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四川地区汉代时期的玄武形象进行分析,结合古文献资料,将玄武形象在东汉时期的演变做梳理。得出玄武形象是从东汉早中期的龟形象逐渐演变到晚期的龟蛇纠结形象而一直延续至后世这一结论。
关键词 四川地区 玄武 东汉
考古调查发掘出土的有关玄武的汉画像多发现于东汉时期,且多位于汉代画像石棺或汉阙之上。如成都新津县城南砖室券拱墓的墓室内并列有两具画像石棺。这两具石棺上都刻有玄武图像,均为龟蛇合体形象,蛇绕过龟身,龟蛇两头相对,蛇头咬住龟头,此墓的年代为东汉中晚期豍。因而,此种龟蛇合体之形象应为东汉中晚期。
泸州市洞宾亭崖墓石棺豎前端有天阙仙境画像石刻,双阙中央下方刻一玄武图像,蛇未缠绕于龟身,只是从龟的下方穿过,蛇头向前,与龟头方向一致。此种形象与一般的龟蛇缠绕不太相同,但大体可以认为是广泛的一种龟蛇合体。此画像石棺所出土的墓葬情况不详,只能判定其年代为东汉时期,可作为一辅证。
四川汉阙上亦有玄武图像发现,如渠县冯焕阙的主阙楼部背面,以及渠县赵家村一号、二号无名阙的主阙阙身正面。
冯焕阙阙身的正面柱间有铭文两行:“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冯焕为东汉安帝时巴郡宕渠(治所在今渠县土溪乡)人。其子冯绲为桓帝时人,官至车骑将军及廷尉。豏《后汉书·冯绲传》载:其“父焕,安帝时为幽州刺史,疾忌奸恶,数致其罪。”豐渠县旧有冯焕碑,今不存。根据《隶释》卷十三记载此碑残,存文字六段,其中最末一段说:“守以永宁二年四”。洪适云:“‘永宁二年’四字,盖其卒之年月也……建光之元年,即永宁二年,是岁七月改元,焕以四月终,故碑尚用旧年也。”豑这个推论大体比较可靠。因此,冯焕是为永宁二年(公元121年)卒,此阙应建于此时或稍后。故此阙上的玄武图像的年代当为东汉中期。
以上几幅玄武图像不管是在墓葬中的画像石棺上,还是汉阙上,无一例外都是龟蛇合体的形象,大多数表现为蛇缠绕龟身,龟蛇两头相对。
东汉晚期,玄武的图像除了被表现为龟蛇合体缠绕的形象之外,也有发现用龟的形象来表现的,但比较少见。如1986年发掘清理的四川简阳县鬼头山崖墓所出土的3号石棺后端有伏羲女娲玄武鸠鸟图豒。在伏羲女娲两尾之间有一龟,其上部榜题是为“兹武”,“兹”字即为“玄”字,因此,此龟应为“玄武”的图像,未见有蛇缠绕龟身。豓这个龟的头椭圆,背壳高隆,壳上有回形纹,短尾。
古文献中最早提到玄武的是战国时期的《礼记》,其中记载有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东汉郑玄注:“以此四兽为军阵,象天也。”豔至西汉初年《淮南子》载:“东方木也……其兽苍龙……南方火也……其兽朱鸟……西方金也……其兽白虎……北方水也……其兽玄武”。豖由此得知,这四神代表天空的方位,玄武即是代表其中一个方位——北方。
首先提及玄武形象的是东汉早中期的王逸。《楚辞》卷一一《九怀》云:“玄武步兮水母”。东汉王逸注:“天龟水神,侍送余也。”豗可见王逸认为玄武即是龟。王逸是安帝、顺帝之时的人,而同时期的张衡之《思玄赋》有云:“寒风凄而永至兮,拂穹岫之骚骚。玄武缩于壳中兮,螣蛇蜿而自纠。”豘这里,张衡所描述的“玄武”与王逸的“天龟”相似,但是后句“螣蛇蜿而自纠”似乎又增加了新的因素——蛇。但是“玄武”到底是否是龟蛇想纠结的形象还不能确定。之后,东汉桓帝时期魏伯阳的《参同契》载:“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纠相扶。”豙从这里可以看出玄武即是龟蛇纠结缠绕之形象。
由此可知,在东汉时期,玄武的形象有一个较明显的演变,即从东汉早中期的龟形象逐渐演变到晚期的龟蛇纠结形象而一直延续至后世。因此,东汉晚期玄武的图像一般多为龟蛇纠结形象。这一点还可以从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来证明。
至此,从考古发现的实物上看,大体基本上与文献记载相符合。即从东汉中期开始玄武画像石刻为龟蛇交缠,至东汉晚期阶段,玄武大多基本上表现为龟蛇合体的形象。换言之,以龟蛇之形来表现玄武,这在东汉晚期已成定型。
注释
豍郑伟.汉代画像石棺墓清理记.成都文物.1994年第2期.
豎豓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34页.第71-72页.
豏重庆文化局,重庆市博物馆,徐文彬,谭遥,龚廷万,王新南.四川汉代石阙.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豐后汉书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1280页.
豑[宋]洪适.隶释·隶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6页上栏.
豒内江市文管所,简阳县文化馆.四川简阳县鬼头山东汉崖墓.文物,1991年第3期.
豔[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点校本,第84页.
豖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83-188页.
豗黄灵庚疏.楚辞章句疏证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92页.
豘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七册,第1929页.
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二五八.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29页.
本文对四川地区汉代时期的玄武形象进行分析,结合古文献资料,将玄武形象在东汉时期的演变做梳理。得出玄武形象是从东汉早中期的龟形象逐渐演变到晚期的龟蛇纠结形象而一直延续至后世这一结论。
关键词 四川地区 玄武 东汉
考古调查发掘出土的有关玄武的汉画像多发现于东汉时期,且多位于汉代画像石棺或汉阙之上。如成都新津县城南砖室券拱墓的墓室内并列有两具画像石棺。这两具石棺上都刻有玄武图像,均为龟蛇合体形象,蛇绕过龟身,龟蛇两头相对,蛇头咬住龟头,此墓的年代为东汉中晚期豍。因而,此种龟蛇合体之形象应为东汉中晚期。
泸州市洞宾亭崖墓石棺豎前端有天阙仙境画像石刻,双阙中央下方刻一玄武图像,蛇未缠绕于龟身,只是从龟的下方穿过,蛇头向前,与龟头方向一致。此种形象与一般的龟蛇缠绕不太相同,但大体可以认为是广泛的一种龟蛇合体。此画像石棺所出土的墓葬情况不详,只能判定其年代为东汉时期,可作为一辅证。
四川汉阙上亦有玄武图像发现,如渠县冯焕阙的主阙楼部背面,以及渠县赵家村一号、二号无名阙的主阙阙身正面。
冯焕阙阙身的正面柱间有铭文两行:“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冯焕为东汉安帝时巴郡宕渠(治所在今渠县土溪乡)人。其子冯绲为桓帝时人,官至车骑将军及廷尉。豏《后汉书·冯绲传》载:其“父焕,安帝时为幽州刺史,疾忌奸恶,数致其罪。”豐渠县旧有冯焕碑,今不存。根据《隶释》卷十三记载此碑残,存文字六段,其中最末一段说:“守以永宁二年四”。洪适云:“‘永宁二年’四字,盖其卒之年月也……建光之元年,即永宁二年,是岁七月改元,焕以四月终,故碑尚用旧年也。”豑这个推论大体比较可靠。因此,冯焕是为永宁二年(公元121年)卒,此阙应建于此时或稍后。故此阙上的玄武图像的年代当为东汉中期。
以上几幅玄武图像不管是在墓葬中的画像石棺上,还是汉阙上,无一例外都是龟蛇合体的形象,大多数表现为蛇缠绕龟身,龟蛇两头相对。
东汉晚期,玄武的图像除了被表现为龟蛇合体缠绕的形象之外,也有发现用龟的形象来表现的,但比较少见。如1986年发掘清理的四川简阳县鬼头山崖墓所出土的3号石棺后端有伏羲女娲玄武鸠鸟图豒。在伏羲女娲两尾之间有一龟,其上部榜题是为“兹武”,“兹”字即为“玄”字,因此,此龟应为“玄武”的图像,未见有蛇缠绕龟身。豓这个龟的头椭圆,背壳高隆,壳上有回形纹,短尾。
古文献中最早提到玄武的是战国时期的《礼记》,其中记载有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东汉郑玄注:“以此四兽为军阵,象天也。”豔至西汉初年《淮南子》载:“东方木也……其兽苍龙……南方火也……其兽朱鸟……西方金也……其兽白虎……北方水也……其兽玄武”。豖由此得知,这四神代表天空的方位,玄武即是代表其中一个方位——北方。
首先提及玄武形象的是东汉早中期的王逸。《楚辞》卷一一《九怀》云:“玄武步兮水母”。东汉王逸注:“天龟水神,侍送余也。”豗可见王逸认为玄武即是龟。王逸是安帝、顺帝之时的人,而同时期的张衡之《思玄赋》有云:“寒风凄而永至兮,拂穹岫之骚骚。玄武缩于壳中兮,螣蛇蜿而自纠。”豘这里,张衡所描述的“玄武”与王逸的“天龟”相似,但是后句“螣蛇蜿而自纠”似乎又增加了新的因素——蛇。但是“玄武”到底是否是龟蛇想纠结的形象还不能确定。之后,东汉桓帝时期魏伯阳的《参同契》载:“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纠相扶。”豙从这里可以看出玄武即是龟蛇纠结缠绕之形象。
由此可知,在东汉时期,玄武的形象有一个较明显的演变,即从东汉早中期的龟形象逐渐演变到晚期的龟蛇纠结形象而一直延续至后世。因此,东汉晚期玄武的图像一般多为龟蛇纠结形象。这一点还可以从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来证明。
至此,从考古发现的实物上看,大体基本上与文献记载相符合。即从东汉中期开始玄武画像石刻为龟蛇交缠,至东汉晚期阶段,玄武大多基本上表现为龟蛇合体的形象。换言之,以龟蛇之形来表现玄武,这在东汉晚期已成定型。
注释
豍郑伟.汉代画像石棺墓清理记.成都文物.1994年第2期.
豎豓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34页.第71-72页.
豏重庆文化局,重庆市博物馆,徐文彬,谭遥,龚廷万,王新南.四川汉代石阙.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豐后汉书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1280页.
豑[宋]洪适.隶释·隶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6页上栏.
豒内江市文管所,简阳县文化馆.四川简阳县鬼头山东汉崖墓.文物,1991年第3期.
豔[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点校本,第84页.
豖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83-188页.
豗黄灵庚疏.楚辞章句疏证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92页.
豘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七册,第1929页.
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二五八.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