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使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能够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节目。但是,隨着我国通信需求量的持续增加,相应出现了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对于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及安全播出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促进我国广播电视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安全播出
中图分类号:TP3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80-02
1.我国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发展简介
自1995年中央电视台CCTV一3/5/6/8数字压缩节目在亚洲二号卫星Ku波段上星播出,中国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卫星传输等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茶,加速推进。截止到2007年.CCTV一1模拟电视在亚太6号卫星停止播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前端机房系统均实现网络化自动化。卫星广播电视从节目源传输发射直至接收端全面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容量均得到质的飞跃。目前,卫星传输覆盖已成为全国广播电视传输体系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前些年非法信号对卫星传输的恶意干扰,对广播电视的正常收视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卫星传输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进而要求从业人员更要加深对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广播电视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强的保障。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主要由广播电视中心、地面引接电路、地球站、卫星、卫星接收站(有线前端或个体用户) 、卫星测控站等部分组成。广播电视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节目制作、上载播出、音视频处理、数字化处理、节目分配。目前广播电视中心的内涵有所扩大,除了传统的电台、电视台之外还包括广播节目集成平台、付费节目集成平台等。
2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
2.1 微波传输方式
微波传输方式是属于无线传输模式,无线传输模式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微波传输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最强的。微波信号传输可以翻山和跨海,与光缆相比较,受地理环境限制比较小,随着微波信号传输方式的不断发展,使用摄像微波传送一体机,可以随时记录和拍摄各种突发情况的真实场面,这一现象是很多传输信号做不到的。微波技术面对这些问题中凸显出了很多的优点,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强。在我们所知道的汶川地震中,其他的通讯手段被破坏,但微波依然存在,这有效保证了通讯和广播电视信号的通畅。地理环境对其限制性比较小,有较强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微波设备的集成度提高,将摄像与微波进行一体化传送,这便利于我们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进行信号的及时传输。进行建设与维护的成本较低。在一些山区和人迹较少的地方,铺设光缆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成本相对较高,利用微波进行传输的话,就可以解决这些地方传输节目的问题。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微波传输本身也是有一定的缺点的。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地球表层的大气层会相应的吸收电磁波所产生的损耗,在大城市中,较多高层建筑的存在,会阻挡信号,造成传输过程中信号的衰减,这就给我们的广播电视如何进行安全传输提出了新的问题。
随着数字微波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提高正交调幅调制级数及严格限带、网格编码调制及维特比检测技术、自适应时域均衡技术、多载波并联传输和多重空间分集接收等技术的应用,微波传输的频谱利用率将会更高,性能更可靠;它必将在广播电视网络的宽带综合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模拟微波的传输能力差,一般一条微波线路只能传输几套电视节目和十多套广播节目,无法满足当今多功能、大容量传输的要求,影响了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持续发展。卫星通信和光纤传输方式的发展,改变了微波传输的地位,以数字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广播电视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卫星通信与光纤传输的发展和普及,满足了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套数需求增大以及综合业务传输的要求,从而改变了微波传输的地位。
2.2 卫星传输方式
卫星传输方式是由设置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先接收地面电视台通过卫星地面站发射的电视信号,然后再把它转发到地球上指定的区域,由地面上的设备接收供接收或二次转发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实现的节目传输就叫卫星传输。卫星传输方式的传输距离比较远,覆盖的面积也比较大,一颗静止通信卫星的天线波束就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的一半,可想而知卫星传输方式的覆盖性是不可对比的,只要不超过覆盖距离,卫星传输方式都可以轻松顺利的完成信号传输工作。在它的覆盖区内,可以有很多条线路,直接和各个地面发生联系,传送信息。它与各地面站的通讯联系不受距离的限制,其技术性能和操作费用也不受距离远近的影响。卫星与地面站的联系,可按实际需要提供线路,因为卫星本身有许多线路可以连接任何两个地面站。
卫星传输方式的传输质量非常高,容量也大,其电波传输的方式主要是近真空的外层进行空间传播,电波传播性质要比地面微波接力线路明显而稳定,卫星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只经过一次转接,噪声影响非常小,故传输质量就比较高。但卫星传输方式与微波传输方式有着共同的缺点,在传输过程中,都会受到大气层和城市中的高层以及电磁波的影响,有时候传输的信号质量会不理想,传播效果达不到最佳状态。在微波通信之后发展起来的卫星传输,具有以下突出优势:进行传输的距离较大,覆盖面积较广,可以进行高质量的传输、容量较大。卫星传输的传播主要是在外层的空间进行传播,电波进行传输要比地面更为稳定,信号的质量更高,所受到的信号干扰较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高,卫星通信不受地面地理条件的影响限制,建设较快,投资相对较省,覆盖面较大,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2.3 光纤传输方式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视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收看频道多,节目丰富多彩,图像质量高。这就对信号传输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科技发展和材料提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一种更优异的传输介质——光导纤维。它主要有以下优点:(1)传输频带很宽,通信容量大;(2)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3)不怕电磁干扰;(4)原材料为石英玻璃,来源丰富;(5)线径细、重量轻;(6)抗化学腐蚀、柔软可挠;(7)保密性好。由于光纤有上述的这些优点,它在信号传输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光纤实际上是一种高度透明的玻璃丝,由二氧化硅玻璃经复杂的工艺拉制而成,其全称是光导纤维。现在實用的光纤是一根比人的头发稍粗的玻璃丝,光纤外径一般为125~140um,芯径一般为3~100um。常用光缆是在光纤芯线基础上,加上套管、结构件、加强芯、防潮层和护套,甚至铠装钢带等各种各样措施来保证成缆光纤能满足各种应用要求。常规使用的单模光纤称为G.652光纤,这种光纤有低损耗的特点,为有线电视信号长距离、高质量的传输提供便利。
光纤传输方式从1976年开始运用,它一直以单模方式传播,光纤损耗小,传输带宽比较宽等特点受到广泛的使用。光纤传输方式具有传输性能稳定,通信容量大的特点,在传输速度上非常快,在抗干扰方面也是非常强,在建设方面同样也是非常便利的,因为它建设中所需要的原材料来源比较丰富,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有色金属,在性能方面传播信号的质量非常高。所以光纤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在很多地方都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领域中,都是以光纤网络为基础进行网络建设,可见光纤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方式,不断完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性,给人们带来最好的信号传输模式。
光纤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信号传输技术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机会,尤其是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的构成,为以后广播和通信的融合创造了重要前提。今后,随着电视、广播数字化和高速Internet的发展,HFC 网的结构也必将出现新的变革,例如被称作“Internet广播”的业务,就是在高速光网中同时向用户提供数字图像(电视)业务的方式。这种Internet电视也称作IP电视,用户可以将光网(FTTH或FTFB)传送的数字图像利用电视机视听,这将是广播与通信融合的一种形式。
3.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传输的保障
维护工作就是对机器设备,外部设施的原部件及其由它们构成的系统的维修、养护。对发射台而言,维护工作是基础,是安全播出的保障。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认真做好并不断完善日常维护的工作,就会大大减少突发故障数,所以日常维护工作非常重要。为使发射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巡机时要做到观察、闻味、听声、摸温。观察是要查看发射机在运行中的各项技术参数,保证各项技术参数在正常值内运行;闻味是要注意机房内有无异常气味,如电源短路或超负荷运行、风机摩擦等都容易出现不正常气味;听声是要听设备运行中有无杂音,如果在巡机时听到异常声音,可先断定为故障,并进行分析处理;摸温就是触摸设备在运行中的温度是否正常,温度过高会直接影响到安全播出。检修工作是设备维护的重要环节。首先,参加设备检修的人员不仅要精通设备的原理、性能及特点,还要熟悉和掌握设备在日常运行中的技术参数以及设备的异态状况。其次,设备检修要分段、全面。由于设备的元器件不同,使用寿命和需要检修的时间与要求也不能完全一样。因此,可根据不同的检修项目,把检修时间分为周检、半月检、月检、季检、半年检、年检等。发射机的线路、器件非常多,由于不同设备有不同的检修时间,所以,要对整个发射机需要检修的部位通盘考虑,切忌漏项。特别是那些较小的、具有一定寿命的、容易被忽视的元素。
4.结束语
由于目前广播电视处于大发展和结构化调整时期,微波传输数字化改造、全国光纤骨干网的联网建设、卫星传输业务等都在蓬勃发展;技术的升级必将带来节目传输质量的提高,传输内容更加丰富、传输容量大幅提高,设备的稳定度和可靠性也会明显增强,最终满足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电视节目安全的播出,丰富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本文简单介绍了几种广播信号传输方式以及确保安全播出的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电视广播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宇英.无线发射台站如何做好安全播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2] 刘继光,苗勃,李晓鸣,赵翮.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自动化及一体化监管平台建设思路[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6).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安全播出
中图分类号:TP3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80-02
1.我国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发展简介
自1995年中央电视台CCTV一3/5/6/8数字压缩节目在亚洲二号卫星Ku波段上星播出,中国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卫星传输等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茶,加速推进。截止到2007年.CCTV一1模拟电视在亚太6号卫星停止播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前端机房系统均实现网络化自动化。卫星广播电视从节目源传输发射直至接收端全面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容量均得到质的飞跃。目前,卫星传输覆盖已成为全国广播电视传输体系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前些年非法信号对卫星传输的恶意干扰,对广播电视的正常收视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卫星传输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进而要求从业人员更要加深对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广播电视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强的保障。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主要由广播电视中心、地面引接电路、地球站、卫星、卫星接收站(有线前端或个体用户) 、卫星测控站等部分组成。广播电视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节目制作、上载播出、音视频处理、数字化处理、节目分配。目前广播电视中心的内涵有所扩大,除了传统的电台、电视台之外还包括广播节目集成平台、付费节目集成平台等。
2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
2.1 微波传输方式
微波传输方式是属于无线传输模式,无线传输模式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微波传输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最强的。微波信号传输可以翻山和跨海,与光缆相比较,受地理环境限制比较小,随着微波信号传输方式的不断发展,使用摄像微波传送一体机,可以随时记录和拍摄各种突发情况的真实场面,这一现象是很多传输信号做不到的。微波技术面对这些问题中凸显出了很多的优点,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强。在我们所知道的汶川地震中,其他的通讯手段被破坏,但微波依然存在,这有效保证了通讯和广播电视信号的通畅。地理环境对其限制性比较小,有较强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微波设备的集成度提高,将摄像与微波进行一体化传送,这便利于我们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进行信号的及时传输。进行建设与维护的成本较低。在一些山区和人迹较少的地方,铺设光缆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成本相对较高,利用微波进行传输的话,就可以解决这些地方传输节目的问题。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微波传输本身也是有一定的缺点的。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地球表层的大气层会相应的吸收电磁波所产生的损耗,在大城市中,较多高层建筑的存在,会阻挡信号,造成传输过程中信号的衰减,这就给我们的广播电视如何进行安全传输提出了新的问题。
随着数字微波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提高正交调幅调制级数及严格限带、网格编码调制及维特比检测技术、自适应时域均衡技术、多载波并联传输和多重空间分集接收等技术的应用,微波传输的频谱利用率将会更高,性能更可靠;它必将在广播电视网络的宽带综合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模拟微波的传输能力差,一般一条微波线路只能传输几套电视节目和十多套广播节目,无法满足当今多功能、大容量传输的要求,影响了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持续发展。卫星通信和光纤传输方式的发展,改变了微波传输的地位,以数字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广播电视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卫星通信与光纤传输的发展和普及,满足了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套数需求增大以及综合业务传输的要求,从而改变了微波传输的地位。
2.2 卫星传输方式
卫星传输方式是由设置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先接收地面电视台通过卫星地面站发射的电视信号,然后再把它转发到地球上指定的区域,由地面上的设备接收供接收或二次转发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实现的节目传输就叫卫星传输。卫星传输方式的传输距离比较远,覆盖的面积也比较大,一颗静止通信卫星的天线波束就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的一半,可想而知卫星传输方式的覆盖性是不可对比的,只要不超过覆盖距离,卫星传输方式都可以轻松顺利的完成信号传输工作。在它的覆盖区内,可以有很多条线路,直接和各个地面发生联系,传送信息。它与各地面站的通讯联系不受距离的限制,其技术性能和操作费用也不受距离远近的影响。卫星与地面站的联系,可按实际需要提供线路,因为卫星本身有许多线路可以连接任何两个地面站。
卫星传输方式的传输质量非常高,容量也大,其电波传输的方式主要是近真空的外层进行空间传播,电波传播性质要比地面微波接力线路明显而稳定,卫星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只经过一次转接,噪声影响非常小,故传输质量就比较高。但卫星传输方式与微波传输方式有着共同的缺点,在传输过程中,都会受到大气层和城市中的高层以及电磁波的影响,有时候传输的信号质量会不理想,传播效果达不到最佳状态。在微波通信之后发展起来的卫星传输,具有以下突出优势:进行传输的距离较大,覆盖面积较广,可以进行高质量的传输、容量较大。卫星传输的传播主要是在外层的空间进行传播,电波进行传输要比地面更为稳定,信号的质量更高,所受到的信号干扰较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高,卫星通信不受地面地理条件的影响限制,建设较快,投资相对较省,覆盖面较大,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2.3 光纤传输方式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视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收看频道多,节目丰富多彩,图像质量高。这就对信号传输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科技发展和材料提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一种更优异的传输介质——光导纤维。它主要有以下优点:(1)传输频带很宽,通信容量大;(2)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3)不怕电磁干扰;(4)原材料为石英玻璃,来源丰富;(5)线径细、重量轻;(6)抗化学腐蚀、柔软可挠;(7)保密性好。由于光纤有上述的这些优点,它在信号传输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光纤实际上是一种高度透明的玻璃丝,由二氧化硅玻璃经复杂的工艺拉制而成,其全称是光导纤维。现在實用的光纤是一根比人的头发稍粗的玻璃丝,光纤外径一般为125~140um,芯径一般为3~100um。常用光缆是在光纤芯线基础上,加上套管、结构件、加强芯、防潮层和护套,甚至铠装钢带等各种各样措施来保证成缆光纤能满足各种应用要求。常规使用的单模光纤称为G.652光纤,这种光纤有低损耗的特点,为有线电视信号长距离、高质量的传输提供便利。
光纤传输方式从1976年开始运用,它一直以单模方式传播,光纤损耗小,传输带宽比较宽等特点受到广泛的使用。光纤传输方式具有传输性能稳定,通信容量大的特点,在传输速度上非常快,在抗干扰方面也是非常强,在建设方面同样也是非常便利的,因为它建设中所需要的原材料来源比较丰富,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有色金属,在性能方面传播信号的质量非常高。所以光纤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在很多地方都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领域中,都是以光纤网络为基础进行网络建设,可见光纤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方式,不断完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性,给人们带来最好的信号传输模式。
光纤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信号传输技术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机会,尤其是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的构成,为以后广播和通信的融合创造了重要前提。今后,随着电视、广播数字化和高速Internet的发展,HFC 网的结构也必将出现新的变革,例如被称作“Internet广播”的业务,就是在高速光网中同时向用户提供数字图像(电视)业务的方式。这种Internet电视也称作IP电视,用户可以将光网(FTTH或FTFB)传送的数字图像利用电视机视听,这将是广播与通信融合的一种形式。
3.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传输的保障
维护工作就是对机器设备,外部设施的原部件及其由它们构成的系统的维修、养护。对发射台而言,维护工作是基础,是安全播出的保障。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认真做好并不断完善日常维护的工作,就会大大减少突发故障数,所以日常维护工作非常重要。为使发射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巡机时要做到观察、闻味、听声、摸温。观察是要查看发射机在运行中的各项技术参数,保证各项技术参数在正常值内运行;闻味是要注意机房内有无异常气味,如电源短路或超负荷运行、风机摩擦等都容易出现不正常气味;听声是要听设备运行中有无杂音,如果在巡机时听到异常声音,可先断定为故障,并进行分析处理;摸温就是触摸设备在运行中的温度是否正常,温度过高会直接影响到安全播出。检修工作是设备维护的重要环节。首先,参加设备检修的人员不仅要精通设备的原理、性能及特点,还要熟悉和掌握设备在日常运行中的技术参数以及设备的异态状况。其次,设备检修要分段、全面。由于设备的元器件不同,使用寿命和需要检修的时间与要求也不能完全一样。因此,可根据不同的检修项目,把检修时间分为周检、半月检、月检、季检、半年检、年检等。发射机的线路、器件非常多,由于不同设备有不同的检修时间,所以,要对整个发射机需要检修的部位通盘考虑,切忌漏项。特别是那些较小的、具有一定寿命的、容易被忽视的元素。
4.结束语
由于目前广播电视处于大发展和结构化调整时期,微波传输数字化改造、全国光纤骨干网的联网建设、卫星传输业务等都在蓬勃发展;技术的升级必将带来节目传输质量的提高,传输内容更加丰富、传输容量大幅提高,设备的稳定度和可靠性也会明显增强,最终满足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电视节目安全的播出,丰富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本文简单介绍了几种广播信号传输方式以及确保安全播出的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电视广播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宇英.无线发射台站如何做好安全播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2] 刘继光,苗勃,李晓鸣,赵翮.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自动化及一体化监管平台建设思路[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