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筝乐演奏技术的日益丰富和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许多专业作曲家开始关注古筝音乐的创作。这些作曲家创作的现代筝作品在创作技巧、艺术风格、技巧等方面都更为成熟和专业的认识。因此,本文从筝乐作品创作上的创新和演奏上的创新这两个方面,谈谈现代筝乐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表现。
关键词:筝乐文化;创作创新;技法创新
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回顾古筝的历史,从古筝造型的发展与创新,到古筝演奏方法的丰富变化,都充分表明古筝遵循了创新与发展的艺术规律。从传统的筝乐表演到现代筝乐创作,从反映现实生活到体现现代风格,筝乐文化可以说凝聚了无数代艺术家的辛勤努力和智慧。
一、筝乐作品创作上的创新
(一)特殊和弦法的使用
作曲家和表演者不再滿足于传统的五声阶和弦,纷纷探索筝乐创新的新途径。音阶是音乐的"骨架",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旋律是由音阶支撑的。近十年来,随着作曲家和表演者在音乐创作题材和观念上的突破,出现了一批具有新颖特征的新筝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长相思》(王建民曲)的定弦由两组不同的宫廷交替方式组成,使得音乐可以水平变化和起伏变化。再如:《山魅》(徐晓琳曲) 的定弦则包含了一定的无调性风格。这种根据音乐的内容设置音阶的方式可以说非常特殊和创新。
(二)和谐形式结构的应用
现代风格的筝乐在形式结构上往往受到西方传统音乐风格的影响,但并不局限于形式。和声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和声,给人以强烈的现代听觉。例如《林泉》(叶小刚曲)这部作品具有深厚的现代气息,作者运用再现的原则进行创作,虽然创作手法很自由,但仍然具有高度的题材统一性和逻辑发展性。在和声的运用中,这首歌还交替地组合了西方和民族的色彩,产生了很新的音响效果。
(三)节奏和节拍的变化
有规律的对称节奏和单拍贯穿整首乐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作曲家和表演者的创作需要,他们努力改变新开拓的节奏,丰富多样的节奏已成为当代筝乐发展的又一特征。例如:《幻想曲》(王建民曲)中3/4拍和2/4拍的交替,形成了三拍和二拍之间强弱两种不同定律的交替,从而获得了更强烈的动态感。又如:《前中赋》(徐小林曲)的3/4拍和5/8拍的交替,就是利用不同拍的交替来达到改变节奏和压力的效果。
(四)音色的突破
在现代风格的筝乐创作中,作曲家和表演者也试图追求一些新的音效,他们使用一些非常规的表演技巧来实现音色的新变化。例如,《戏韵》(王建民曲)的导言段落,就是用拍弦和板来模拟中国戏曲中打击乐的声音效果。又如:《情景三章》(徐晓琳曲)中,演奏者左手在琴码左侧快提双弦的创作方式,便有效增加了音乐表现的趣味,达到音响的创新。
二、筝乐作品演奏技术上的创新
(一)左手演奏技术
在传统筝乐左手演奏的过程中,“以韵补声”是自常见的技术手段,即是:演奏者利用左手在琴码的左侧以“吟”、“揉”、“滑”、“按”、“颤”等技法将音律所展现出来。这种左手琴技演奏特点,便让古筝相比于其他乐器更具魅力之处了。但在现代筝曲中,演奏者左手演奏技艺更多的是出现在右侧区域,让整个左手的弹奏技术也呈现出了与右手同等的强度,即是:演奏者左手可以弹奏出与右手相当的技术,并且在力度、速度、熟练度上均不逊色与右手。
由此可见:当代筝乐演奏中左手演奏技术实现了技法上的突破和创新,并且让筝乐艺术在当代演奏中,展现出了旋律织体更加丰富、层次发展更为多样化的局面。如:《黄陵随想》(饶余燕曲)中,表演者左手分解和弦和小指的开发运用;又如:《云岭音画》(王中山曲)中,表演者以左手轮指和摇指等大段技法的展现,让这首曲子展现出了与传统筝乐创作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形式。但是,需要强调的事:在筝乐演奏中,尽管左手的技法发展和创新层出不穷,但是演奏者们却不能够忽略左手在“作韵”方面的主要功能。因为只有“声韵相谐”的演奏技法,才能够让古筝这一传统民族器乐的雅致、别韵之感充分展现出来。
(二)右手演奏技术
在传统的右手演奏技术中,大、中、食指占绝对优势,无名指的使用很少。但是,在现代筝乐作品的演奏中,演奏者们对右手各个手指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演奏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揣摩每一个弹弦手指的作用。以往古筝曲在演奏上大多采用八度对称的方式,但是,在现代筝曲的演奏中,演奏者们反而更倾向于使用“快速指序”的指法。即是:以指序的任意结合而构成弹奏的新方法从而释放了四个手指对大手指的附着,并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演奏能力。现代筝乐演奏中,右手的这种技法对演奏者的手型、采指的灵活性和屈指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古筝表演在现代社会的创新表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此外,现代筝乐演奏中右手摇指技法也改进和提高了不少。演奏者们从最初的食指摇晃、大指桩摇晃、手腕无枢转地摆动发展到了今天的右手扫摇、扣摇、多指摇等技艺,为现代筝乐的表演形式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总结
现代筝乐文化的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之间的碰撞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新的影响,因而让筝乐文化在内容、形式和表现方式上与传统更加不同。因此,现代筝乐作品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吸收并运用现代西方作曲技法,让传统与现代相适应;让古典与前卫相融合,创新表现出了筝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筝艺人们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翃旻. 浅谈现代筝乐作品的创新[J]. 东方教育, 2015(9).
[2]贾晓莉. 从现代筝曲追溯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 34(1):219-228.
[3]张薇薇. 古筝左手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 大众文艺, 2016(10).
[4]朱雪薇. 筝曲《夜深沉》的风格特征[J]. 智富时代, 2016(4).
作者简介:
肖涵,1989年1月生,讲师,南昌师范学院。
关键词:筝乐文化;创作创新;技法创新
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回顾古筝的历史,从古筝造型的发展与创新,到古筝演奏方法的丰富变化,都充分表明古筝遵循了创新与发展的艺术规律。从传统的筝乐表演到现代筝乐创作,从反映现实生活到体现现代风格,筝乐文化可以说凝聚了无数代艺术家的辛勤努力和智慧。
一、筝乐作品创作上的创新
(一)特殊和弦法的使用
作曲家和表演者不再滿足于传统的五声阶和弦,纷纷探索筝乐创新的新途径。音阶是音乐的"骨架",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旋律是由音阶支撑的。近十年来,随着作曲家和表演者在音乐创作题材和观念上的突破,出现了一批具有新颖特征的新筝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长相思》(王建民曲)的定弦由两组不同的宫廷交替方式组成,使得音乐可以水平变化和起伏变化。再如:《山魅》(徐晓琳曲) 的定弦则包含了一定的无调性风格。这种根据音乐的内容设置音阶的方式可以说非常特殊和创新。
(二)和谐形式结构的应用
现代风格的筝乐在形式结构上往往受到西方传统音乐风格的影响,但并不局限于形式。和声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和声,给人以强烈的现代听觉。例如《林泉》(叶小刚曲)这部作品具有深厚的现代气息,作者运用再现的原则进行创作,虽然创作手法很自由,但仍然具有高度的题材统一性和逻辑发展性。在和声的运用中,这首歌还交替地组合了西方和民族的色彩,产生了很新的音响效果。
(三)节奏和节拍的变化
有规律的对称节奏和单拍贯穿整首乐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作曲家和表演者的创作需要,他们努力改变新开拓的节奏,丰富多样的节奏已成为当代筝乐发展的又一特征。例如:《幻想曲》(王建民曲)中3/4拍和2/4拍的交替,形成了三拍和二拍之间强弱两种不同定律的交替,从而获得了更强烈的动态感。又如:《前中赋》(徐小林曲)的3/4拍和5/8拍的交替,就是利用不同拍的交替来达到改变节奏和压力的效果。
(四)音色的突破
在现代风格的筝乐创作中,作曲家和表演者也试图追求一些新的音效,他们使用一些非常规的表演技巧来实现音色的新变化。例如,《戏韵》(王建民曲)的导言段落,就是用拍弦和板来模拟中国戏曲中打击乐的声音效果。又如:《情景三章》(徐晓琳曲)中,演奏者左手在琴码左侧快提双弦的创作方式,便有效增加了音乐表现的趣味,达到音响的创新。
二、筝乐作品演奏技术上的创新
(一)左手演奏技术
在传统筝乐左手演奏的过程中,“以韵补声”是自常见的技术手段,即是:演奏者利用左手在琴码的左侧以“吟”、“揉”、“滑”、“按”、“颤”等技法将音律所展现出来。这种左手琴技演奏特点,便让古筝相比于其他乐器更具魅力之处了。但在现代筝曲中,演奏者左手演奏技艺更多的是出现在右侧区域,让整个左手的弹奏技术也呈现出了与右手同等的强度,即是:演奏者左手可以弹奏出与右手相当的技术,并且在力度、速度、熟练度上均不逊色与右手。
由此可见:当代筝乐演奏中左手演奏技术实现了技法上的突破和创新,并且让筝乐艺术在当代演奏中,展现出了旋律织体更加丰富、层次发展更为多样化的局面。如:《黄陵随想》(饶余燕曲)中,表演者左手分解和弦和小指的开发运用;又如:《云岭音画》(王中山曲)中,表演者以左手轮指和摇指等大段技法的展现,让这首曲子展现出了与传统筝乐创作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形式。但是,需要强调的事:在筝乐演奏中,尽管左手的技法发展和创新层出不穷,但是演奏者们却不能够忽略左手在“作韵”方面的主要功能。因为只有“声韵相谐”的演奏技法,才能够让古筝这一传统民族器乐的雅致、别韵之感充分展现出来。
(二)右手演奏技术
在传统的右手演奏技术中,大、中、食指占绝对优势,无名指的使用很少。但是,在现代筝乐作品的演奏中,演奏者们对右手各个手指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演奏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揣摩每一个弹弦手指的作用。以往古筝曲在演奏上大多采用八度对称的方式,但是,在现代筝曲的演奏中,演奏者们反而更倾向于使用“快速指序”的指法。即是:以指序的任意结合而构成弹奏的新方法从而释放了四个手指对大手指的附着,并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演奏能力。现代筝乐演奏中,右手的这种技法对演奏者的手型、采指的灵活性和屈指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古筝表演在现代社会的创新表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此外,现代筝乐演奏中右手摇指技法也改进和提高了不少。演奏者们从最初的食指摇晃、大指桩摇晃、手腕无枢转地摆动发展到了今天的右手扫摇、扣摇、多指摇等技艺,为现代筝乐的表演形式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总结
现代筝乐文化的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之间的碰撞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新的影响,因而让筝乐文化在内容、形式和表现方式上与传统更加不同。因此,现代筝乐作品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吸收并运用现代西方作曲技法,让传统与现代相适应;让古典与前卫相融合,创新表现出了筝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筝艺人们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翃旻. 浅谈现代筝乐作品的创新[J]. 东方教育, 2015(9).
[2]贾晓莉. 从现代筝曲追溯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 34(1):219-228.
[3]张薇薇. 古筝左手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 大众文艺, 2016(10).
[4]朱雪薇. 筝曲《夜深沉》的风格特征[J]. 智富时代, 2016(4).
作者简介:
肖涵,1989年1月生,讲师,南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