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形势下,水利仍然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
1欠发达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防洪及灌溉效益严重衰减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过长期运行,不少机械设备已到报废年限。由于长期缺乏投资来源,不少工程设施破损严重。工程年久失修,过早地失去应有功能,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由于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只抓重点大工程。比如安徽省枞阳县,由于水利建设资金有限,水利工程维修只是抓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的加固工程。只是对万亩圩和万亩田抗旱站这些重点排灌机站进行不同程度的更新改造,解决重点防洪堤险工险段加固和干渠衬砌改造等突出问题,但是对抗旱工程的末级渠系配套完善任务尚未有效开展,非重点抗旱及防洪工程无人问津。在20世纪,农民以种田为主的时期,非重点抗旱及防洪工程,都是靠农民自己投资投劳修建维护。每年春季和冬季,各个生产队都要投入劳动力和一定的资金对水利设施进行养护和维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发达地区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及其人员工资的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重工、重商轻农的思想越来越严重,随着农业生产的淡化,人们对水利工程投资投劳的抵触情绪也与日俱增。
由于水利工程设施长期缺乏投入,年久失修,抗灾能力严重衰减[1-2]。例如,过去的每个生产队(村民组)都有自己的当家塘,每个塘都像瓷碗;现在的当家塘都像平碟,降雨时塘水就容易四面溢水,干旱时塘底就暴露无遗,甚至发生干裂。由于水利工程抗旱能力下降,致使大部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锐减。笔者在枞阳县调研了解,某新庄自然村总人口190人,耕地面积7.33 hm2。过去该地区都是种双季稻,现在水稻田只有2 hm2,而且只栽植单季稻,余下的田地大部分长期撂荒。更加严重的是,相邻的其他村民组田地撂荒更严重,超过总耕地面积的1/3。
1.2水利工程建设及维修资金缺口过大
尽管中央和地方近年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力度,但是与农田水利老化失修、投资历史欠账较多相比,与在国家扩大投资用于基本建设的总量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十五”以来,中央财政支出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在20%左右,而同期水利建设投资平均增速仅为4%。二是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机制取消,新的农民群众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每年都要投资投劳,2005年税费改革后,农民群众投入急剧下滑,只有税费改革前的10%。尤其是农民减负的政策出台后,农民群众对水利建设的投资投劳都进入零状态。三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由于财力不足,对项目的配套资金常无法落实。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前期投资都是建设项目的企业承包者垫支,公款招待费也是服务企业垫支,公车的油费、维修费(或租车的费用)也是企业垫付。这些垫付资金都要等工程验收报告后,上级政府资金到位才支付前期的一切欠款。除此之外,还要挪用一些资金用于支付乡(镇)、村的干部工资。
项目前期工程往往由于支付地方政府缺少投入的配套资金而无法正常开展,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若照顾面上的农田水利建设维修,资金过于分散,资金投入渠道多,影响整体使用效率。若保重点,面上的农田水利建设维修就停滞不前。由于配套资金短缺部分工程推迟启动,项目建成后管理粗放,泵站在短时间内就毁坏严重,引水渠道淤堵,丧失使用价值,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1.3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缺少维护,产权改革滞后
20世纪80年代以前,工程实行实行集体管理,其采取的经营管理体制为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因此维护管理较好,人民公社或生产队集体对建成的水利工程设施负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兴修农田水利被人理解为基层人民政府加重人民负担,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不明。水利工程集体所有与农田分户经营的体制相矛盾,乡(镇)人民政府“抢权夺位”,代替集体承办本该由集体办的事。大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缺少合适人选进行设施的维护管理。水利工程设备超负荷使用,无法有效监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以至于加速工程设备的老化、损坏和丢失。部分乡(镇)、村干部争取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套取上级政府的财政补助资金。在建工程有资金的项目干得热火朝天,对已建成的工程就丢弃不管。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力量不足,技术装备较差。由于缺少资金,工程维修养护缺乏保障。
2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
2.1加强水利宣传教育,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动员全体国民、社团、企业出钱出力。农田水利建设具
(下转第286页)
(上接第284页)
有巨大的经济保障和环境保护功能,因此其也同时属于全民和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应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办好农田水利建设,造福国家,造福人民。积极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县(市)、乡(镇)政府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结合当地实际,讨论制定该地区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地方法规,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行规划建卡制、社会公示制、集中采购制、账款公开制、专家监理制、农户参与制的模式,调动了农户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2.2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
要用法律手段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水利建设法规,一方面贯彻执行现有的国家法律,如《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另一方面,加强制定和完善配套的地方法规。使水利建设与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明确农田水利建设责任主体,划分事权,明确各级政府的投资责任。构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使社会组织和受益群众明确自身的地位和义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制定农田水利建设收益补偿、受益负担、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等法规,引起全社会重视,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的合力[3]。
2.3建立各级政府稳定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增长机制
各级政府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幅度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年久失修水利设施的维修整治,要按照规划稳步推进,不能间断。在投资结构上,加大对田间水利工程投入,支持灌区末级渠系的建设和整治;重点支持山区和丘陵地区开展小微型水利;适时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配套灌排设施水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排科技水平,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减少或免除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
2.4引入竞争机制,创新投资模式
制定“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资金直补”的竞争规则,将竞争机制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项目对社会公开,公示工程的规模、质量及政府的财政补助比例,接受群众全过程参与和监督。对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优先支持、对用水管理组织健全的村优先支持,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后,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以“一折通”的方式直接补助给投资的农户。创新了“以工补农”的新路子,改革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政府要引导企业,按照“企业自愿、对象自选、形式多样”的原则,开展与村结对帮扶,投资兴修农田水利,投资综合农业开发工程。
2.5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其管理机制
实现依法管护,明确产权归属。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改革产权制度。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实行协会管理;把推进土地产权流转、规模经营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结合起来,对部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采取随着土地捆绑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二是推广用水户参与式管理。鼓励和扶持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协会调动广大农户参与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的积极性。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确定工程管理的责任单位,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及时明确工程的产权归属,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在落实工程管护主体时,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5]。
3结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阶段,更要全面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以保障社会的稳定,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成仑.互助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农业,2012(2):84-85.
[2] 周津春,周三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水利,2012(3):33-35.
[3] 苏小芬.关于礼泉县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水利,2012(1):175-176.
[4] 李国玮.浅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信息,2012(3):66.
[5] 苏秀峰,黄慧,周加东.德州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主要做法与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2012,12(1):67-70.
1欠发达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防洪及灌溉效益严重衰减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过长期运行,不少机械设备已到报废年限。由于长期缺乏投资来源,不少工程设施破损严重。工程年久失修,过早地失去应有功能,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由于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只抓重点大工程。比如安徽省枞阳县,由于水利建设资金有限,水利工程维修只是抓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的加固工程。只是对万亩圩和万亩田抗旱站这些重点排灌机站进行不同程度的更新改造,解决重点防洪堤险工险段加固和干渠衬砌改造等突出问题,但是对抗旱工程的末级渠系配套完善任务尚未有效开展,非重点抗旱及防洪工程无人问津。在20世纪,农民以种田为主的时期,非重点抗旱及防洪工程,都是靠农民自己投资投劳修建维护。每年春季和冬季,各个生产队都要投入劳动力和一定的资金对水利设施进行养护和维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发达地区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及其人员工资的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重工、重商轻农的思想越来越严重,随着农业生产的淡化,人们对水利工程投资投劳的抵触情绪也与日俱增。
由于水利工程设施长期缺乏投入,年久失修,抗灾能力严重衰减[1-2]。例如,过去的每个生产队(村民组)都有自己的当家塘,每个塘都像瓷碗;现在的当家塘都像平碟,降雨时塘水就容易四面溢水,干旱时塘底就暴露无遗,甚至发生干裂。由于水利工程抗旱能力下降,致使大部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锐减。笔者在枞阳县调研了解,某新庄自然村总人口190人,耕地面积7.33 hm2。过去该地区都是种双季稻,现在水稻田只有2 hm2,而且只栽植单季稻,余下的田地大部分长期撂荒。更加严重的是,相邻的其他村民组田地撂荒更严重,超过总耕地面积的1/3。
1.2水利工程建设及维修资金缺口过大
尽管中央和地方近年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力度,但是与农田水利老化失修、投资历史欠账较多相比,与在国家扩大投资用于基本建设的总量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十五”以来,中央财政支出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在20%左右,而同期水利建设投资平均增速仅为4%。二是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机制取消,新的农民群众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每年都要投资投劳,2005年税费改革后,农民群众投入急剧下滑,只有税费改革前的10%。尤其是农民减负的政策出台后,农民群众对水利建设的投资投劳都进入零状态。三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由于财力不足,对项目的配套资金常无法落实。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前期投资都是建设项目的企业承包者垫支,公款招待费也是服务企业垫支,公车的油费、维修费(或租车的费用)也是企业垫付。这些垫付资金都要等工程验收报告后,上级政府资金到位才支付前期的一切欠款。除此之外,还要挪用一些资金用于支付乡(镇)、村的干部工资。
项目前期工程往往由于支付地方政府缺少投入的配套资金而无法正常开展,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若照顾面上的农田水利建设维修,资金过于分散,资金投入渠道多,影响整体使用效率。若保重点,面上的农田水利建设维修就停滞不前。由于配套资金短缺部分工程推迟启动,项目建成后管理粗放,泵站在短时间内就毁坏严重,引水渠道淤堵,丧失使用价值,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1.3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缺少维护,产权改革滞后
20世纪80年代以前,工程实行实行集体管理,其采取的经营管理体制为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因此维护管理较好,人民公社或生产队集体对建成的水利工程设施负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兴修农田水利被人理解为基层人民政府加重人民负担,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不明。水利工程集体所有与农田分户经营的体制相矛盾,乡(镇)人民政府“抢权夺位”,代替集体承办本该由集体办的事。大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缺少合适人选进行设施的维护管理。水利工程设备超负荷使用,无法有效监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以至于加速工程设备的老化、损坏和丢失。部分乡(镇)、村干部争取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套取上级政府的财政补助资金。在建工程有资金的项目干得热火朝天,对已建成的工程就丢弃不管。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力量不足,技术装备较差。由于缺少资金,工程维修养护缺乏保障。
2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
2.1加强水利宣传教育,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动员全体国民、社团、企业出钱出力。农田水利建设具
(下转第286页)
(上接第284页)
有巨大的经济保障和环境保护功能,因此其也同时属于全民和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应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办好农田水利建设,造福国家,造福人民。积极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县(市)、乡(镇)政府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结合当地实际,讨论制定该地区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地方法规,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行规划建卡制、社会公示制、集中采购制、账款公开制、专家监理制、农户参与制的模式,调动了农户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2.2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
要用法律手段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水利建设法规,一方面贯彻执行现有的国家法律,如《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另一方面,加强制定和完善配套的地方法规。使水利建设与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明确农田水利建设责任主体,划分事权,明确各级政府的投资责任。构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使社会组织和受益群众明确自身的地位和义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制定农田水利建设收益补偿、受益负担、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等法规,引起全社会重视,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的合力[3]。
2.3建立各级政府稳定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增长机制
各级政府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幅度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年久失修水利设施的维修整治,要按照规划稳步推进,不能间断。在投资结构上,加大对田间水利工程投入,支持灌区末级渠系的建设和整治;重点支持山区和丘陵地区开展小微型水利;适时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配套灌排设施水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排科技水平,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减少或免除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
2.4引入竞争机制,创新投资模式
制定“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资金直补”的竞争规则,将竞争机制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项目对社会公开,公示工程的规模、质量及政府的财政补助比例,接受群众全过程参与和监督。对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优先支持、对用水管理组织健全的村优先支持,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后,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以“一折通”的方式直接补助给投资的农户。创新了“以工补农”的新路子,改革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政府要引导企业,按照“企业自愿、对象自选、形式多样”的原则,开展与村结对帮扶,投资兴修农田水利,投资综合农业开发工程。
2.5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其管理机制
实现依法管护,明确产权归属。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改革产权制度。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实行协会管理;把推进土地产权流转、规模经营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结合起来,对部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采取随着土地捆绑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二是推广用水户参与式管理。鼓励和扶持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协会调动广大农户参与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的积极性。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确定工程管理的责任单位,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及时明确工程的产权归属,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在落实工程管护主体时,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5]。
3结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阶段,更要全面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以保障社会的稳定,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成仑.互助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农业,2012(2):84-85.
[2] 周津春,周三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水利,2012(3):33-35.
[3] 苏小芬.关于礼泉县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水利,2012(1):175-176.
[4] 李国玮.浅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信息,2012(3):66.
[5] 苏秀峰,黄慧,周加东.德州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主要做法与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2012,12(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