻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朴实之美。
例如,《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的译文是草屋的房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中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居于乡村的一家老少,他们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农耕生活。当学生了解了诗词的大致意思后,就能够在文中找出关键字词了。如“茅檐低小”是指条件艰苦,“青青草”描述了乡村景色之美,最后一句的“卧”字则体现了小儿没有烦恼、没有忧愁的童趣。如果将这些关键词汇串联到一起,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学生结合这些关键词汇,就能走进美丽的乡村世界,融入乡村人家怡然自得的生活情境中,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朴实之美。
三、意象比对,景致之美
古诗词多以诗人的真情实感为切入点,描写某处美景,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怀,或者通过真实的物象表现作者的赞美、褒揚之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同一类古诗词归纳到一起进行比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古诗词的共同与不同之处。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尤其是一些描写大自然的古诗词,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赞美、感叹、喜爱之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例如,《独坐敬亭山》《忆江南》等。《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不是赞美景色,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发作者内心无奈之情的。《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作者通过江花和春水,以日出和春天为背景,运用比喻和映衬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它们的不同点:第一首诗以敬亭山的物象作引,第二首诗以江南的江水物象作引。它们都是描写自然风景的诗词,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聚焦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诗境之美、朴实之美、景致之美。此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