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黑云母在700—1000℃和0.5~2.0GPa温压条件下进行了氩扩散的动力学实验研究。根据不同扩散模型计算了各种温压下的扩散系数和活化能。结果表明,压力对扩散起明显作用,压力升高导致氩扩散系数降低、活化能增加,其作用和温度相反。计算了压力、封闭温度和冷却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推测在某种低温高压条件下,氩有可能进行从介质到矿物的反向扩散,使矿物获得过剩氩。
【出 处】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黑云母在700—1000℃和0.5~2.0GPa温压条件下进行了氩扩散的动力学实验研究。根据不同扩散模型计算了各种温压下的扩散系数和活化能。结果表明,压力对扩散起明显作用,压力升高导致氩扩散系数降低、活化能增加,其作用和温度相反。计算了压力、封闭温度和冷却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推测在某种低温高压条件下,氩有可能进行从介质到矿物的反向扩散,使矿物获得过剩氩。
其他文献
本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构建了四对preS区有缺失突变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对这些突变体及我们以前构建的缺失突变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和产物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reS区的部分缺失并不影响羧端S区的基本结构和氨端preS区的表面分布性。当缺失preS1区滞留顺序(a.a.2—19)后,preS区对S区带主要抗原决定簇的区域的掩蔽明显减弱。我们发现过长的preS区严重影响表面抗原蛋
本文报道了一系列通式为化合物的合成。所有产物的结构都经元素分析、~1H核磁共振谱及质谱证明。并用~(3I)P核磁共振谱和X光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化合物的构型与构象。对系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及质谱特性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根据昆仑山南北孢粉学资料分析,上新世时期,昆仑山南北植物群有很大的差别,在昆仑山南坡及以南地区分布含热带、亚热带成分的针阔叶混交林,北坡及以北地区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和草原。昆仑山南北均有中亚干旱类型植物生长,并在上新世晚期得到迅速发展。 上新世时期,帕米尔-昆仑山系成为南、北型植被分布的界线,以后随着中亚山地、帕米尔、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以及青藏高原的抬升,这一界线发生变化,至今已移到兴都库什山-喜
本文通过枣阳球粒陨石(H_5群)高压熔融实验研究,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微量元素在实验产物各相——金属-硫化物相、富硅铝熔体相和超基性熔体相之间的分配规律。探讨地球早期分异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得出一些微量元素在地球早期分异过程中的分配机理,并提出稀土元素的配分总趋势在地球演化初期就基本定型的观点。
本文从RMCDCM研究其中的主要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出发,运用色度学原理,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CMY油墨印刷与RGB屏幕颜色转换的新模型及RMCDCM,对在色度学方面存在的RGB屏幕颜色范围大于印刷色的笼统概念。作出了确切解释。这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CRT监视器、PAL和NTSC模型再现印刷色标时所产生的错误现象,而且为从方法上解决印刷色标的屏幕再现和印刷复原研究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提供了理
本文研究了卡铂水溶液在313nm和254nm的紫外光作用下的反应产物、量子产率和反应机理。光激发配位场~1A_1→~1A_2和~1A_1→~1E d-d跃迁,引起配位取代反应,生成二水二氨合铂(Ⅱ)和四水合铂(Ⅱ),然后进行热水解和聚合,形成多核羟基桥铂配合物,氧气不参与反应;光激发~1A_1→~1A_(2u) Pt←O电荷转移跃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氧气参与反应,在氮气气氛下产生金属铂而在氧气气
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化的草原生态动力学模式,它由单位面积上单一草种的草生物量和土壤湿度这两个变量组成,能够描述它们的相互作用,而其他因子,诸如土壤物理、化学特性、降水量、灌溉量、光照、温度以及消耗率(放牧和鼠、虫害等),则以参数形式出现在这组常微分方程中。定性分析表明:在已知的常定的(即无季节变化的)情况下,草生物量由稳定的平衡态所决定;对于只与土墒有弱相互作用的草种,草量连续依赖于隆水量;而对于与土
从AcMNPV基因组DNA中克隆筛选得到含P10基因的EcoR I-P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克隆得到BmNPV P10基因片段,测定了其全核苷酸序列。PCR点突变BmNPV P10基因启始密码子ATG区,ATG突变的同时形成一个Bgl Ⅱ酶切位点,突变后的启动子及其5′端作为5′端交换臂和AcMNPV的P10基因3′端作为3′端交换臂构建成一个非融合通用转移载体pBmAcPV1.该载体可以在Sf细胞中
将HeLa细胞的中期染色体与成熟非洲爪蟾卵的提取物混合并加入ATP再生系统,经过一定时间的温育,可以自发进行非细胞体系(体外)细胞核构建。将体外重建核从核重建体系中分离出来,再移植到非洲爪蟾卵细胞中,能够诱导卵细胞进行卵裂。体外重建核本身可以随卵细胞进行细胞周期性变化。在卵细胞中有大量星体组装。
地震波速(v_p)-生热率(A)相关关系使地壳生热率的分布得以评估,据此可推算出我国东南地区两条大陆地学断面方向上21条地震波速-深度剖面处的地幔热流。关于造山带地区v_p-A换算的几个特殊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壳热流变化于17.8—46mW/m~2,其显著的不均一性可能起因于富放射性的地壳浅层的推覆与叠置所形成的复杂地壳结构,地幔热流介于23.2—41.6mW/m~2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