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拓展学习语文空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语文生活化,有利于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空间;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巧设语文教学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能使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如果学习与生活脱离,就会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鲜活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诱发学生心灵的感受与体验,把语文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很多学生对于“拣”与“捡”两个字的用法总是区分不好。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这两个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把一些粉笔倒在桌上,对学生说:“请你拣一支你喜欢的粉笔。”然后又指着一支白粉笔说:“请你把这支粉笔捡起来。”接着我问学生:“这两个‘jian’的动作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前一个要挑选一下,后一个不需挑选。”于是,我接着说:“对,‘拣’字含有挑选的意思,而‘捡’没这种含义。请大家分别用这两个‘jian’说个句子。”这样,通过创设动作还原的场景理解了两个‘jian’字的不同意思,全班同学便能很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词了。在教学“未”和“末”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发现就是在两横长短上有区别。为了让学生正确识记并区分这两个字,我把这两个字端端正正地、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来区分它们。一名学生这样说:我们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我们走,所以第二横要长于第一横。人生的尽头也将是人的终点,路也许就越来越窄,穷途末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联系实际,想象情境,生动有趣地区分了“未”和“末”的含义,从形和义上都加深了理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写这两个字的要领。
二、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特点,采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角色的方法,体验生活,展开联想,理解课文,以此扩展语文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夏夜多美》中,在师生共同创设了情境之后,我和学生生都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扮演睡莲、睡莲叶、小蜻蜓、萤火虫、小蚂蚁、小鱼儿、蟋蟀、小青蛙……童话角色的出现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动力与趣味,孩子们的主动性大增,当教师叙述:“有了萤火虫的照亮,小蚂蚁可以回家啦,他多么高兴啊!小伙伴们,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小伙伴们纷纷举起小手,睡莲说:“小蚂蚁,路上小心,欢迎你再来玩啊!”鱼儿说:“小蚂蚁,下次再来的时候,我一定载着你欣赏池塘的风光”。青蛙说……这些 “有我之境”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在此情此境中被充分利用,角色的喜怒哀乐,角色的言语行为,仿佛就是孩子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角色变了,思想感情、语言行为也随之而变化。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而且是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心理作用下,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体验到角色转换的心理历程。 除了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巩固课内知识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看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等来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从而有效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语文延伸到生活实际,促进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
三、开展多样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会使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不断得到。
1.开展社会小调查活动。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前,我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学校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家周围水源污染、垃圾排放、树木砍伐等状况,自己亲眼目睹的浪费现象、破坏现象……课上,同学们激动地宣布自己的调查结果。“小村庄的故事启发了我们,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原来自己身边存在着这么多不利于环保、危害自己的事情。于是全班同学一致决定,向社会发出公开倡议:“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使他们实现了寻“文章之道”悟“做人之道”的过程。2.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途径很多,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不失为一种良好途径。教师在课后可组织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到街上找广告牌、铺面等地方的错别字,在自己家、邻居家门联等处找错别字,加以归类记录,同时加以矫正。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成语竞赛”、“诗歌比赛”等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欢乐,又在欢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3.组建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为了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如,读书小组、写作小组、办报小组等等。小组成员在老师辅导下,有计划地定期开展活动。写作小组可以把平时认为较好的习作修改誊写,汇集成“优秀作文选”,自题书名,如《一路走来》、《成长足迹》等。办报小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办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内容可以有:一句话新闻、光荣榜、知识窗、新书介绍、优秀作文、校园新风等。学生通过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自由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发展他们的个人爱好。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6.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小学语文教师》,2012.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空间;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巧设语文教学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能使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如果学习与生活脱离,就会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鲜活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诱发学生心灵的感受与体验,把语文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很多学生对于“拣”与“捡”两个字的用法总是区分不好。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这两个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把一些粉笔倒在桌上,对学生说:“请你拣一支你喜欢的粉笔。”然后又指着一支白粉笔说:“请你把这支粉笔捡起来。”接着我问学生:“这两个‘jian’的动作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前一个要挑选一下,后一个不需挑选。”于是,我接着说:“对,‘拣’字含有挑选的意思,而‘捡’没这种含义。请大家分别用这两个‘jian’说个句子。”这样,通过创设动作还原的场景理解了两个‘jian’字的不同意思,全班同学便能很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词了。在教学“未”和“末”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发现就是在两横长短上有区别。为了让学生正确识记并区分这两个字,我把这两个字端端正正地、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来区分它们。一名学生这样说:我们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我们走,所以第二横要长于第一横。人生的尽头也将是人的终点,路也许就越来越窄,穷途末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联系实际,想象情境,生动有趣地区分了“未”和“末”的含义,从形和义上都加深了理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写这两个字的要领。
二、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特点,采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角色的方法,体验生活,展开联想,理解课文,以此扩展语文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夏夜多美》中,在师生共同创设了情境之后,我和学生生都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扮演睡莲、睡莲叶、小蜻蜓、萤火虫、小蚂蚁、小鱼儿、蟋蟀、小青蛙……童话角色的出现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动力与趣味,孩子们的主动性大增,当教师叙述:“有了萤火虫的照亮,小蚂蚁可以回家啦,他多么高兴啊!小伙伴们,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小伙伴们纷纷举起小手,睡莲说:“小蚂蚁,路上小心,欢迎你再来玩啊!”鱼儿说:“小蚂蚁,下次再来的时候,我一定载着你欣赏池塘的风光”。青蛙说……这些 “有我之境”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在此情此境中被充分利用,角色的喜怒哀乐,角色的言语行为,仿佛就是孩子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角色变了,思想感情、语言行为也随之而变化。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而且是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心理作用下,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体验到角色转换的心理历程。 除了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巩固课内知识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看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等来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从而有效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语文延伸到生活实际,促进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
三、开展多样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会使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不断得到。
1.开展社会小调查活动。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前,我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学校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家周围水源污染、垃圾排放、树木砍伐等状况,自己亲眼目睹的浪费现象、破坏现象……课上,同学们激动地宣布自己的调查结果。“小村庄的故事启发了我们,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原来自己身边存在着这么多不利于环保、危害自己的事情。于是全班同学一致决定,向社会发出公开倡议:“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使他们实现了寻“文章之道”悟“做人之道”的过程。2.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途径很多,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不失为一种良好途径。教师在课后可组织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到街上找广告牌、铺面等地方的错别字,在自己家、邻居家门联等处找错别字,加以归类记录,同时加以矫正。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成语竞赛”、“诗歌比赛”等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欢乐,又在欢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3.组建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为了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如,读书小组、写作小组、办报小组等等。小组成员在老师辅导下,有计划地定期开展活动。写作小组可以把平时认为较好的习作修改誊写,汇集成“优秀作文选”,自题书名,如《一路走来》、《成长足迹》等。办报小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办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内容可以有:一句话新闻、光荣榜、知识窗、新书介绍、优秀作文、校园新风等。学生通过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自由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发展他们的个人爱好。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6.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小学语文教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