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探究转化教育策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学困生”。
【关键词】体育学困生 心理特点 转化教育 探究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以下就结合笔者的体育教学谈“体育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做法:
一、“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体育成绩提高较慢。
3、意志品质薄弱。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体育后进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体育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1]。
二、“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教育
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体育学困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
2、关心爱护、表扬激励。“体育学困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体育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体育学困生”的帽子,要分清情况,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2]。
3、激发个性、团结协作。用民主的作风进行管理,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体育学困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而合作,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体育学困生”竞争、协作,放手让他们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
4、对症下药、耐心指导。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某同学在学习短跑的途中跑技术时“坐着跑”,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腿部力量太差还是技术概念不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
5、降低标准、同等评优。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体育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的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体育后进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体育学困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3]。
6、个别指导、优生帮促。教师针对“体育学困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从而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学困生”,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练习。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体育学困生”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行为表现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学困生”。
参考文献
[1]章钜林,束纫秋.体育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2]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钟启泉.《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体育学困生 心理特点 转化教育 探究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以下就结合笔者的体育教学谈“体育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做法:
一、“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体育成绩提高较慢。
3、意志品质薄弱。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体育后进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体育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1]。
二、“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教育
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体育学困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
2、关心爱护、表扬激励。“体育学困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体育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体育学困生”的帽子,要分清情况,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2]。
3、激发个性、团结协作。用民主的作风进行管理,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体育学困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而合作,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体育学困生”竞争、协作,放手让他们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
4、对症下药、耐心指导。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某同学在学习短跑的途中跑技术时“坐着跑”,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腿部力量太差还是技术概念不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
5、降低标准、同等评优。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体育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的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体育后进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体育学困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3]。
6、个别指导、优生帮促。教师针对“体育学困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从而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学困生”,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练习。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体育学困生”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行为表现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学困生”。
参考文献
[1]章钜林,束纫秋.体育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2]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钟启泉.《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