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培养方法要采用不同的、科学的方法,联系实际,行之有效,严格督导,持之以恒,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关键词】习惯;培养;训练; 形成
所谓习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联系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要科学,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⒉ 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1)树立榜样,营造氛围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2) 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
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3) 不要有例外
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老师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学生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之习惯.
(4) 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小学生学习事物须自己学习。"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你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百事情做教师的,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为此,应鼓励学生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不断地做,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⒊ 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一年级孩子没有习惯意识,但是学校的学习环境又需要学生尽快养成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以保证教学楼内的秩序,消除安全隐患.一年级开学的前两个月,对于这点习惯就要反复训练:知道楼道里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班主任可利用班会时间,领着队伍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
另外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⒋ 重视家校合作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每天两次送孩子放学的机会,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参考文献】
[1]缪建新主编.学习和学习品质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作者简介:郭丽欣( 1981.3--),女,汉族,河北省藁城市南董镇人,任教于河北省藁城市南董镇北四公小学,小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习惯;培养;训练; 形成
所谓习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联系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要科学,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⒉ 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1)树立榜样,营造氛围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2) 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
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3) 不要有例外
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老师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学生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之习惯.
(4) 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小学生学习事物须自己学习。"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你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百事情做教师的,切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为此,应鼓励学生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不断地做,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⒊ 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一年级孩子没有习惯意识,但是学校的学习环境又需要学生尽快养成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以保证教学楼内的秩序,消除安全隐患.一年级开学的前两个月,对于这点习惯就要反复训练:知道楼道里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班主任可利用班会时间,领着队伍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
另外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⒋ 重视家校合作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每天两次送孩子放学的机会,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参考文献】
[1]缪建新主编.学习和学习品质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作者简介:郭丽欣( 1981.3--),女,汉族,河北省藁城市南董镇人,任教于河北省藁城市南董镇北四公小学,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