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之辽代影响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ese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府右街 绘画 况晗

  说起北京话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往远了说源于1000多年前的辽金时代,近了可以追溯到400年前左右的元朝。在历史上,北京话的形成既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1000多年来,北京话始终处在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
  现代的北京话和其他方言比较,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但它与推行的普通话有很大区别。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我们今天谈的北京话是地域性的方言。
  除了历史悠久外,北京话还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与河北话差别比较大;第二,吐字发音与东北话比较接近,尤其与哈尔滨方言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三,因为“北漂”原因,致使北京方言发展得比任何地方都快;第四,语音结构趋向简单。这些特点只有用“源于辽金”才能解释得通。关于北京话的起源,研究权威林焘老师,是持这一观点的最有理论依据的代表。

辽代是北京话形成的重要节点


  北京作为一个城市,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燕国,那时它是诸侯国的国都,并非全国性的都城。从战国之后,北京一直是河北一带的地方中心城市,并不具备与周围的河北方言拉开距离的条件。那时的北京话应该就是当时的幽燕方言,与周围的河北话没什么区别,而且在全国也没有形成大的影响。
  辽代的北京发生了一件特殊事件,從此形成北京话不同于河北话这一特殊现象。林焘老师有这样一段叙述:“北京在唐代属幽州,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地区从此脱离中原汉族的统治,北京也就成为辽金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南方重镇,政治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到公元1153年成为金代的国都燕京。从辽至金,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涌进北京地区,原住在北京地区的汉族人民被迫或自愿和他们居住在一起,加强了和他们的联系,和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广大汉族人民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交往也受到严重的阻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300年之久。和外族语言长期密切接触,和广大中原地区的本族语言反而关系疏远,北京话从1000多年以前就开始处于这种和其他汉语方言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这种语言环境对北京话的发展变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可能早在辽金时期,北京话就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结构最简单的汉语方言。”
  宋辽边境大致在今天的北京与河北交界一带,北京地区作为辽国的“南京”达300年之久。这300年间,涌入大量契丹人成为统治者,他们学说汉语,影响了方言,与近在咫尺的河北方言逐渐拉开距离。通过读史书我们发现,北京和河北这种独特的隔离条件除了辽代,历史上再没有过。所以说正是辽代才形成了北京话的这一特点。

北京话的特点


  契丹语属阿尔泰语系,只有重音,没有类似汉语的声调系统,所以他们学说汉语,尤其学习声调比较困难,如此形成的北京话声调就比较少。今天北京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正是这个原因。所谓北京话语音结构简单,指的主要就是声调比较少。而这一特点正是辽代才开始形成的。
  儿化音在北京话中比重很大,通常在韵母后面加上r,来表明读音可以儿化。儿化音是北京话的重要特征和组成部分,是四九城内多民族语言自身长期演化和发展的结果,其不仅具有区分语意的作用,还可使发音更加舒缓、柔和、生动。比如“鸟儿”“花儿”“巧儿”……由于有些南方人不善于卷舌,所以,利用儿化音就可以鉴别是不是老北京人。

北京话是“京味文学”的母语


  用北京方言创作文学作品,读起来就是那么亲切,它是我们北京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食粮。个人以为,利用北京方言写作成就最大的,首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位当属是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再就是新时期的王朔、刘一达等众多作品。虽然语言风格不同,但他们语言的根基无一不扎根于北京这片热土。这种特色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是耕耘在心田的文明常青藤,是首善之区对五湖四海来宾温暖的微笑,也是规范行为严于律己的警钟。
  北京话不但是北京人日常交流的工具,而且京腔京韵还是温情的名片。前不久去千岛湖参加一个笔会,问路时听到对方是京腔,没摘口罩的情况下我就断定老乡的话是可信的。
  北京人聪明,所以北京话充满了智慧;北京人实在,所以北京话简洁精练;北京人幽默,所以北京话给人以快乐。北京人格局大、讲诚信,说话吐吐沫都是钉。我是地道的北京人,我喜欢京腔京韵的乡音。


绘画 杨信

作者简介


  肖士平,男,笔名佚名、肖坪、诗坪、晓月秋歌。1955年生于北京市通州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华写作协会会员,中国青年写作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理事。网签作家。先后师承刘锡庆、杨庆慧、齐大卫、尚学峰等老师。
  编辑 刘颖
其他文献
克赛克赛,前来买菜;  茄子两毛,黄瓜一块;  格德米斯,坚决不卖;  阿尔塔夏,连踢带踹。  ——90年代初北京儿歌紫不紫,大茄子  爱拿茄子说事儿,应该算是老北京人的一种语言习惯。《恐龙特急》上映以前不到50年,北京人还保留着中秋节祭月的习俗。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夜里,家中大人在院儿里挂上月光码儿,排摆香案,上供磕头。小孩总要凑个热闹,站在旁边,拍着两只手,连唱带跳……  紫不紫,大海茄;  八月
期刊
今年的三伏天是从七月中下旬到八月上旬,北京的夏天,让人又爱又恨,恨得是酷热难耐,爱的是可以吃冰。  天热,就喜欢贪凉,我用冰盒在冰箱冻了不少冰块,熬了一锅绿豆汤,放上白糖,晾凉了盛一大碗,放进半盒冰块,美美地喝下去,那叫一个爽。  看着碗里的冰块,想起了已经消失几十年的老冰窖,还有童年吃过的天然冰。忆冰窖  小时候,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的四爷对我说过,明清那会儿,老北京城里有好多冰窖。早先,民营冰窖
期刊
说到北京话,人们往往会想到吞音和儿化音。比如前一段微信里疯传的吞音:“西红柿炒鸡蛋”北京人会说成“兄柿炒鸡蛋”、“中央电视台”北京人会说成“装电日台”、“方便面”说成“方面”,把有些字省略了,但这些带有吞音的话,北京人基本都听得懂。要说到“儿化音”也很有意思,前两年,我曾在龙潭庙会看到一位小伙子,戴着瓜皮帽,身穿小马褂,一水儿清末老北京的扮相。小伙子在卖糖葫芦的柜台前,高声叫卖:“北京糖葫芦——儿
期刊
老北京有许多老品牌、老字号都与“八”字有关。如地名带“八”字的有:八大处、八大胡同。吃食方面的有:京八件、八大碗。买卖店铺有:八大祥、八大楼。老北京天桥有八大怪等,都非常的有名。这是老北京的一大特色。今天我就来说一说那些与“八”相关的老北京的事物。八大祥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是民国时期京津地区老百姓的一句俗话,说的就是当时大栅栏里的著名老字号名店。  这八大祥说的
期刊
关于一枚乾隆通宝的想象  阳光下,一枚清代古币斑驳。古币边缘凸起着锈红色赘疣,通体刻满流水与岁月摩挲的印痕。古币出自通州的大运河,“乾隆通宝”四个繁体汉字仅仅指向了它时间刻度上的来处。大河无声,古币默然。  通州运河边,与古币对视。“乾隆通宝”表情冷峻,似乎完全洞悉了关于它的虚构故事。古币历尽辗转沧桑,自然不会嘲笑后来人的贫乏想象。何况,这条千里水路,曾经南下北上帆影穿梭,熙来攘往间当然少不了赶考
期刊
在我收藏的上千件有关抗美援朝专题的书报刊藏品中,令我视为珍品的是,刊有大文豪巴金先生专访文章“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的《新湖南报》,1952年4月23日第972号第4版,那时还是右起文竖排版的格式。与此同时,我还珍藏着刊登此文的《川西日报》(总第831期)。1952年3月,写过《激流》三部曲的著名作家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场采访。3月22日,巴金和17位文艺工作者一起,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
期刊
本期嘉宾  冯远征,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人艺艺委会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1985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89年,应邀赴联邦德国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戏剧系进修戏剧表演,主攻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学派。1991年回国,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2015年,冯远征被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共同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1989年11月1日的清晨
期刊
1958年之前,我家住在司法部街的高检高法大院,大院西南角是高检院机关的车队,车队南墙根儿停放着一部黑色的老道奇小轿车。听大人们说,这部老爷车当年曾是国民政府在抗日前的官员专车,长年不用,早已报废了,  老道奇在那里沉睡多年.轿车的轮胎早丢失,是靠它那4个铁轮毂支撑在地面上的, 轿车底盘下面有高不足一尺的空间,汽车底盘的地面上非常荫凉,长着青草和小蘑菇.这一低矮的空间,成了大院里孩子们躲避家长打骂
期刊
北京方言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  汉语各方言都有自己特有的方言词语,这些词语在当地人民群众口头上长期流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除了偶被一些作家采用外,很少见于书面语言。在这方面,北京话的方言词语是得天独厚的。  以北京话为中心的北方方言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从宋元以后白话小说的发展过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一种趋势,那就是不断抛弃文言成分和当时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词语,向北京话靠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