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机理论的健康管理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来源 :风湿病与关节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us_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时机理论的健康管理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功能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7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健康管理基础上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健康管理.在干预前及干预1,3,6个月,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脊柱功能,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定2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结果:在随访3,6个月时,观察组BASDAI评分、BASFI评分、BASMI评分及与医生沟通维度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BASDAI评分、BASFI评分、BASMI评分、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及随访1,3,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功能,提升自我管理水平,是适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慢病管理模式.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NVU)空间构筑变化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神经科学领域中对NVU的研究成果,以及针刺治疗IS的研究现状,主要从NVU的结构功能和在IS中的空间构筑变化,以神经元为单维靶点,以神经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为二维靶点,以及以神经元、BMEC、胶质细胞为多维靶点的针刺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以往关于针刺治疗IS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对神经元或血管新生调控的单一层面,较少涉及对NVU的整体及各组分间相互作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神庭调节线粒体自噬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和手术组45只.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血管,不结扎,不插入尼龙线.手术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术后2 h采用Zea 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最终纳入30只手术组大鼠.进一步将纳入的手术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3-MA组,每组10只.造模分组成功后,各组给予电针等相应方式干预7 d,采用Zea Long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多种研究表明,RA 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例如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 抗体)等.RA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一部分患者RF 和(或)抗CCP 抗体阳性(简称血清阳性),另一部分患者RF 和抗CCP抗体阴性(简称血清阴性)[1].RF 与抗CCP 抗体的联合检测,使RA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提高;但对于血清阴性类
目的:了解白塞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加强对白塞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白塞病的20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8例白塞病患者中,男97例,女111例;平均发病年龄(32.86±13.11)岁;病程中位数4.00年;平均住院天数(9.04±4.28)d.30~4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26.44%),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P<0.05).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口腔溃疡(92.79%)、生殖器溃疡(26.92%)、皮肤病变(13.46%).基本症状
尿酸性肾病起病隐匿,初期表现不明显,可有轻度的血尿、蛋白尿或者腰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水肿、高血压,因其起病隐匿易被忽视,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尿酸性肾病早期若不能恰当治疗,久则病程迁延,后期逐渐进展为肾功能衰竭.多种细胞和炎性因子参与了尿酸性肾病的发病、发展过程,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黏附分子-1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单纯高尿酸血症而尚未出现明显肾损表现,或者高尿酸血症控制效果差的患者,若能从炎症细胞及因子的靶点治疗入手,加上合理的降尿酸方案,也许能在较大程度上预防、治疗尿酸性肾病,减缓肾损害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