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林是名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我经常见她课间在校园的角落背书。一日,我在课上表扬小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谁知,下课后小林找到我,并对我说:“老师,请您别再表扬我了。”我很是惊讶,学生是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为什么小林例外呢?
症结:怕表扬背后的群体心理
事后我了解到,原来小林常常被身边的同学排挤,还经常被冷嘲热讽。久而久之,她变得怕被表扬。学生因兴趣、性格、特点等不同而组成不同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大于个人,小于班集体,所以,无论对班集体還是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力有积极正面的也有消极负面的。小林宁愿不要老师的表扬,也想得到身边小群体的认可,可见小群体对她的影响较大。
剖析:群体心理的两种表现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案例中的群体心理有两种主要表现。
其一,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完全形成,他们的言行、心理常受身边环境的影响。小林所在的小群体成员成绩优异,但大部分自视甚高。他们崇拜会学、会玩的“聪明”学生,对那些“死学习”的人嗤之以鼻,因为这违背了他们群体的价值观:玩得好,学得好。小林出于从众心理,不能接受老师如此表扬。
其二,学生小群体中常被老师表扬、被群体认可的学生也会被同伴崇拜。于是,班级很多孩子会不自觉地向他们靠近,模仿他们的行为举止。小林所在小群体崇拜“智商高”的学生,那么小林即使不是高智商,她也想将自己“伪装”成高智商的样子来获得同伴的认可。
策略: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场域
个体融入群体后,思想和行为与群体保持高度一致,群体心理对个体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呢?
正面评价,积极引导。小林所在的小群体对“聪明”的认识有偏差。我们不妨用“学习评价表”来定义“优生”,从作业书写认真、早读书声琅琅、乐于助人、上课积极举手等多个维度制订评价细则,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智商高”才是“优生”。同时,我将这些评价细则“可视化”,分组下发评价表,采取组长测评、组员互评、个人自评的方式获得积分。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找到真正值得崇拜的对象。
制订规则,规范群体。小群体中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些规则由个体自发形成并遵守。我们时常发现一些“顽固个例”,学生前一秒在办公室还泪如雨下,后一秒就将老师的教诲抛诸脑后,教育效果非常不好。其背后原因是教师忽视了群体效应,忘记把这些个体置于群体中去思考解决方案。所以,班主任也需要引导小群体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则。小林之所以惧怕老师的表扬,就是因为她所在小群体形成的规则不合理,与班级公约不一致。
树立榜样,传播效仿。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一位“领袖人物”,是群体的灵魂与核心。在班集体中,班长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但一个领袖是不够的,班主任还要打造班委会。班委会中的成员不能全部指派,这会让同学不服,管理无效,也不能全部选举,这会让班级内部产生小团体。因此,班委会成员应由老师指派和学生选举共同产生,班主任需权衡这两类成员的比例和职务,统一思想,组建高效的班委会。班委会成员深入到班级内部,与同学打成一片,在群体中传播正能量,引发群成员的效仿,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症结:怕表扬背后的群体心理
事后我了解到,原来小林常常被身边的同学排挤,还经常被冷嘲热讽。久而久之,她变得怕被表扬。学生因兴趣、性格、特点等不同而组成不同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大于个人,小于班集体,所以,无论对班集体還是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力有积极正面的也有消极负面的。小林宁愿不要老师的表扬,也想得到身边小群体的认可,可见小群体对她的影响较大。
剖析:群体心理的两种表现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案例中的群体心理有两种主要表现。
其一,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完全形成,他们的言行、心理常受身边环境的影响。小林所在的小群体成员成绩优异,但大部分自视甚高。他们崇拜会学、会玩的“聪明”学生,对那些“死学习”的人嗤之以鼻,因为这违背了他们群体的价值观:玩得好,学得好。小林出于从众心理,不能接受老师如此表扬。
其二,学生小群体中常被老师表扬、被群体认可的学生也会被同伴崇拜。于是,班级很多孩子会不自觉地向他们靠近,模仿他们的行为举止。小林所在小群体崇拜“智商高”的学生,那么小林即使不是高智商,她也想将自己“伪装”成高智商的样子来获得同伴的认可。
策略: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场域
个体融入群体后,思想和行为与群体保持高度一致,群体心理对个体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呢?
正面评价,积极引导。小林所在的小群体对“聪明”的认识有偏差。我们不妨用“学习评价表”来定义“优生”,从作业书写认真、早读书声琅琅、乐于助人、上课积极举手等多个维度制订评价细则,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智商高”才是“优生”。同时,我将这些评价细则“可视化”,分组下发评价表,采取组长测评、组员互评、个人自评的方式获得积分。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找到真正值得崇拜的对象。
制订规则,规范群体。小群体中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些规则由个体自发形成并遵守。我们时常发现一些“顽固个例”,学生前一秒在办公室还泪如雨下,后一秒就将老师的教诲抛诸脑后,教育效果非常不好。其背后原因是教师忽视了群体效应,忘记把这些个体置于群体中去思考解决方案。所以,班主任也需要引导小群体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则。小林之所以惧怕老师的表扬,就是因为她所在小群体形成的规则不合理,与班级公约不一致。
树立榜样,传播效仿。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一位“领袖人物”,是群体的灵魂与核心。在班集体中,班长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但一个领袖是不够的,班主任还要打造班委会。班委会中的成员不能全部指派,这会让同学不服,管理无效,也不能全部选举,这会让班级内部产生小团体。因此,班委会成员应由老师指派和学生选举共同产生,班主任需权衡这两类成员的比例和职务,统一思想,组建高效的班委会。班委会成员深入到班级内部,与同学打成一片,在群体中传播正能量,引发群成员的效仿,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