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选取余映潮与潘庆玉两位名师的《春酒》课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两位名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上的共性与差异,希望能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比较研究;《春酒》课例;教学设计;余映潮;潘庆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9-0004-02
引 言
在中学语文中,散文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中国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笔细腻,作者通过对母亲与邻居等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表达了对自己家乡与童年时期的怀念之情。文章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较为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选取了余映潮和潘庆玉两位教师的《春酒》教学课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余映潮《春酒》课例
在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春酒》课堂中,余老师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琦君的创作题材和写作风格,他总结了“温柔敦厚、细腻温婉”八个字来形容作者的风格,让学生在了解作者文风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他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即以三次阅读训练(见下表)作为主线开展教学工作。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能更好地对课文进行赏析。
在文意理解的训练部分,余老师先对“文意”的概念进行了讲解,接下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例如,余老师向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简述课文内容,文中需要含有‘春酒’一词。”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余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了指点。对于学生的回答内容,余老师先是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后,又简要地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这次训练主要让学生着重地体会到了“家乡味”这一主旨,也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在线索归纳的训练部分,余老师先是通过对一条常用语“形散而神不散”的讲解来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神”就是文章的线索,接下来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发现、阐释《春酒》的‘线索’”,指导学生用“我认为……,因为……”的句式回答问题,再次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后,在学生找到重要线索“八宝酒”时,余老师让学生圈出文中的“八宝”并用线连起来,形象地强调了“八宝酒”这一线索。
在细节赏析的训练部分,余老师向学生讲授了“细节”的概念,然后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三段,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余老师向学生提问:“这段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赏析,通过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把八宝酒原料写得那么清楚”并结合一系列关键词的赏析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母亲”的形象。
在最后的课堂活动——“对句训练”环节,余老师出了上联“春酒之忆八宝酒”,让学生试着对下联。在课堂最后,余老师出示下联“琦君之思故园情”,并对整节课进行了总结。在这个环节中,余老师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潘庆玉《春酒》课例
潘庆玉老师的《春酒》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从语言基础开始,潘老师先检查了学生对该篇课文的预习情况,确定学生已经掌握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大体的了解的情况下,向学生提出两个拓展性问题,一个是文中“我”家里的经济状况如何,还有一个是文中描写的喝春酒习俗发生的时代。潘老师用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根据课文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潘老师也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提醒,最终学生从文中“我”的饮食居住环境和“北平”这个词得出了“我”的家境宽裕,而文章的写作时代发生在民国时期这两个答案。在这个环节中,潘老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充分地对课文进行了理解,为下面两个阶段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潘老师为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让学生以说明书的形式介绍八宝酒,第二个任务是让学生设计一个会酒的仪式,两个任务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潘老师着重讲解了关于文中“母亲”的文字,使用“勤劳善良、热情慷慨、温柔贤惠”等词形容母亲后,揭开了“母亲”的真实身份,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潘老师在确定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设置任务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
三、《春酒》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
1.教学设计
余映潮老师最具个人特色的就是他提出的“板块式”阅读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将整体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板块,每个板块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在进行“板块式”阅读训练时能够循序渐进地解决每个板块的教学难题。在《春酒》的教学中,余映潮老师利用板块教学的方式,设计出了四个不同的训练,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完成了教学。整个教学内容呈阶梯状,环环相扣,余老师本人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同时也适当加以点评,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理解课文。
潘庆玉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充满了想象,在《春酒》的教学中,潘老师借助想象完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他在介绍了课文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文意后,通過提出问题和布置分组任务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找线索,获得答案,整个教学课例堪称探究式教学的典范。
两位名师的教学设计各有不同,余老师将整个课文内容分为若干板块,带领学生逐个破解教学中的难题。潘老师的教学设计独特新颖,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两位名师的教学设计均有别于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推动了中学语文中散文教学方式的发展。 2.教学过程
余映潮老师在教学中先以介绍《春酒》一文的作者琦君开始,利用幻灯片呈现作者的生平简介,并以“温柔敦厚、细腻温婉”八个字对琦君的写作风格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课文的风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介绍了整节课的课堂任务,整个导入过程简洁明了,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在教学中,余老师一直很重视阅读的作用。例如,他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的第三段,然后自己进行评析后再给学生做示范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第三段几个词语——“捏”“恨不得”“一口气”所表达的情感。
潘庆玉老师先对学生进行字词检查,也让学生试着概括文意,在保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在课堂上板书“醉美”,以这个词为线索,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探究和发掘。潘老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时同样使用了阅读的方法,例如,文中两次描写“我”舔酒的片段,在学生读完后,潘老师提问这两处动作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
纵观两位名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课例进行比较。一是在课堂的导入方式上,余映潮老师以介绍作者琦君为导入方法,介绍后对内容进行总结,将相关的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显得科学高效。潘庆玉老师以“醉美”一词作为导入方法,让学生对《春酒》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最初的体会。二是两位名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都用到了阅读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对一些重点段落的反复阅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并特别点出一些关键字词,让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三是两位名师都设置了问题来让学生思考,余映潮老师将课文分为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都设置了一个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也找到了文中的线索。潘庆玉老师则是以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作者未在文中写出的线索,如询问作者家的经济状况,激发学生寻找线索的兴趣。两位名师的问题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紧紧围绕着课文的核心内容,让学生掌握核心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
3.教学效果
两位名师教授《春酒》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中借助问题与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仔细听取学生的反馈并适当指点鼓励学生,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两位名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注意阅读的作用,也推动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进步。但两位名师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各有侧重,余映潮老师的三次阅读训练,第一次,要求学生用“春酒”一词概括文意。第二次,余老师引导学生“先下结论再讲理由”,寻找文中线索。第三次,让学生揣摩文中的关键词与细节,以这三次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潘庆玉老师通过小组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发展了沟通交流能力与推理探究能力。总之,两位名师的《春酒》教学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各有侧重。
结 语
本文选取了余映潮、潘庆玉两位名师的《春酒》课例,并就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了两位名师在这三个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为中学语文中叙事散文的教学提供了科学借鉴,希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能在本文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推动散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潘庆玉.创设问题情境[J].现代语文,2005(9).
課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散文教学的比较研究”(1604195)的研究成果,主持人:杨高旺。
作者简介:吴丽君(1975— ),女,河北大城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比较研究;《春酒》课例;教学设计;余映潮;潘庆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9-0004-02
引 言
在中学语文中,散文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中国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笔细腻,作者通过对母亲与邻居等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表达了对自己家乡与童年时期的怀念之情。文章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较为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选取了余映潮和潘庆玉两位教师的《春酒》教学课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余映潮《春酒》课例
在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春酒》课堂中,余老师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琦君的创作题材和写作风格,他总结了“温柔敦厚、细腻温婉”八个字来形容作者的风格,让学生在了解作者文风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他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即以三次阅读训练(见下表)作为主线开展教学工作。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能更好地对课文进行赏析。
在文意理解的训练部分,余老师先对“文意”的概念进行了讲解,接下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例如,余老师向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简述课文内容,文中需要含有‘春酒’一词。”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余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了指点。对于学生的回答内容,余老师先是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后,又简要地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这次训练主要让学生着重地体会到了“家乡味”这一主旨,也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在线索归纳的训练部分,余老师先是通过对一条常用语“形散而神不散”的讲解来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神”就是文章的线索,接下来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发现、阐释《春酒》的‘线索’”,指导学生用“我认为……,因为……”的句式回答问题,再次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后,在学生找到重要线索“八宝酒”时,余老师让学生圈出文中的“八宝”并用线连起来,形象地强调了“八宝酒”这一线索。
在细节赏析的训练部分,余老师向学生讲授了“细节”的概念,然后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三段,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余老师向学生提问:“这段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赏析,通过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把八宝酒原料写得那么清楚”并结合一系列关键词的赏析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母亲”的形象。
在最后的课堂活动——“对句训练”环节,余老师出了上联“春酒之忆八宝酒”,让学生试着对下联。在课堂最后,余老师出示下联“琦君之思故园情”,并对整节课进行了总结。在这个环节中,余老师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潘庆玉《春酒》课例
潘庆玉老师的《春酒》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从语言基础开始,潘老师先检查了学生对该篇课文的预习情况,确定学生已经掌握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大体的了解的情况下,向学生提出两个拓展性问题,一个是文中“我”家里的经济状况如何,还有一个是文中描写的喝春酒习俗发生的时代。潘老师用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根据课文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潘老师也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提醒,最终学生从文中“我”的饮食居住环境和“北平”这个词得出了“我”的家境宽裕,而文章的写作时代发生在民国时期这两个答案。在这个环节中,潘老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充分地对课文进行了理解,为下面两个阶段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潘老师为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让学生以说明书的形式介绍八宝酒,第二个任务是让学生设计一个会酒的仪式,两个任务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潘老师着重讲解了关于文中“母亲”的文字,使用“勤劳善良、热情慷慨、温柔贤惠”等词形容母亲后,揭开了“母亲”的真实身份,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潘老师在确定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设置任务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
三、《春酒》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
1.教学设计
余映潮老师最具个人特色的就是他提出的“板块式”阅读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将整体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板块,每个板块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在进行“板块式”阅读训练时能够循序渐进地解决每个板块的教学难题。在《春酒》的教学中,余映潮老师利用板块教学的方式,设计出了四个不同的训练,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完成了教学。整个教学内容呈阶梯状,环环相扣,余老师本人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同时也适当加以点评,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理解课文。
潘庆玉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充满了想象,在《春酒》的教学中,潘老师借助想象完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他在介绍了课文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文意后,通過提出问题和布置分组任务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找线索,获得答案,整个教学课例堪称探究式教学的典范。
两位名师的教学设计各有不同,余老师将整个课文内容分为若干板块,带领学生逐个破解教学中的难题。潘老师的教学设计独特新颖,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两位名师的教学设计均有别于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推动了中学语文中散文教学方式的发展。 2.教学过程
余映潮老师在教学中先以介绍《春酒》一文的作者琦君开始,利用幻灯片呈现作者的生平简介,并以“温柔敦厚、细腻温婉”八个字对琦君的写作风格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课文的风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介绍了整节课的课堂任务,整个导入过程简洁明了,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在教学中,余老师一直很重视阅读的作用。例如,他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的第三段,然后自己进行评析后再给学生做示范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第三段几个词语——“捏”“恨不得”“一口气”所表达的情感。
潘庆玉老师先对学生进行字词检查,也让学生试着概括文意,在保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在课堂上板书“醉美”,以这个词为线索,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探究和发掘。潘老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时同样使用了阅读的方法,例如,文中两次描写“我”舔酒的片段,在学生读完后,潘老师提问这两处动作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
纵观两位名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课例进行比较。一是在课堂的导入方式上,余映潮老师以介绍作者琦君为导入方法,介绍后对内容进行总结,将相关的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显得科学高效。潘庆玉老师以“醉美”一词作为导入方法,让学生对《春酒》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最初的体会。二是两位名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都用到了阅读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对一些重点段落的反复阅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并特别点出一些关键字词,让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三是两位名师都设置了问题来让学生思考,余映潮老师将课文分为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都设置了一个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也找到了文中的线索。潘庆玉老师则是以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作者未在文中写出的线索,如询问作者家的经济状况,激发学生寻找线索的兴趣。两位名师的问题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紧紧围绕着课文的核心内容,让学生掌握核心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推理能力。
3.教学效果
两位名师教授《春酒》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中借助问题与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仔细听取学生的反馈并适当指点鼓励学生,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两位名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注意阅读的作用,也推动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进步。但两位名师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各有侧重,余映潮老师的三次阅读训练,第一次,要求学生用“春酒”一词概括文意。第二次,余老师引导学生“先下结论再讲理由”,寻找文中线索。第三次,让学生揣摩文中的关键词与细节,以这三次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潘庆玉老师通过小组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发展了沟通交流能力与推理探究能力。总之,两位名师的《春酒》教学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各有侧重。
结 语
本文选取了余映潮、潘庆玉两位名师的《春酒》课例,并就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了两位名师在这三个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为中学语文中叙事散文的教学提供了科学借鉴,希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能在本文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推动散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潘庆玉.创设问题情境[J].现代语文,2005(9).
課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散文教学的比较研究”(1604195)的研究成果,主持人:杨高旺。
作者简介:吴丽君(1975— ),女,河北大城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