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邮驿的速度与数量与今天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来说并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
快递,如今已成为生活尤其是商务往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服务。那么,在中国古代是否存在这种高效率的服务行业呢?
烽火、狼烟、十万火急、八百里加急、神行太保、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当看到这些词语的时候,相信大家头脑中立马会浮现出一幅幅古装影视剧中的场景——不是狼烟四起、诸侯蜂拥的周幽王“放鸽子”事件,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高效保鲜运输。但这些业务的服务对象,不是王侯,就是贵妃。是的,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特快专递,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服务。
官方快递
从实物传递来说,早在夏朝时就已产生。至商代已经有了专门传递信物的人,西周有了步传和车传之分,春秋时期则出现了马传。秦代的公文分“急字文书”和“普通文书”,从此在传递方式上也就有了快递与非快递之分。到了汉代,快递均由马递的方式传送。南北朝时期,紧急公文的传送速度要求每日200公里左右。隋唐时,凡是送赦书等快递,要求日行250公里。宋代,又出现了专司通信的“递铺”,其传递方式分为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三种,急脚递也就是古代的专职快递。据袁枚《随园笔记》记载,最快的急脚递“日行六百里,以为至速也”。
古代传输文件,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10公里就有一个驿站。如若公文上批注“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传递。如果批注“十万火急”,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200公里、300公里,最快达到400公里。
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也备有驿卒,有些文件如若是一个驿卒从头传到尾,那么他就只有换马的份儿,就算跑死了,也得气喘吁吁地扯破嗓子喊一声“报——”,然后,再瘫死不迟。这也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否则,就是渎职,是要砍头的。
一般在没有遭遇突袭或打劫的情况下,差役的穿着是很别致的,后背往往背一个卷轴,贴有封条,还要插几根漂亮的羽翎,腰悬令牌,一路驰骋。路上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闲杂人等,见到这般来势凶猛的人,都要让道,没得商量。另外,下一个驿站的管理员,一旦听到铃声,就要赶紧备好精良马匹,送信人一到直接换马,接着狂飙,一路冲将过去,直到把信送到。当年岳飞被一天之内的十二道金字牌招回时,用的就是这种特快传递。
民间快递
以上说的是官方的,也就是政府为传输公文信件而设立的专门机构。那么,民间的物件往来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呢?其实我国古代的民间快递公司早就为大家所熟知了,就是古装片中必有的——镖局。
在古代,水陆交通都极为不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易却日趋频繁。为了保护行旅安全,将货物平安送达目的地,镖局便应运而生,它也被认为是现代物流业的鼻祖。
镖局管自己的生意叫做“出镖”或“走镖”,按路程远近、货物价值大小来索取不同的“镖利”,镖局和雇主协商后签订“镖单”,在镖单上注明起运地点、货物名称、数量、镖利多寡等,双方各盖印章。一旦签订镖单,形成了合同关系,镖师们就会坚持对雇主忠诚守信的职责。
为人所熟知的清末传奇人物“大刀王五”,他本名叫王子斌,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光绪三年,王子斌在朋友的帮助下,用自己的积蓄在北京半壁街开了一家顺源镖局,押镖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至江苏淮安。他规范从业,收费合理,义薄云天,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一时传为佳话。(资料来源:《大连日报》、今日头条)
链接
各个时期的快递
秦朝
秦时特别重要的文书,规定由特殊的人员传送,而且所经之处,任何人不得阻拦。这些特殊人员自然要十分可靠,还需体格强壮、行止轻捷。为了保证途中不泄密,秦王朝作出若干法律规定,比如:不同的文件由不同的文字书写,简册用大篆小篆,符传用刻符,印玺用缪篆,幡书用鸟书,公府文书用隶书,等等。这些规定,有效地防止了文书的伪造。另外,还规定,简书一般都在绳结处使用封泥,盖上玺印,以防途中私拆。此外,秦朝《行书律》规定了文书的收发制度:“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即记录始发与收到文书的月日晨暮。上述这些规定,都说明邮驿通信制度规范化了。
汉朝
汉代邮传制度的最大进步是驿和邮的分流。这时,西周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车传已经逐渐被淘汰了,骑传成为长途通信的主要方式。“驿”的名称也是在两汉时普遍出现的,其具体时间大约在汉武帝稍后。由于传车过于笨重,同时也因为武帝以后汉政府财政困难,设备繁杂豪华的传车也就顺应时势,逐渐让位给轻便的单骑了。而这种以马骑为主的信递方式,便以“驿”正式命名。至于原来“传”的名称,两汉时虽仍然在使用,但已大部分用于表示一种国家招待所的性质,仍称为“传含”,变成专门迎送过往官员、提供饮食车马的场所。驿加上传,往往合称为“驿传”或“驿置”。这两个字在两汉的史书中是常见的。
隋唐
隋唐时期邮驿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数量的增多。隋唐继续发展南北朝时的驿传合一的制度,“驿”代替了以往所有的“邮”“亭”“传”。驿的任务包罗万象,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灾区慰抚和押送犯人等各种事务,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隋唐时期的驿遍布全国,像一面大网似的密布在全国交通大路上。据《大唐六典》记载,唐代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有两万多。
金政权
到金政权时,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加强通信联络,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设置递铺。递铺一般建在有驻军的主要交通线附近,好像一个方形的小堡,四角插着黑旗。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管理非常严密,具有军事性质。这时的递铺和驿站归当权统属兵部领导。
元明
到了元朝,由于疆域辽阔,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音译。
到了明代,各干线道路上均设置了驿站。还设立了递运所,这些独立的驿站,专门从事货物运输,其主要运输的是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这些东西由各地卫所管理。递运所开始设于洪武元年(公元1376年),它的设置,是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
快递,如今已成为生活尤其是商务往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服务。那么,在中国古代是否存在这种高效率的服务行业呢?
烽火、狼烟、十万火急、八百里加急、神行太保、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当看到这些词语的时候,相信大家头脑中立马会浮现出一幅幅古装影视剧中的场景——不是狼烟四起、诸侯蜂拥的周幽王“放鸽子”事件,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高效保鲜运输。但这些业务的服务对象,不是王侯,就是贵妃。是的,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特快专递,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服务。
官方快递
从实物传递来说,早在夏朝时就已产生。至商代已经有了专门传递信物的人,西周有了步传和车传之分,春秋时期则出现了马传。秦代的公文分“急字文书”和“普通文书”,从此在传递方式上也就有了快递与非快递之分。到了汉代,快递均由马递的方式传送。南北朝时期,紧急公文的传送速度要求每日200公里左右。隋唐时,凡是送赦书等快递,要求日行250公里。宋代,又出现了专司通信的“递铺”,其传递方式分为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三种,急脚递也就是古代的专职快递。据袁枚《随园笔记》记载,最快的急脚递“日行六百里,以为至速也”。
古代传输文件,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10公里就有一个驿站。如若公文上批注“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传递。如果批注“十万火急”,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200公里、300公里,最快达到400公里。
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也备有驿卒,有些文件如若是一个驿卒从头传到尾,那么他就只有换马的份儿,就算跑死了,也得气喘吁吁地扯破嗓子喊一声“报——”,然后,再瘫死不迟。这也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否则,就是渎职,是要砍头的。
一般在没有遭遇突袭或打劫的情况下,差役的穿着是很别致的,后背往往背一个卷轴,贴有封条,还要插几根漂亮的羽翎,腰悬令牌,一路驰骋。路上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闲杂人等,见到这般来势凶猛的人,都要让道,没得商量。另外,下一个驿站的管理员,一旦听到铃声,就要赶紧备好精良马匹,送信人一到直接换马,接着狂飙,一路冲将过去,直到把信送到。当年岳飞被一天之内的十二道金字牌招回时,用的就是这种特快传递。
民间快递
以上说的是官方的,也就是政府为传输公文信件而设立的专门机构。那么,民间的物件往来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呢?其实我国古代的民间快递公司早就为大家所熟知了,就是古装片中必有的——镖局。
在古代,水陆交通都极为不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易却日趋频繁。为了保护行旅安全,将货物平安送达目的地,镖局便应运而生,它也被认为是现代物流业的鼻祖。
镖局管自己的生意叫做“出镖”或“走镖”,按路程远近、货物价值大小来索取不同的“镖利”,镖局和雇主协商后签订“镖单”,在镖单上注明起运地点、货物名称、数量、镖利多寡等,双方各盖印章。一旦签订镖单,形成了合同关系,镖师们就会坚持对雇主忠诚守信的职责。
为人所熟知的清末传奇人物“大刀王五”,他本名叫王子斌,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名。光绪三年,王子斌在朋友的帮助下,用自己的积蓄在北京半壁街开了一家顺源镖局,押镖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至江苏淮安。他规范从业,收费合理,义薄云天,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一时传为佳话。(资料来源:《大连日报》、今日头条)
链接
各个时期的快递
秦朝
秦时特别重要的文书,规定由特殊的人员传送,而且所经之处,任何人不得阻拦。这些特殊人员自然要十分可靠,还需体格强壮、行止轻捷。为了保证途中不泄密,秦王朝作出若干法律规定,比如:不同的文件由不同的文字书写,简册用大篆小篆,符传用刻符,印玺用缪篆,幡书用鸟书,公府文书用隶书,等等。这些规定,有效地防止了文书的伪造。另外,还规定,简书一般都在绳结处使用封泥,盖上玺印,以防途中私拆。此外,秦朝《行书律》规定了文书的收发制度:“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即记录始发与收到文书的月日晨暮。上述这些规定,都说明邮驿通信制度规范化了。
汉朝
汉代邮传制度的最大进步是驿和邮的分流。这时,西周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车传已经逐渐被淘汰了,骑传成为长途通信的主要方式。“驿”的名称也是在两汉时普遍出现的,其具体时间大约在汉武帝稍后。由于传车过于笨重,同时也因为武帝以后汉政府财政困难,设备繁杂豪华的传车也就顺应时势,逐渐让位给轻便的单骑了。而这种以马骑为主的信递方式,便以“驿”正式命名。至于原来“传”的名称,两汉时虽仍然在使用,但已大部分用于表示一种国家招待所的性质,仍称为“传含”,变成专门迎送过往官员、提供饮食车马的场所。驿加上传,往往合称为“驿传”或“驿置”。这两个字在两汉的史书中是常见的。
隋唐
隋唐时期邮驿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数量的增多。隋唐继续发展南北朝时的驿传合一的制度,“驿”代替了以往所有的“邮”“亭”“传”。驿的任务包罗万象,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灾区慰抚和押送犯人等各种事务,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隋唐时期的驿遍布全国,像一面大网似的密布在全国交通大路上。据《大唐六典》记载,唐代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有两万多。
金政权
到金政权时,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加强通信联络,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设置递铺。递铺一般建在有驻军的主要交通线附近,好像一个方形的小堡,四角插着黑旗。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管理非常严密,具有军事性质。这时的递铺和驿站归当权统属兵部领导。
元明
到了元朝,由于疆域辽阔,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音译。
到了明代,各干线道路上均设置了驿站。还设立了递运所,这些独立的驿站,专门从事货物运输,其主要运输的是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这些东西由各地卫所管理。递运所开始设于洪武元年(公元1376年),它的设置,是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