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核心部分,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广阔舞台。初中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下面试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和谐环境,给学生以畅所欲言的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在操作上教师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把平等对话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创建和谐共进的教学关系。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文内容设计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忙图”几幅图片,让学生置身于春天的氛围中感受春景。在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春景的基础上,我和同学们共同给每一幅图片加一段描述文字,学生激情难以抑制,纷纷登台,展示自己描述的语句、语段。在描述的过程中,师生插评或插入自己的描述语句,在对话和交往中学生无拘无束,创建了和谐共进的教学关系。(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的韵味。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使学生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学习探究过程。
教学一篇新课文,在揭示课题后,可先不让学生看书,而从课题入手,适时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验证猜想,比较发现。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学生猜想:从文章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的同学说文章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有的学生说文章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地方,有的学生说文章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活的一段经历……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而很快进入了“角色”,使学生在验证猜想、比较分析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挖掘创新潜能
探究性学习一般要历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其中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发现后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研究问题。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经过收集和处理信息,经过判断、归纳,才能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每学一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将发现的问题画上记号或写下来便于提出。探究是为了解决问题,它必须有目标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可以根据本单元或课后教学提示去发现问题,也可以将所有问题列举出来,然后进行筛选,选择哪些主要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发现问题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刚开始可能是不分巨细的有疑必问,教师应予以肯定,并逐步引导学生抓重要的本质的东西。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探究目标,也是实现小组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的必要条件。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宣传“勤学好问”、“不懂就问”,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应大力提倡,使学生由不问、羞于问到敢问,并最终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提问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手段。课堂要把学生解决问题作为主要内容,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发展。真让学生解决问题,就要给足时间充分思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展示问题过程,尊重学生的创造,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的批判,为解决问题提供设备帮助与智力支持。总之,语文教学以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教学开始。它期待着课堂自始至终充满着探究的问题。它以课堂教学不断的解决问题和激发学生热情产生新问题为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发现问题的敏感和能力,形成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基于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教学把阅读当作学生阅读的台阶、攀登的扶手,把问题意识、批判精神的培养当作语文教学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智慧化的关键。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潜能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我的具体做法是:
“读”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画”: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画出来。
“查”:学生将不懂的问题标画出来后,自己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议”: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将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在上面几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自我探索,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认识归纳,并最终得到解决,这些都是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凸现。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行动自如,不受约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造能力逐步得以提高。
四、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为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蕴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提供比真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学生的阅读过程不仅是吸收和积累的过程,也应该是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必须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教师不仅要放手让学生讨论,更要做一个“是非者”去挑起学生间的“矛盾冲突”。如《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有人把她定格为“爱国女英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不要先定论,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理解分析木兰的形象,学生分析结果有孝敬父母、爱劳动、纺织能手、爱国女英雄、巾帼英雄、女英雄等。当问起“爱国女英雄”和“女英雄”哪个更适合木兰时,学生开始讨论,讨论结果大家认为“女英雄”更适合木兰,理由是木兰参军是不情愿的,是被当时的苛酷兵役所逼迫的。学生的分析很有说服力,比那种“主题先行”更令人信服。如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常常会迸发出智慧和创造的火花,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就会开阔。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是否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有效利用文章空间,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秦牧的散文《土地》在开头写到:“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在这样的设问下,写了一连串关于土地的联想,学生阅读后,要求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想象。然后添加一些关于土地的故事。诗歌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如不发挥想象,就无法体会到。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时,要让学生明白想象不是空想,它是在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想象力,就具备了创造力,这是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六、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语文是开放的,容易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语文也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拓展空间,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丑小鸭》,让学生收集安徒生的其它童话,开展讲童话故事、编童话故事活动。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以上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当然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方法绝不仅仅以上几种,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不断的学习研究,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作者单位:安徽省萧县祖楼中学)
一、创设和谐环境,给学生以畅所欲言的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在操作上教师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把平等对话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创建和谐共进的教学关系。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文内容设计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忙图”几幅图片,让学生置身于春天的氛围中感受春景。在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春景的基础上,我和同学们共同给每一幅图片加一段描述文字,学生激情难以抑制,纷纷登台,展示自己描述的语句、语段。在描述的过程中,师生插评或插入自己的描述语句,在对话和交往中学生无拘无束,创建了和谐共进的教学关系。(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的韵味。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使学生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学习探究过程。
教学一篇新课文,在揭示课题后,可先不让学生看书,而从课题入手,适时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验证猜想,比较发现。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学生猜想:从文章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的同学说文章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有的学生说文章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地方,有的学生说文章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活的一段经历……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而很快进入了“角色”,使学生在验证猜想、比较分析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挖掘创新潜能
探究性学习一般要历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其中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发现后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研究问题。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经过收集和处理信息,经过判断、归纳,才能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每学一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将发现的问题画上记号或写下来便于提出。探究是为了解决问题,它必须有目标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可以根据本单元或课后教学提示去发现问题,也可以将所有问题列举出来,然后进行筛选,选择哪些主要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发现问题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刚开始可能是不分巨细的有疑必问,教师应予以肯定,并逐步引导学生抓重要的本质的东西。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探究目标,也是实现小组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的必要条件。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宣传“勤学好问”、“不懂就问”,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应大力提倡,使学生由不问、羞于问到敢问,并最终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提问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手段。课堂要把学生解决问题作为主要内容,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发展。真让学生解决问题,就要给足时间充分思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展示问题过程,尊重学生的创造,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的批判,为解决问题提供设备帮助与智力支持。总之,语文教学以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教学开始。它期待着课堂自始至终充满着探究的问题。它以课堂教学不断的解决问题和激发学生热情产生新问题为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发现问题的敏感和能力,形成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基于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教学把阅读当作学生阅读的台阶、攀登的扶手,把问题意识、批判精神的培养当作语文教学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智慧化的关键。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潜能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我的具体做法是:
“读”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画”: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画出来。
“查”:学生将不懂的问题标画出来后,自己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议”: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将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在上面几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自我探索,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认识归纳,并最终得到解决,这些都是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凸现。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行动自如,不受约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造能力逐步得以提高。
四、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为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蕴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提供比真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学生的阅读过程不仅是吸收和积累的过程,也应该是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必须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教师不仅要放手让学生讨论,更要做一个“是非者”去挑起学生间的“矛盾冲突”。如《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有人把她定格为“爱国女英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不要先定论,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理解分析木兰的形象,学生分析结果有孝敬父母、爱劳动、纺织能手、爱国女英雄、巾帼英雄、女英雄等。当问起“爱国女英雄”和“女英雄”哪个更适合木兰时,学生开始讨论,讨论结果大家认为“女英雄”更适合木兰,理由是木兰参军是不情愿的,是被当时的苛酷兵役所逼迫的。学生的分析很有说服力,比那种“主题先行”更令人信服。如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常常会迸发出智慧和创造的火花,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就会开阔。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是否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有效利用文章空间,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秦牧的散文《土地》在开头写到:“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在这样的设问下,写了一连串关于土地的联想,学生阅读后,要求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想象。然后添加一些关于土地的故事。诗歌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如不发挥想象,就无法体会到。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时,要让学生明白想象不是空想,它是在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想象力,就具备了创造力,这是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六、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语文是开放的,容易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语文也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拓展空间,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丑小鸭》,让学生收集安徒生的其它童话,开展讲童话故事、编童话故事活动。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以上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当然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方法绝不仅仅以上几种,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不断的学习研究,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作者单位:安徽省萧县祖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