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中国各地方政府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在城镇化建设方面,面临着不同的现实、选择和办法。
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多位地方政府的市长,听一听他们对城镇化的思考和做法。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随州市市长傅振邦:关键是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随州市的城镇化现在处于什么水平?
傅振邦: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随州的城镇化率,据我们的统计系统统计,是43.3%,跟湖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近10个点。
《中国经济周刊》:您怎样理解城镇化对随州这样的中型城市的意义?
傅振邦:我们把城镇化作为未来赶超跨越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途径,走符合实际、彰显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目前,正在制订“神韵随州”城镇化计划,打造文化、产业和城市有机融合的随州特色。我们要坚持真正的、全方位的城镇化,坚持制度创新的驱动,而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管理相关制度,要重视城镇化的效益,真正建设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旅的有幸福感的城市。
《中国经济周刊》:推动中小城市的发展,聚集人口很重要。在吸纳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方面,随州市是怎么做的?
傅振邦:创造就业机会是聚集城市人口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正在着力打造投资软硬件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工业产业。我们下决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行政服务流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为了让进城农民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我们还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培育和扶持小微企业,前不久,我们刚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
《中国经济周刊》:农民进城后,随州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保障?
傅振邦:此次全国两会,我的其中一个建议就是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我觉得能不能把他们留下来,就在于我们能否做好相应的部署安排,包括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以及户籍制度等等,把制度环境营造好。作为地方政府,自身的财力有限,很多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加大投入。
《中国经济周刊》: 在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地方政府最迫切需要为农民工解决的是哪一方面?
傅振邦:我觉得从迫切性和必要性来说,一个是住房,另一个是教育。
农民从农村出来打工,是想用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存,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大城市里还有一些农民工住在桥洞下面,曾经也出现过农民工被冻死的现象。他们愿意辛勤劳动,但连一个简单的居住环境都不可能得到,这就证明社会分配体系、机制有一定问题。所以,第一位要解决的是给他们一张床,让他们住下来。
只有住下来,他们才可能把小孩接过来。第二个核心问题就是教育。小孩的教育一定要做到起点公平。如果农民工的子弟只能当农民工,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前景的,也是没有出息的,教育不公不利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而,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张课桌,让他们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这非常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湛江市市长王中丙:以“大交通”助力城镇化
《中国经济周刊》:湛江的城镇化率只有40%左右。什么原因导致湛江的城镇化率比较低?
王中丙:湛江是欠发达地区,工业不发达、经济落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湛江城镇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不发达。
《中国经济周刊》:湛江工业不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王中丙:湛江为什么落后?不是没有环境,也不是没有资源,而是因为交通落后。以前总说湛江交通很好,有港口,有机场,也有高速公路等;但实际上,湛江的交通是边缘化的。现在我们到广州,高速公路要5个小时;铁路要绕一个大弯;飞机小,航线少,票价贵;而湛江内部的公路也没有成网。
哪里有交通,哪里才有生产要素的流动。湛江因为交通不行,所以现在的经济还不是开放型经济,而是内生型经济,没有充分利用全国的要素。所以,现在我们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镇化的一部分,并上升到发展的战略高度,努力打通交通瓶颈。
我们提出建成“三环四通”(市区成环、湾区成环、半岛成环;对外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快速、村村通公路)大交通体系的目标,以此来完善我们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这样交通体系的构建对湛江城镇化的意义有多大?
王中丙:交通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把湛江城市做大做强。湛江是粤西的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计划在2020年以前,把现在中心城区建成区扩大一倍,从现在的150平方公里扩大到30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翻一倍,由150万人扩容到300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抚州市市长张和平:城镇化是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城镇化,您是如何理解的?
张和平:城镇化也叫城市化,它是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生活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城市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各种需求,因为城市有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娱乐功能在内的各种功能。实现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就得向城市迁移。
当然,逆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是城镇化的进一步升华,是更高水平的城市化。在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功能向郊区和农村延伸,人们看似住在农村,但也享受到了城市带来的各种功能,同时又能够更加亲近自然。在国外,一些富人都住在郊区。
《中国经济周刊》:城镇化会对抚州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张和平:通常来讲,城镇化率处在30%至70%之间时,城镇化会迎来一个比较快速的扩展时期,这几年地方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个规律。我国城镇化率目前是52.6%,江西省大概是47%,而抚州市是41%。未来,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城镇化都可以带来内需增长,成为拉动经济的巨大引擎。 《中国经济周刊》: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在哪里?是大城市、中小城市,还是乡镇?
张和平:在我看来,如果把我国城镇化比喻成一个金字塔,那么,金字塔的塔尖就是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城市;而塔基就是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大城市的承载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小城市对要进城的农民来说,经济门槛和文化门槛相对较低,归属感较强。
《中国经济周刊》:城镇化的重点为什么不是乡镇一级?
张和平:乡镇的城市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所需要的经济规模;此外,它没有产业支撑,不能为进城的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不可能把人口吸纳进来。农民进城了要有饭碗,没有产业就没有饭碗。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化,不是说农民进了城市就算城镇化,城镇化也是一个工业和城市互动的过程。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荆州市市长李建明:城镇化应该重点发展中小城镇
《中国经济周刊》:您怎么看待城镇化的意义?
李建明:城市能够提供生活的便利性,生活服务的多样性,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城镇化对于农民的吸引和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是一种原动力,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土地节约的角度来讲,城市里面的土地使用节约性比农村要高得多。要实现城镇化或者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我觉得四化(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目前一个非常好的路径。我们必须要通过新型工业化来聚集工人,吸纳大量的农民进城。
但是,农民到工厂是不是就意味着城镇化了呢?不是。新型工业化只是城镇化的一个产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农民工变成居民。
《中国经济周刊》:要把农民变市民,您认为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李建明:工业基础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工就变成了居民”。我们还必须要把制度这一块解决好。制度的核心问题,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公共服务。城镇化的发展,应该重点发展中小城镇,可能会吸纳和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
《中国经济周刊》:荆州从地理位置上是湖北的“腰杆”,荆州进行的“壮腰工程”(即大力发展工业)解决了多少农民工就业问题?
李建明:荆州大概660万人口,有100万人左右在外打工。2010年以前,大体上我们的农民工每年以5%~10%的增幅在往外走。自从我们大力发展以工业为基础的产业以后,从2010年开始,我们的农民工以5%~10%的增幅开始回流。随着整个产业的发展,还会有大量的人员回流,现在整个趋势就是农民工开始就近择业。
《中国经济周刊》:在社会保障方面,荆州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李建明:社会保障正逐步地向高层次统筹,“新农合”已经由县级统筹进入市级统筹,这是湖北省率先实施的。
《中国经济周刊》:下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李建明: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果说整个产业发展越快,则人口聚集就会越快,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就会越快。我们现在正积极地发展工业,来带动第一、三产业的发展,然后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使城市变得更好。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潜江市市长张桂华:城镇化要先做好规划
《中国经济周刊》: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对此,您怎么看?
张桂华:城镇化是热点,但我们的头脑不能发热,要冷静思考,积极稳妥推进,核心还是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的关键还是“人的城镇化”。
《中国经济周刊》:什么是“人的城镇化”?
张桂华:城镇化就是让农民在城市里也可以就业,而且有更好收入。所以,潜江首先就是要以产业作为城镇化的支撑。我们不是突然建很多房子,而是先把产业做起来,让农民们想来城市,愿意来,来了可以立足。其次,农民进城之后,生病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城镇化必须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给予他们保障,需要制定相应的一套社会保障政策。
《中国经济周刊》:在城镇化过程中,怎样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张桂华:我们推动城镇化,一方面,要扩大人口规模。虽然我国统计的城镇化率是52.57%,但实际上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所以要解决这百分之十几人口的城镇化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要做好公共服务。现在有一个说法,叫“无城不堵”,很多城市出现了雾霾,所以我们要注重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法制问题的研究,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律制度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经济周刊》:您觉得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应该着重避免哪些问题?
张桂华:当前,我国城镇化没有整体规划,整个城镇化体系和发展重点不明确,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我们应该先把规划做好,包括我国城镇化的整体规划和地方城镇化的具体规划。当前,一些城市就存在房子今天建了明天拆,之后又造成一大堆遗留问题的现象。这看起来是城镇化,实际上是一种不小的浪费。再比如,治堵问题就是城市交通没有一个好的规划而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这些是要避免的。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市长张祥安:从“马路经济”转变为“块状经济”
《中国经济周刊》:全国各大省市都在做城镇化建设,滁州的思路和特色是什么?
张祥安:城镇化必须有体型特色。我们滁州有琅琊山、小岗村、狼巷迷谷等国家级旅游景区,就在城市的中心,这在全国都不多见,而且滁州历史悠久,是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的诞生地。
所以我们希望建“千年亭城”,借助原有的200多个亭,并在建筑、公共设施等方面也运用亭的元素,通过合理规划,建出上千个亭,再通过道路连接和区域规划,最终形成滁州特有的山水文化。
《中国经济周刊》: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城乡统筹,解决民生问题?
张祥安:首先要加强镇村建设。与城市相比,滁州的镇村建设很落后,而且是无规划建设、无序建设,都是沿着马路带发展,我们第一步就要规划切块,从“马路经济”转变为“块状经济”,形成区域功能区。
另外,滁州在尽量降低户籍登记门槛,吸引人才,聚集人气,在滁州有房产的、有稳定工作的都可以成为“新滁州人”,实现农民工进城同城同待遇,形成人口红利。
(吴晓光对本文亦有贡献)
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多位地方政府的市长,听一听他们对城镇化的思考和做法。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随州市市长傅振邦:关键是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随州市的城镇化现在处于什么水平?
傅振邦: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随州的城镇化率,据我们的统计系统统计,是43.3%,跟湖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近10个点。
《中国经济周刊》:您怎样理解城镇化对随州这样的中型城市的意义?
傅振邦:我们把城镇化作为未来赶超跨越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途径,走符合实际、彰显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目前,正在制订“神韵随州”城镇化计划,打造文化、产业和城市有机融合的随州特色。我们要坚持真正的、全方位的城镇化,坚持制度创新的驱动,而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管理相关制度,要重视城镇化的效益,真正建设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旅的有幸福感的城市。
《中国经济周刊》:推动中小城市的发展,聚集人口很重要。在吸纳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方面,随州市是怎么做的?
傅振邦:创造就业机会是聚集城市人口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正在着力打造投资软硬件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工业产业。我们下决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行政服务流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为了让进城农民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我们还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培育和扶持小微企业,前不久,我们刚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
《中国经济周刊》:农民进城后,随州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保障?
傅振邦:此次全国两会,我的其中一个建议就是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我觉得能不能把他们留下来,就在于我们能否做好相应的部署安排,包括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以及户籍制度等等,把制度环境营造好。作为地方政府,自身的财力有限,很多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加大投入。
《中国经济周刊》: 在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地方政府最迫切需要为农民工解决的是哪一方面?
傅振邦:我觉得从迫切性和必要性来说,一个是住房,另一个是教育。
农民从农村出来打工,是想用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存,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大城市里还有一些农民工住在桥洞下面,曾经也出现过农民工被冻死的现象。他们愿意辛勤劳动,但连一个简单的居住环境都不可能得到,这就证明社会分配体系、机制有一定问题。所以,第一位要解决的是给他们一张床,让他们住下来。
只有住下来,他们才可能把小孩接过来。第二个核心问题就是教育。小孩的教育一定要做到起点公平。如果农民工的子弟只能当农民工,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前景的,也是没有出息的,教育不公不利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而,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张课桌,让他们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这非常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湛江市市长王中丙:以“大交通”助力城镇化
《中国经济周刊》:湛江的城镇化率只有40%左右。什么原因导致湛江的城镇化率比较低?
王中丙:湛江是欠发达地区,工业不发达、经济落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湛江城镇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不发达。
《中国经济周刊》:湛江工业不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王中丙:湛江为什么落后?不是没有环境,也不是没有资源,而是因为交通落后。以前总说湛江交通很好,有港口,有机场,也有高速公路等;但实际上,湛江的交通是边缘化的。现在我们到广州,高速公路要5个小时;铁路要绕一个大弯;飞机小,航线少,票价贵;而湛江内部的公路也没有成网。
哪里有交通,哪里才有生产要素的流动。湛江因为交通不行,所以现在的经济还不是开放型经济,而是内生型经济,没有充分利用全国的要素。所以,现在我们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镇化的一部分,并上升到发展的战略高度,努力打通交通瓶颈。
我们提出建成“三环四通”(市区成环、湾区成环、半岛成环;对外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快速、村村通公路)大交通体系的目标,以此来完善我们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这样交通体系的构建对湛江城镇化的意义有多大?
王中丙:交通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把湛江城市做大做强。湛江是粤西的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计划在2020年以前,把现在中心城区建成区扩大一倍,从现在的150平方公里扩大到30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翻一倍,由150万人扩容到300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抚州市市长张和平:城镇化是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城镇化,您是如何理解的?
张和平:城镇化也叫城市化,它是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生活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城市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各种需求,因为城市有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娱乐功能在内的各种功能。实现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就得向城市迁移。
当然,逆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是城镇化的进一步升华,是更高水平的城市化。在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功能向郊区和农村延伸,人们看似住在农村,但也享受到了城市带来的各种功能,同时又能够更加亲近自然。在国外,一些富人都住在郊区。
《中国经济周刊》:城镇化会对抚州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张和平:通常来讲,城镇化率处在30%至70%之间时,城镇化会迎来一个比较快速的扩展时期,这几年地方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个规律。我国城镇化率目前是52.6%,江西省大概是47%,而抚州市是41%。未来,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城镇化都可以带来内需增长,成为拉动经济的巨大引擎。 《中国经济周刊》: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在哪里?是大城市、中小城市,还是乡镇?
张和平:在我看来,如果把我国城镇化比喻成一个金字塔,那么,金字塔的塔尖就是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城市;而塔基就是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大城市的承载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小城市对要进城的农民来说,经济门槛和文化门槛相对较低,归属感较强。
《中国经济周刊》:城镇化的重点为什么不是乡镇一级?
张和平:乡镇的城市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所需要的经济规模;此外,它没有产业支撑,不能为进城的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不可能把人口吸纳进来。农民进城了要有饭碗,没有产业就没有饭碗。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化,不是说农民进了城市就算城镇化,城镇化也是一个工业和城市互动的过程。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荆州市市长李建明:城镇化应该重点发展中小城镇
《中国经济周刊》:您怎么看待城镇化的意义?
李建明:城市能够提供生活的便利性,生活服务的多样性,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城镇化对于农民的吸引和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是一种原动力,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土地节约的角度来讲,城市里面的土地使用节约性比农村要高得多。要实现城镇化或者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我觉得四化(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目前一个非常好的路径。我们必须要通过新型工业化来聚集工人,吸纳大量的农民进城。
但是,农民到工厂是不是就意味着城镇化了呢?不是。新型工业化只是城镇化的一个产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农民工变成居民。
《中国经济周刊》:要把农民变市民,您认为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李建明:工业基础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工就变成了居民”。我们还必须要把制度这一块解决好。制度的核心问题,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公共服务。城镇化的发展,应该重点发展中小城镇,可能会吸纳和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
《中国经济周刊》:荆州从地理位置上是湖北的“腰杆”,荆州进行的“壮腰工程”(即大力发展工业)解决了多少农民工就业问题?
李建明:荆州大概660万人口,有100万人左右在外打工。2010年以前,大体上我们的农民工每年以5%~10%的增幅在往外走。自从我们大力发展以工业为基础的产业以后,从2010年开始,我们的农民工以5%~10%的增幅开始回流。随着整个产业的发展,还会有大量的人员回流,现在整个趋势就是农民工开始就近择业。
《中国经济周刊》:在社会保障方面,荆州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李建明:社会保障正逐步地向高层次统筹,“新农合”已经由县级统筹进入市级统筹,这是湖北省率先实施的。
《中国经济周刊》:下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李建明: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果说整个产业发展越快,则人口聚集就会越快,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就会越快。我们现在正积极地发展工业,来带动第一、三产业的发展,然后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使城市变得更好。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潜江市市长张桂华:城镇化要先做好规划
《中国经济周刊》: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对此,您怎么看?
张桂华:城镇化是热点,但我们的头脑不能发热,要冷静思考,积极稳妥推进,核心还是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的关键还是“人的城镇化”。
《中国经济周刊》:什么是“人的城镇化”?
张桂华:城镇化就是让农民在城市里也可以就业,而且有更好收入。所以,潜江首先就是要以产业作为城镇化的支撑。我们不是突然建很多房子,而是先把产业做起来,让农民们想来城市,愿意来,来了可以立足。其次,农民进城之后,生病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城镇化必须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给予他们保障,需要制定相应的一套社会保障政策。
《中国经济周刊》:在城镇化过程中,怎样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张桂华:我们推动城镇化,一方面,要扩大人口规模。虽然我国统计的城镇化率是52.57%,但实际上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所以要解决这百分之十几人口的城镇化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要做好公共服务。现在有一个说法,叫“无城不堵”,很多城市出现了雾霾,所以我们要注重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法制问题的研究,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律制度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经济周刊》:您觉得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应该着重避免哪些问题?
张桂华:当前,我国城镇化没有整体规划,整个城镇化体系和发展重点不明确,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我们应该先把规划做好,包括我国城镇化的整体规划和地方城镇化的具体规划。当前,一些城市就存在房子今天建了明天拆,之后又造成一大堆遗留问题的现象。这看起来是城镇化,实际上是一种不小的浪费。再比如,治堵问题就是城市交通没有一个好的规划而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这些是要避免的。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市长张祥安:从“马路经济”转变为“块状经济”
《中国经济周刊》:全国各大省市都在做城镇化建设,滁州的思路和特色是什么?
张祥安:城镇化必须有体型特色。我们滁州有琅琊山、小岗村、狼巷迷谷等国家级旅游景区,就在城市的中心,这在全国都不多见,而且滁州历史悠久,是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的诞生地。
所以我们希望建“千年亭城”,借助原有的200多个亭,并在建筑、公共设施等方面也运用亭的元素,通过合理规划,建出上千个亭,再通过道路连接和区域规划,最终形成滁州特有的山水文化。
《中国经济周刊》: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城乡统筹,解决民生问题?
张祥安:首先要加强镇村建设。与城市相比,滁州的镇村建设很落后,而且是无规划建设、无序建设,都是沿着马路带发展,我们第一步就要规划切块,从“马路经济”转变为“块状经济”,形成区域功能区。
另外,滁州在尽量降低户籍登记门槛,吸引人才,聚集人气,在滁州有房产的、有稳定工作的都可以成为“新滁州人”,实现农民工进城同城同待遇,形成人口红利。
(吴晓光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