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泉小学是一所正在发展中的学校。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认识到要把课程改革推向纵深,就必须把工作重心一沉再沉,从表面的、外在的、形式的变化转变到追求本质的、内在的、文化的层面上来。
一、以校长自身的专业发展促学校发展
随着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部分学校生源骤减。万泉小学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
2001年,我被调到万泉小学,面对困难,我意识到,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就必须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如果校长定位不准,对教研、科研关注不够,整日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心态浮躁,忽视学校文化的建设与营造,必然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长应该沉下心来,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地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想让教师“游泳”,自己应该先“下水”。于是,我亲自上示范课、研究课,让教师们对我“品头论足”、“说三道四”,把干部、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上来,引导到校本教研上来。看到教师们对教学研究越来越关注,我心中无比欣慰。经过进一步冷静思考我认识到:万泉小学不能仅仅陶醉于上几堂漂亮的示范课,搞几次风光的展示活动,要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就必须把大家引导到一种“用心”、“用脑”去工作的职业状态中去,在“实”字上狠下功夫,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建设学习型、研究型的管理团队促学校发展
1.在学习中共同成长
教学干部必须能上课、能指导课、能说课、能评课,做学者型的干部;必须深入教学一线,多听、多思、多研究,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必须爱学习、会学习,踏踏实实,谦虚认真;必须对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不仅关心骨干教师的发展,而且关注“绿叶教师”的成长。
2.引导干部改变行为方式
随着校本教研的逐步深入,管理者团队工作重心逐渐下移。我们深入课堂一线,和教师一起开展实践与研究,努力把理念转化为行为,把实践内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力量。
其一,变“检查督促”为“主动服务”。管理者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加强一线调研,加强教师间专业切磋、学术研究、教法改革、资源开发的协调与合作,全力为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推广和专题研究搭建平台,营造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其二,变“单项灌输”为“互动研讨”。教研要从注重听课、评课、竞赛等活动方式,转变为关注教师在这种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每一次教研活动都将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干部则主动充当激活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导火索”,让每个教师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讲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其三,变“孤军奋战”为“共同攻关”。我们将教科研部门变为推心置腹、共同追求的“教师共同体”。例如,针对长期困扰教师“抄备课”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提倡教师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分工进行电子备课;允许教师上网查找相关教案、教学资料,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思考,进行体现教师个性化的修改;坚持“课后再反思”,可以说,每一次的备课写教案和教学反思,都能让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提高。
三、营造绿色教育生态,创建和谐发展环境
1.以营造宽松的氛围为前提
平时工作中,我们努力营造一种教师发展的绿色教育生态。我们允许干部差异发展,允许教师异步同行;允许干部迟疑,允许教师犹豫;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允许有个消化的过程。这种宽容和有差异的管理营造的是自然与自由的氛围,赢得的是一种根本的认同和真正的自觉。
2.以研究时间的调控为保证
针对小学教师课时多难于集中在一起的困难,我们将全校的工作安排进行了调整。通过全局调控,全校的教师们每周可集中进行两次问题研究,不受打扰,安心研究。
四、行思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从小问题、真情境起步
我们经常在思考,校本研究与一般的教研活动区别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校本研究不是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重建。我们要努力引导教师讲述自己的“遗憾”,让教师有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例如,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还没有形成纪律意识,影响教学。就这一“小”问题一年级组的教师群策群力,以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入,编辑小儿歌,效果显著。事后,大家共同就这一教育中的小现象进行反思,认为取得这一教育效果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们尊重了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将养成教育以一种生动灵活的方式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使孩子很愉快地习得一种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善反思,勤改进
首先,从“问题研究”过渡到“主题引领”,加大“研”的力度。“研究专题”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是针对“孩子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假想的问题”。渐渐地,教师们乐“研”了,爱“思”了。但是,新的问题随之产生。我们意识到研究不能求多求全。因此,我们通过梳理问题,明确主线,抓住核心,各个攻克。例如,针对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作文一条龙”改革实验系列研究。干部和教师们一起将每个学期学生应掌握的文体类型、水平程度进行细化,提出自己的困惑,寻找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攻关。请来特级教师张光缨开展系列作文讲座,教给大家如何教?如何判?如何修改?如何指导?如何提高?给教师扶手和拐棍,教教师方法与技巧,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消除教师的真困难。其次,由“追求完美”转变为“关注常态”,提升“研”的高度。当前的课堂研究,往往过分追求完美,祟尚精品。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关注常态课堂,倡导从常态课入手开展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再次,将“日常反思”结合“案例剖析”,挖掘“研”的深度。我们从案例入手,在分析教育教学行为中深度反思自我。教师们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现身说法,然后再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教师在对课堂进行反思时,要经历分析教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等环节。不管是哪一个环节,都充满着观念的碰撞和思维的交锋。另外,由“传统交流”拓展到“网上互动”,建构“研”的维度。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的基础上,又依托“组组通”、“班班通”的校园网络,开办了教研博客。教师们可以随时上网就教学研究中的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质疑,下载资料,实现了校内交流,资源共享。
3.武装理论,拓宽视野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困惑,此时,教师们迫切需要一种外部力量的介入。专家引领就成了学校校本教研走向纵深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我们请来国家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首师大的杨朝晖副教授、市基教研中心的王云峰主任,以及陶礼光、李春旺、康静涵、彭香等老师进行专业引领。特别是我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教科所的领导教师经常以合作者的身份,直接进入课堂,介入到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之中,开展教改沙龙、读书交流、学术讲座、经验报告等多姿多彩的对话活动。教师们在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与碰撞中聚焦观点,深刻思想,实现了专家与教师间的共进双赢,形成了“双层立体互动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重建中获得发展,享受职业生活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回首5年的课改实践历程,我们真切地感到:校本研究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通过校本教研,我们亲历了校长、干部、教师的转变;亲历了以理论为友,以同伴为师,以学习为乐,以实践为根,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过程。学校已开始形成一种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氛围。这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任何探究都是一个长期积淀逐步提升的过程。我们深知:在今后的工作中,重要的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万泉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将一如既往,孜孜以求地走校本教研之路,努力把万泉小学打造成文化品位高尚的魅力学校。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
编辑 杜 锐
一、以校长自身的专业发展促学校发展
随着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部分学校生源骤减。万泉小学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
2001年,我被调到万泉小学,面对困难,我意识到,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就必须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如果校长定位不准,对教研、科研关注不够,整日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心态浮躁,忽视学校文化的建设与营造,必然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长应该沉下心来,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地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想让教师“游泳”,自己应该先“下水”。于是,我亲自上示范课、研究课,让教师们对我“品头论足”、“说三道四”,把干部、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上来,引导到校本教研上来。看到教师们对教学研究越来越关注,我心中无比欣慰。经过进一步冷静思考我认识到:万泉小学不能仅仅陶醉于上几堂漂亮的示范课,搞几次风光的展示活动,要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就必须把大家引导到一种“用心”、“用脑”去工作的职业状态中去,在“实”字上狠下功夫,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建设学习型、研究型的管理团队促学校发展
1.在学习中共同成长
教学干部必须能上课、能指导课、能说课、能评课,做学者型的干部;必须深入教学一线,多听、多思、多研究,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必须爱学习、会学习,踏踏实实,谦虚认真;必须对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不仅关心骨干教师的发展,而且关注“绿叶教师”的成长。
2.引导干部改变行为方式
随着校本教研的逐步深入,管理者团队工作重心逐渐下移。我们深入课堂一线,和教师一起开展实践与研究,努力把理念转化为行为,把实践内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力量。
其一,变“检查督促”为“主动服务”。管理者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加强一线调研,加强教师间专业切磋、学术研究、教法改革、资源开发的协调与合作,全力为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推广和专题研究搭建平台,营造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其二,变“单项灌输”为“互动研讨”。教研要从注重听课、评课、竞赛等活动方式,转变为关注教师在这种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每一次教研活动都将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干部则主动充当激活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导火索”,让每个教师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讲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其三,变“孤军奋战”为“共同攻关”。我们将教科研部门变为推心置腹、共同追求的“教师共同体”。例如,针对长期困扰教师“抄备课”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提倡教师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分工进行电子备课;允许教师上网查找相关教案、教学资料,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思考,进行体现教师个性化的修改;坚持“课后再反思”,可以说,每一次的备课写教案和教学反思,都能让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提高。
三、营造绿色教育生态,创建和谐发展环境
1.以营造宽松的氛围为前提
平时工作中,我们努力营造一种教师发展的绿色教育生态。我们允许干部差异发展,允许教师异步同行;允许干部迟疑,允许教师犹豫;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允许有个消化的过程。这种宽容和有差异的管理营造的是自然与自由的氛围,赢得的是一种根本的认同和真正的自觉。
2.以研究时间的调控为保证
针对小学教师课时多难于集中在一起的困难,我们将全校的工作安排进行了调整。通过全局调控,全校的教师们每周可集中进行两次问题研究,不受打扰,安心研究。
四、行思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从小问题、真情境起步
我们经常在思考,校本研究与一般的教研活动区别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校本研究不是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重建。我们要努力引导教师讲述自己的“遗憾”,让教师有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例如,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还没有形成纪律意识,影响教学。就这一“小”问题一年级组的教师群策群力,以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入,编辑小儿歌,效果显著。事后,大家共同就这一教育中的小现象进行反思,认为取得这一教育效果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们尊重了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将养成教育以一种生动灵活的方式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使孩子很愉快地习得一种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善反思,勤改进
首先,从“问题研究”过渡到“主题引领”,加大“研”的力度。“研究专题”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是针对“孩子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假想的问题”。渐渐地,教师们乐“研”了,爱“思”了。但是,新的问题随之产生。我们意识到研究不能求多求全。因此,我们通过梳理问题,明确主线,抓住核心,各个攻克。例如,针对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作文一条龙”改革实验系列研究。干部和教师们一起将每个学期学生应掌握的文体类型、水平程度进行细化,提出自己的困惑,寻找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攻关。请来特级教师张光缨开展系列作文讲座,教给大家如何教?如何判?如何修改?如何指导?如何提高?给教师扶手和拐棍,教教师方法与技巧,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消除教师的真困难。其次,由“追求完美”转变为“关注常态”,提升“研”的高度。当前的课堂研究,往往过分追求完美,祟尚精品。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关注常态课堂,倡导从常态课入手开展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再次,将“日常反思”结合“案例剖析”,挖掘“研”的深度。我们从案例入手,在分析教育教学行为中深度反思自我。教师们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现身说法,然后再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教师在对课堂进行反思时,要经历分析教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等环节。不管是哪一个环节,都充满着观念的碰撞和思维的交锋。另外,由“传统交流”拓展到“网上互动”,建构“研”的维度。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在电子备课的基础上,又依托“组组通”、“班班通”的校园网络,开办了教研博客。教师们可以随时上网就教学研究中的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质疑,下载资料,实现了校内交流,资源共享。
3.武装理论,拓宽视野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困惑,此时,教师们迫切需要一种外部力量的介入。专家引领就成了学校校本教研走向纵深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我们请来国家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首师大的杨朝晖副教授、市基教研中心的王云峰主任,以及陶礼光、李春旺、康静涵、彭香等老师进行专业引领。特别是我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教科所的领导教师经常以合作者的身份,直接进入课堂,介入到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之中,开展教改沙龙、读书交流、学术讲座、经验报告等多姿多彩的对话活动。教师们在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与碰撞中聚焦观点,深刻思想,实现了专家与教师间的共进双赢,形成了“双层立体互动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重建中获得发展,享受职业生活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回首5年的课改实践历程,我们真切地感到:校本研究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通过校本教研,我们亲历了校长、干部、教师的转变;亲历了以理论为友,以同伴为师,以学习为乐,以实践为根,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过程。学校已开始形成一种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氛围。这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任何探究都是一个长期积淀逐步提升的过程。我们深知:在今后的工作中,重要的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万泉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将一如既往,孜孜以求地走校本教研之路,努力把万泉小学打造成文化品位高尚的魅力学校。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