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经济史会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象龙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图书资料捐赠仪式”3月上旬在蓉隆重举行。
根据北京大学发布的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报告,《经济学家》杂志的9个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的综合排名在全国“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名列第三,仅次于《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动态》。
价值转形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1907年,鲍特凯维兹开始尝试用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方法解决价值转形问题。一百年来,很多经济学家采用各种假设条件,构造价值转形模型。这些模型都不能准确反映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思想。本文提出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具有几种不同形式,解决了价值转形中的逻辑问题,并提出一个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模型。本文证明,价值决定生产价格,在价值转形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两部类之间不流动,并分析马克思的"两个等于"的著名论断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长期以来倡导并践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并影响着全球经济,更加凸显对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及其危机予以剖析的重要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体现于“现象经济学”倾向、方法论的形式化、环境假定的绝对化、“价值中立”的先天不足,以及均衡分析和静态分析的有限性等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预示着其进一步演化的转换方向。
能源强度是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在日趋严峻的能源供求状态下,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实现节能目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九五”时期我国已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为此而努力,然而,检视十多年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态势,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拉动了对能源消费的需求,而且使能源强度有上升的趋势,中国经济越来越逼近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本文通过对“九五”、“十一五”能源强度变化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讨”十一五”节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从技术、制度与管理创新的联动上进行理论描述。
人们习惯于按照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进行思考,货币幻觉对于个人福利的影响很小,但对总体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货币幻觉假设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论题。基于经济事实的计量分析与检验方法、调查法、拟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方法几乎都验证了货币幻觉假设的存在。
由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人为本的中国金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07&ZD014)课题组主办的“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反思”研讨会2009年6月12-13日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由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杂志社、新知研究院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经济学家》创刊2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在开幕式上,吴树青、胡代光、卫兴华、张卓元、周叔莲、赵人伟、黄范章、徐维凡等专家学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到会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及领导同志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新鲜经验,回顾了《经济学家》创刊20年来的发展历程及业绩。并对当前中国农村改革、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这是一次贯彻“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扩大改革
价值是长期历史中形成的“社会规则”,具有与价格不同的时间语境和演化意蕴。在劳动分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随着社会进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分工的干扰,使得“非生产阶级”能够分得部分剩余价值,价值转形的困难便由此而来。当代持续增长的剩余价值不断配置给社会各阶层与各个利益集团,不断地“扭曲”原有的价值体系,社会结构因此而越来越复杂,同时也突破了转形问题中“两个等于”的假设。最终技术进步导致单位产品中劳动耗费不断降低,导致物质生产原则取代价值原则,达到价值体系演化的终点。因此,价值向价格的转形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