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以边塞生活为内容的诗。自古以来,长期的边塞征战的客观实际为诗歌创造了极为广阔的题材范畴。由于古代边陲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之间分分合合,战战停停,戍边生活早就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在文学上就是边塞诗了。
但是细细品味每一首边塞诗,分析其中所渗透着的复杂的情感,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首先,保卫疆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激励着侠肝义胆的不惜为国牺牲的英雄们。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置生死于不顾。希望在伟大的戍边战争中实现自己一生建功立业的宏愿。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赴敌,不顾生死,其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一盏最亮的灯,是极其高贵、圣洁的,正因为这种高贵,才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另外,戍守边塞的生活是很苦的,这种苦不只表现在自然条件上。分析起来,大致有:(一)揭露军中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如高适的《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里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国难当头,边烽吃紧,将士奉命出征。诗人用对比手法摆出事实,虽未下褒贬断语,但强烈的艺术效果已使人感到沉痛、悲愤,士兵在战斗中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中却歌舞升平,极尽声色之娱。两相对比,是多么不公平。因而诗中回荡着一股苍凉悲愤。还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的表现了对军中黑暗的不满。(二)对战争的厌恶。如汉乐府《战城南》中“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战士命如草芥,即使阵亡也只能暴尸荒野。远离家乡,得不到家人的安送,唯一的愿望只是能夠求乌鸦叫嚎几声以作为自己驰骋一生为国牺牲后的“葬礼”,其凄惨已经到了字字血,声声泪的程度。对统治者、对战争的诅咒已经昭然于纸上了。(三)生活的奇苦。在北方,边塞天气恶劣,军中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不仅要御敌,还要忍受大自然带来的苦难。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写了轮台秋冬的天气状况:“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人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士们走在这样的天气里,“风头如刀面如割”,而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正是戍边将士生活的写实,其艰苦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另外,将士们戍守边塞,久而不归,曾引起征人无限的乡愁和思妇苦苦的等待。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出征的士兵,多达三十万,在月光下行进,忽闯笛声,一齐回首。同时被一种巨大的力量牵曳着,走进心灵里最脆弱的区域,这种情绪再慢慢散开,氤氲于整个身体之中,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之中已然泪流满面了。其实,思念不只是征人的痛苦,同时也是思妇的痛苦。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思妇们痛苦的等待,战争有多长的历史,思念就有多长的煎熬。久戍不归,生死不明,但还心存希望,却又盼不到那人。如《诗经》中《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就写出了思妇对丈夫难以抑制的思念。
还有就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可以从千千万万个悲惨的家庭遭遇中体现出来。汉乐府的《十五从军征》给了我们描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从军六十五年的老战士终于回家,面对他的是家破人亡,荒芜一片,不禁让他老泪纵横。多年的思念,多年的魂牵梦绕,在一瞬间被现实击得粉碎。其颓唐老迈之相将永久地刻在读者心中,更刻在历史的画卷上,鲜明地控诉了战争,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最后,由于边塞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边塞诗中描绘了其特有的风光和风俗、风物,给读者带来新鲜而奇异的世界,一些诗写了边塞的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描绘了北国草原壮阔的景色,雄浑的气象。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北国异域的奇瑰雪景。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北方奇特壮美的景象。还有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写的是诗人北游燕蓟时极目所见的营州少年的尚武风貌。
但是细细品味每一首边塞诗,分析其中所渗透着的复杂的情感,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首先,保卫疆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激励着侠肝义胆的不惜为国牺牲的英雄们。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置生死于不顾。希望在伟大的戍边战争中实现自己一生建功立业的宏愿。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慷慨赴敌,不顾生死,其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一盏最亮的灯,是极其高贵、圣洁的,正因为这种高贵,才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另外,戍守边塞的生活是很苦的,这种苦不只表现在自然条件上。分析起来,大致有:(一)揭露军中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如高适的《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里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国难当头,边烽吃紧,将士奉命出征。诗人用对比手法摆出事实,虽未下褒贬断语,但强烈的艺术效果已使人感到沉痛、悲愤,士兵在战斗中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中却歌舞升平,极尽声色之娱。两相对比,是多么不公平。因而诗中回荡着一股苍凉悲愤。还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的表现了对军中黑暗的不满。(二)对战争的厌恶。如汉乐府《战城南》中“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战士命如草芥,即使阵亡也只能暴尸荒野。远离家乡,得不到家人的安送,唯一的愿望只是能夠求乌鸦叫嚎几声以作为自己驰骋一生为国牺牲后的“葬礼”,其凄惨已经到了字字血,声声泪的程度。对统治者、对战争的诅咒已经昭然于纸上了。(三)生活的奇苦。在北方,边塞天气恶劣,军中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不仅要御敌,还要忍受大自然带来的苦难。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写了轮台秋冬的天气状况:“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人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士们走在这样的天气里,“风头如刀面如割”,而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正是戍边将士生活的写实,其艰苦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另外,将士们戍守边塞,久而不归,曾引起征人无限的乡愁和思妇苦苦的等待。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出征的士兵,多达三十万,在月光下行进,忽闯笛声,一齐回首。同时被一种巨大的力量牵曳着,走进心灵里最脆弱的区域,这种情绪再慢慢散开,氤氲于整个身体之中,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之中已然泪流满面了。其实,思念不只是征人的痛苦,同时也是思妇的痛苦。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思妇们痛苦的等待,战争有多长的历史,思念就有多长的煎熬。久戍不归,生死不明,但还心存希望,却又盼不到那人。如《诗经》中《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就写出了思妇对丈夫难以抑制的思念。
还有就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可以从千千万万个悲惨的家庭遭遇中体现出来。汉乐府的《十五从军征》给了我们描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从军六十五年的老战士终于回家,面对他的是家破人亡,荒芜一片,不禁让他老泪纵横。多年的思念,多年的魂牵梦绕,在一瞬间被现实击得粉碎。其颓唐老迈之相将永久地刻在读者心中,更刻在历史的画卷上,鲜明地控诉了战争,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最后,由于边塞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边塞诗中描绘了其特有的风光和风俗、风物,给读者带来新鲜而奇异的世界,一些诗写了边塞的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描绘了北国草原壮阔的景色,雄浑的气象。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北国异域的奇瑰雪景。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北方奇特壮美的景象。还有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写的是诗人北游燕蓟时极目所见的营州少年的尚武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