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较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蜿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那份痴情,带给我们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切艺术都必须要有意境。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小说,一段相声,一首音乐,一幅画乃至一株盆景都有自己独特意境。艺术门类不同,它对意境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绘画、摄影、雕塑是通过画面或图像来表现意境的,称视觉艺术或直观艺术。意境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缺乏意境就缺乏生命与灵魂。
何为意境呢?简而言之就是艺术中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是作者运用形象思维描写和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见《现代汉语辞典》1366页)。创作的内容不同,所描写和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也就不同。艺术作品经过艺术家的匠心独运,精心创作,将宇宙自然景观与人类社会景观,重新剪裁编织,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作品或使人心潮澎湃,催人奋进;或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艺术作品感染力的强弱决定着作品的优劣。百代不衰的传世之作,都是意境新奇深邃的佳作。如吴昌硕笔底藤蔓的金石篆籀之味,石涛横侧逆拖线条的多姿峥嵘气象,黄宾虹山水的苍茫华滋质感……每个画家都在用自己特殊创造的技艺达到属于自己别样风格的浑然之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通过画家赋予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画家凭借着对事物在头脑中的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艺术作品不是一般的写生画,应是气韵生动,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向来有诗画同源之说,宋朝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一幅好的山水画应该是有诗意的,诗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与画的表面结合,用画来表现诗意,如《渔庄秋霁图》就是这种诗意的表现形式;另一种是融“诗意入画”,画本身成了诗的化身,画不必依诗而存在,成为“无声诗”,这里要求画的立意、笔墨、布局甚至色彩都完全诗化,如林风眠的《秋鹜》,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吴冠中的《山村》都是运用“无声诗”来表现画的意境,诗与画贵在含蓄,画中的空白、虚实、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诗词的比兴手法等都在于追求含蓄的艺术效果。
艺术必须表达情感,这种情感还必须是一种真挚的情感,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必须能够表达感情才具有艺术感染力,真挚的、强烈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画家通过构图、造型、线条、色彩等手段所创作出的作品与观众产生交流。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翠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运用朱砂色层层点染的画面;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运用平实俭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表现的幽淡荒凉的意境;林风眠的《秋鹜》运用清淡的笔墨,表现广阔的遐思天地。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画家赋予作品情感和激情,是画家思想的提炼和概括。在中国画创作中,赋予作品意境,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一般从写生到写意创作,不是简单复写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当繁,而简其所当简,对物象提炼加工的程度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为能事,而是着重于内在的认识。根据董其昌的记载,好多著名的山水画家,都是以真山水为稿本进行创作的,如“李思训写海外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营雪山,黄子久写海虞山”。当后人看这些画幅时,感到他们既是在写生,又是在写意;既师法于自然,又不为自然现象所困。当我们翻开山水画的历史画卷,回眸数百年中国山水画发展轨迹。纵观中国绘画史上的成功者,他们都恰到好处地把技巧化为意境,把自然界的神韵升华出来,从有限中找到了无限,从无限中体现意蕴,并诗化人最基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情,从意境到境界,从境界到化境。由此可见,作品的意境就是一种物我相融,天然宛成的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中的灵魂。反之,画中如缺乏意境之美,就没有魅力可言。
了解、认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使我们更好地对作品赋予感情和激情,并且对画面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达到以少胜多,以不尽表现无尽,气魄雄浑,微妙含蓄的艺术效果,产生共鸣,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所以有无意境,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界限,没有意境就不成其为艺术。因而在中国画创作中,处理好意境是作画成败的关键,不懂意境,就谈不上中国画创作。
参考文献:
[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
[2]《美学与意境》宗白华著.
一切艺术都必须要有意境。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小说,一段相声,一首音乐,一幅画乃至一株盆景都有自己独特意境。艺术门类不同,它对意境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绘画、摄影、雕塑是通过画面或图像来表现意境的,称视觉艺术或直观艺术。意境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缺乏意境就缺乏生命与灵魂。
何为意境呢?简而言之就是艺术中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是作者运用形象思维描写和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见《现代汉语辞典》1366页)。创作的内容不同,所描写和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也就不同。艺术作品经过艺术家的匠心独运,精心创作,将宇宙自然景观与人类社会景观,重新剪裁编织,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作品或使人心潮澎湃,催人奋进;或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艺术作品感染力的强弱决定着作品的优劣。百代不衰的传世之作,都是意境新奇深邃的佳作。如吴昌硕笔底藤蔓的金石篆籀之味,石涛横侧逆拖线条的多姿峥嵘气象,黄宾虹山水的苍茫华滋质感……每个画家都在用自己特殊创造的技艺达到属于自己别样风格的浑然之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通过画家赋予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画家凭借着对事物在头脑中的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艺术作品不是一般的写生画,应是气韵生动,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向来有诗画同源之说,宋朝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一幅好的山水画应该是有诗意的,诗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与画的表面结合,用画来表现诗意,如《渔庄秋霁图》就是这种诗意的表现形式;另一种是融“诗意入画”,画本身成了诗的化身,画不必依诗而存在,成为“无声诗”,这里要求画的立意、笔墨、布局甚至色彩都完全诗化,如林风眠的《秋鹜》,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吴冠中的《山村》都是运用“无声诗”来表现画的意境,诗与画贵在含蓄,画中的空白、虚实、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诗词的比兴手法等都在于追求含蓄的艺术效果。
艺术必须表达情感,这种情感还必须是一种真挚的情感,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必须能够表达感情才具有艺术感染力,真挚的、强烈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画家通过构图、造型、线条、色彩等手段所创作出的作品与观众产生交流。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翠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运用朱砂色层层点染的画面;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运用平实俭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表现的幽淡荒凉的意境;林风眠的《秋鹜》运用清淡的笔墨,表现广阔的遐思天地。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画家赋予作品情感和激情,是画家思想的提炼和概括。在中国画创作中,赋予作品意境,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一般从写生到写意创作,不是简单复写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当繁,而简其所当简,对物象提炼加工的程度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为能事,而是着重于内在的认识。根据董其昌的记载,好多著名的山水画家,都是以真山水为稿本进行创作的,如“李思训写海外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营雪山,黄子久写海虞山”。当后人看这些画幅时,感到他们既是在写生,又是在写意;既师法于自然,又不为自然现象所困。当我们翻开山水画的历史画卷,回眸数百年中国山水画发展轨迹。纵观中国绘画史上的成功者,他们都恰到好处地把技巧化为意境,把自然界的神韵升华出来,从有限中找到了无限,从无限中体现意蕴,并诗化人最基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情,从意境到境界,从境界到化境。由此可见,作品的意境就是一种物我相融,天然宛成的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中的灵魂。反之,画中如缺乏意境之美,就没有魅力可言。
了解、认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使我们更好地对作品赋予感情和激情,并且对画面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达到以少胜多,以不尽表现无尽,气魄雄浑,微妙含蓄的艺术效果,产生共鸣,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所以有无意境,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界限,没有意境就不成其为艺术。因而在中国画创作中,处理好意境是作画成败的关键,不懂意境,就谈不上中国画创作。
参考文献:
[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
[2]《美学与意境》宗白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