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形成中的有意识与哲学上的物质意识关系之辩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nimadebicao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有的论述直接将“档案有意识形成”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连接在一起,并机械地认为“档案有意识形成”论是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给深入研究档案的形成问题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要想把档案形成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就必须突破这一来自政治上的桎梏。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形成理论的研究回归到学术的层面,达到应有目的。
  关键词:档案;有意识形成;物质意识;思辩
  目前,在档案的形成过程中,人的意识或者说档案人的意识在其间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这里体现出的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与纯哲学意义上的唯心主义是否真的有什么瓜葛?类似这些问题看来是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学理论研究中不应回避的基本问题。
  笔者特对此问题做了较为全面却又不免浅陋的研究,并形成了“档案形成中的人为意识问题研究”一组四篇文章:先后为“档案形成中的有意识与哲学上的物质意识关系之辩”“档案的前身是人类有意识形成的”“档案是人类有意识形成的”“论档案有意识形成中的‘人’”。之所以将本文作为开篇,原因是要想把档案到底是“自然形成”抑或“直接形成”的,还是“有意识形成”的争论引向深入,就必须理清档案的有意识形成与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意识关系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够很好地解决,那么对于深入研究档案的形成问题则是极为不利的。
  1 问题的提出
  1.1目前在档案形成的研究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1.1.1 档案是自然形成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在我国提出较早,档案工作的老前辈曾三针对大跃进中“大办档案”的特殊情况指出:“档案是在工作和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今天谁要来‘写’档案,是写不出来的。”[1]这一观点对我国的档案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后有不少支持者,如:“档案是不能根据任何人的主观愿望去制造的,档案是在社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2]“档案是在社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说档案形成是有规律的。中国档案界习惯称之为档案自然形成规律。”[3]
  1.1.2 档案是有意识形成的。与“档案自然形成”观相对应的便是“档案有意识形成”的观点。如:“档案是人们有意识地对文件材料进行挑选和保存的结果。”[4]“档案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经过人们有意识的加工处理,包括对文件材料保管价值的鉴定、分类组合、立卷编目等等。”[5]“实际上文件不能自然转化为档案,从文件到档案,必须有人的主观活动的参与,或者说档案的形成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结果。”[6]“我国档案工作的实践说明檔案是有意识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人们的意识与干预,没有归档这一主体行动,就没有档案。”[7]“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创造的记忆替代物。”[8]
  1.1.3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即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如:“档案不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档案是直接形成的。”[9]“档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而原始记录是第一手的材料,是直接形成的。”“如果我们排除‘保存备查’‘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等档案工作的内容和人为的限定范围,不附加‘归档’‘集中保存’‘挑选、整理和立卷’等等档案管理者设定的人为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得出档案是直接形成的结论。”[10]刘东斌先生还从档案的起源、档案的记忆功能、档案之义先于文件、档案的记录过程等方面论述了档案的直接形成,甚至还提出了“档案实质上是文件的前身,文件不过是档案的副本——复制件”的观点。[11]
  1.2 目前关于档案“有意识形成”的观点已经被人与唯心主义相提并论。如:“档案的有意识形成论是值得探讨的,因为这一认识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客观与主观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2]“档案有意识形成论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颠倒了客观与主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3]“三是在所谓的档案工作对档案的进一步产生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下的‘文件可以通过档案工作来实现向档案的转化’,……其实质就是档案工作者认定什么是档案什么不是档案。这显然就是主体产生客体的唯心主义的认识。”[14]“不管是不是从纯哲学理论上探讨,‘有意识形成说’肯定是不正确的,而如果‘档案是人们有意识形成的’中的‘人们’是档案工作者的话,那么‘有意识形成说’就更不正确了。”[15]
  由于目前有的论述直接将“档案有意识形成”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连接在一起,并机械地认为“档案有意识形成”论是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给深入研究档案的形成问题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为此,我们要想把档案形成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就必须突破这一来自政治上的桎梏。
  2 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与意识关系及其继承和发展
  2.1 唯物主义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并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2.2 唯心主义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并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是精神、意识的产物,包括把客观世界看作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3 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意识观的形成和发展探析
  2.3.1 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意识观的形成基础。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意识观的形成基础是对于自然、社会、人类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即物质对于意识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理论的产生之初,强调的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为了简要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举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实在的例子:如我国的母亲河长江,其原始面貌就是由于地质运动而造就的一项自然物质,它的形态只依据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它的水流走向一年四季总是向东流;又如我国众多的山脉,它的原始形状包括有些山脉仍处在不断增高的状态,也只是自然界这个造物主的巧夺天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构成了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当这个物质世界反映到人的大脑之后,便产生了人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意识。   从人类意识产生这一点上来看,物质确实是第一性的,没有物质的反映,就没有人类意识的产生,人的意识是须臾不能离开客观物质反映的。但这只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意识观的第一个环节,即自然物质对于人类意识的反映。当然這也是唯物主义产生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原则。
  2.3.2 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意识观的继承和发展。随着唯物主义物质意识观的确立,其理论体系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化,不断地得到继承和发展,即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发展的。这是哲学中自然、社会、人类三者相互关系中的第二个环节,即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识观在强调物质给予意识反映的同时,也侧重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强调了意识的强大反作用。诚如上面讲到的长江,当其反映到人类的意识之中,并被人类意识到如果能在长江之上建筑一个大坝,用以蓄水的话,也许就可以平衡旱涝,还能够用以发电,造福于人类,于是就有了世界级工程——葛洲坝;而当古代的人们意识到在冷兵器时代,如果利用众多的山脉,在其顶部修筑起工事,便能御敌于国门之外,于是便有了筑于燕山山脉等众多山脉之上的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长城。
  由此可以看到自然界的物质确实是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它永远是个客观存在,但一旦当物质这个客观存在进入人的意识领域之后,意识对于存在物质的反作用却又是非常巨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识观的重点是强调其反作用,这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界的理论武器。“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16]
  3 档案有意识形成的观点不该被误以为唯心主义
  对照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意识观的确立、继承、发展以及辩证关系,我们再来看一看档案有意识形成的观点是否跌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或者说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3.1 两者的研究领域不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识观侧重研究的是自然物质对于人类意识的反映,以及人类意识对于客观物质的反作用。而“档案有意识形成”则是研究人们的意识与作为社会的物质——档案变化过程中的关系,我们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当成教条,不能把物质世界的运动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机械地移植到人类社会中原物质到新物质的变化之中。正如毛泽东于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17]
  3.2 两者的对应关系不同。首先,意识对应的不是客观。我们认为档案是有意识形成的只是强调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是指人们在档案意识指导下,为使原物质转化为档案这一新物质而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并没有直接与主观客观搭上关系。可见这里的意识对应的并不是客观。其实有些“档案有意识形成”论的反对者在论述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疏漏。如:“正确的结论应当是:档案是自然(客观)形成的,并不是有意识的,但档案却是我们有意识保存下来的。”[18]那么这里的“有意识保存”又是什么意思呢?结果是因为其是档案,所以需要有意识地保存下来,那么在这个结果的产生过程中是怎么来确定其是档案的呢?是不是人们在档案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意识对应的也不是主观。王茂跃认为:“档案的客观形成论和档案的有意识形成论,无非是说档案的形成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决定主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若此,档案的客观形成论就有其哲学基础。”[19]从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论者无端地把“有意识形成”偷换成了“主观形成论”,于是就失去了哲学基础。但实际上这是不同范畴的术语,意识对应的也不是主观。其实,在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了偷换概念,先自己树立一个靶子,再来加以攻击的现象时,研究就会被引向歧路,从而得出本不该有的结果。
  最后,“档案有意识形成”也不是只有意识而无须实践。我们讲档案有意识形成,并不是说只要人们意识到此物质是档案它就是档案了,而是需要人们在档案意识的指导下,经过档案人员或文书处理人员对归档材料进行挑选,并对需要列入档案管理这一部分材料进行保管价值鉴定、科学分类、标注编目等等系统化整理实践,才能最终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档案。
  4 结语
  由于目前“档案有意识形成”的观点被误以为“唯心主义”,于是使得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步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即要么持论方因敬畏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生怕有离经叛道之嫌而望而却步,将思想认识缩回到档案自然形成论中去;要么因敢于发展、创新理论研究而被认为是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使得本是学术研究领域的问题不但没能得到学术上给予的应有回应,而且先遭到在政治上给予的围堵。
  所以,我们有必要还“档案有意识形成”观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正如霍振礼先生指出的:“把‘自然形成规律’和‘有意识形成论’简单地提到了‘唯物与唯心’‘客观与主观’的哲学的高度,其结论未免有些过早、过急,也有些过于草率和武断。”[20]
  总之,只有全面、合理、正确地认识档案的有意识形成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意识观之间的关系,才能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将档案形成观的研究引向深入。只有通过正常的学术上的争鸣,我们对于档案形成理论的研究才能回归到学术的层面,才能通过继续深入的研究,达到应有的、正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曾三.档案工作随笔[J].档案工作.1959(3):13.
  [2] 王乃林.关于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的探讨[J].档案工作.1961(4):22-24.
  [3] 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3.   [4] 徐光生.对档案自然形成规律之我见[J].湖南档案.1983(6):22-23.
  [5] 黃子林.再谈档案形成规律及档案工作规律[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200-203.
  [6] 王新才,吕元智. 论档案形成的主观性[J].图书情报知识.2003(2):28-29.
  [7] 段振波.剖析档案是有意识形成的[J].北京档案.2007(6):30-31.
  [8] 任汉中.档案学理论专题研究[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7:20.
  [9] 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54.
  [10] 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103.
  [11] 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301.
  [12] 王茂跃.档案客观形成论与有意识形成论辨析[J].档案.1999(2):17-19.
  [13] 李雅玲.质疑档案有意识形成论[J].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8月第14卷(3):120-121.
  [14] 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324.
  [15] 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83.
  [16]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360百科[EB/OL].[2018-04-06].https://wenda.so.com/q/1378691113064630.
  [1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667.
  [18] 李雅玲. 质疑档案有意识形成论[J].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8月第14卷(3):120-121.
  [19] 王茂跃.档案客观形成论与有意识形成论辨析[J].档案.1999(2):17-19.
  [20] 霍振礼.唯物唯心和客观、主观的结论为时过早——再谈档案“有意识形成论”[J].山西档案.1999(5):20-23.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 来稿日期:2018-06-16)
其他文献
静水映月  严永官简介:上海奉贤人。1968年应征入伍,1982年转业到县建设局任团委书记和保卫干部;1985年7月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干部专修科大专毕业;1985年12月调入奉贤县档案馆工作;1986年8月任奉贤县档案局副局长;1996年12月被破格评为副研究馆员;2004年5月,获“奉贤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6年12月破格评为研究馆员;2007年5月,获“第一轮奉贤区专业技术领军人才”;2
桑榆晚:为了顺利完成我们专业承担的档案整理项目,我们成立了一个专家组,成员由三类人员组成:学院派(专业教师)、督导派(档案局专司业务指导人员)和实践派(长期在一线从事档案管理富有经验的档案人员)。我们在讨论归档文件的整理时,发生了关于精细与简约的激烈争论。所谓“精细整理”,是指在同一个全宗、同一保管期限、同一年度和同一个机构内,要比较详细地按照归档文件的主题(或者说事由)划分类别,将相同主题的文件
沧海一粟:众所周知,档案编研工作既是档案馆(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开放历史档案的一项重要措施,更是提高档案馆(室)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还可以检验并促进档案馆(室)的基础工作。然而,当前档案馆(室)编研工作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当前档案馆(室)编研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其原因何在?又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呢?总之,一句话,当前档案馆(室)编研工作应当何去何从呢?  共同成长:我认为这是一
摘 要:《档案利用与“黑天鹅事件”——论档案利用的小概率及不可預测》与《再论档案利用与“黑天鹅事件”——兼与刘东斌、吴雁平二位作者商榷》两篇文章对“黑天鹅事件”特征的描述不同,对档案利用的个体性与整体性、特殊性与一般性侧重点不同,对档案隐性价值和显性价值的关注点不同,对案例选择的范围不同导致了结论的不同。作为一篇单独的文章,后者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从商榷和探讨的角度看,后者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  
摘 要:为实现电子病历的在线归档、数据整合和安全管理,方便医护人员、患者更好地利用电子病历信息资源,近年来河南省胸科医院进行了积极探索,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关键词:电子病历;病历档案;档案管理系统;河南省胸科医院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nline filing, data integration and security m
在我心里,档案工作应该是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工作之一。档案是一扇门,既是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也蕴含着抵达未来的宝贵地图。身为档案工作者,把这个长久被遗忘的博大精深财富世界推到台前,引领公众走近它、走进它,让其价值最大限度地得到重视、得以发挥才是这个时代我们最该做的事。  不难想象,档案之庞杂,覆盖社会生活上上下下、事无巨细都要留存归档,且不说我国上下五千年积累了多少宝贵的档案财富,就只着眼于现今社会
摘 要:通过对美国国家档案馆与我国全国综合档案馆等档案馆档案利用率的统计分析比较,就我国全国综合档案馆的整体上说档案利用率平均高出美国国家档案馆19.39倍。最高的竟是我国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县级档案馆,竟高出美国国家档案馆最高利用率101.68倍。结论是我国档案馆的档案利用率远远高于美国档案馆的档案利用率。并认为中美档案馆馆藏档案利用具有三个共性:第一,中美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利用都具有“用少性”。第
摘 要:文件形成活动和现行价值不僅是档案学的重要概念,而且还是文件运动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以往的研究之所以出现瑕疵,主要是由于对这些基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把握不准所致。文件形成活动是贯穿于文件运动全程的主线,是文件运动规律的本质反映,同时也是文件价值形态转化的重要观察窗口。现行价值的价值主体与文件形成者、受文者密切相关,其价值形态与文件双重价值存在必然联系,其价值作用范畴也有特定的时空范围
摘 要:借助CiteSpace,运用词频分析法,对1996年~2015年核心期刊中有关电子文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作者、机构、关键词为分析对象,在通过高产作者、高产机构、高频次关键词分析我国电子文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五年为单位进行阶段性分析,理清电子文件研究的发展脉络,同时对相关热点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子文件;CiteSpace;可视化  自1996年第十三
摘 要:本文以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商业性开发为鉴,结合我国学者对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的不同看法,提出档案信息资源可以进行商业性开发,但需区分商业性开发与商业化开发的不同,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是文化性与商业性的融合,是档案记忆资本化走向的体现,更是实现档案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美国国家档案馆  自2012年5月11日由英国国家档案馆和国际档案理事会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