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国家助学贷款开展以来,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因此受益。但部分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诚信问题,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本文从分析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入手,探讨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寻找解决诚信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诚信 现象 途径和措施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这一措施对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诚信危机”,这不仅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还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关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切实改进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一、国家助学贷款中不诚信的现象
1.对国家助学贷款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目的、意义、性质、权力和义务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学生都只想着拿到国家助学贷款帮助自己完成学业,但却没有认真考虑过还款问题。贷款以后,将来找到工作,早日偿还贷款,并没有成为大学生的首要问题,而往往把国家助学贷款当作一种国家的资助,忽视了自己所应承担的信贷责任。
2.还款确认失信。
银行要求贷款学生在毕业前要填写还款确认书,在填写还款确认书的过程中,贷款的部分学生处在一个很被动的状态中,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由于学生在毕业后工作的变动而没有及时和银行取得联系,更新自己的最新联系方式,造成毕业后银行无法与学生取得联系,造成贷款不还的局面,有的学生甚至恶意逃避债务。
二、形成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上存在的信用危机。
在现实社会中,信用危机正渗透在我们的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并使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守信者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将助学贷款视为国家对大学生的“变相补贴”,导致助学贷款出现严重的诚信问题。
2.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都有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使孩子从小处在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在上大学之前,个人和家庭唯一的目标就是要考上大学。父母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努力满足孩子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需求,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诚信教育却不够重视,使学生自身往往感受不到家庭经济的困难,进而出现贫困家庭的学生生活情况表现得并不贫困的现象。家庭在道德诚信教育方面的缺失,使不少学生逐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这种心理很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而出现问题。所以在毕业后出现的不承担自己的还款责任现象也相应地增多。
3.大学生自我修养的不足。
环境是人的思想品德变化的外因,但人的思想品德的变化与发展还取决于内因。现在很多大学生诚信素质较差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自我诚信修养。现在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从整体上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物质的追求往往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由于有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作指导,有社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的不良刺激,大学生往往很容易就做出种种不讲诚信的行为。另外,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在很多的社会诱惑面前,大学生往往站在利的天平上,他们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常常会偏离诚信的轨道。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的途径和措施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与守信密不可分,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其诚信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
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时期。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和教育者,应把诚信品质的培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放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首位,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日常教育管理体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形成教育合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把诚信教育引入课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讲诚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2.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养成自觉守信的习惯。
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开展诚信教育的结果,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只有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努力实践,将诚信意识内化为内在的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其诚信方面的是非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统一。因此,诚信道德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自觉主动地达到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3.建立大学生诚信监督体系,防范失信行为。
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了解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参加勤工助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以及在校品行情况、信用记录。每年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综合认定,通过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在校情况等对其进行多方综合考察,更准确地对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认定。同时将困难学生名单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通过监督,学生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诚信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品德修养,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必须理性认识、科学分析、严肃对待,要从多方面、多途径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他们具备良好道德品德和诚信意识,从而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其林.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6,(9).
[2]教育部.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咨询[EB/OL].[2007-07-25]
[3]陈长虹,梁婷子.新时期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应对策略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3).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诚信 现象 途径和措施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这一措施对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诚信危机”,这不仅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还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关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切实改进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
一、国家助学贷款中不诚信的现象
1.对国家助学贷款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目的、意义、性质、权力和义务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学生都只想着拿到国家助学贷款帮助自己完成学业,但却没有认真考虑过还款问题。贷款以后,将来找到工作,早日偿还贷款,并没有成为大学生的首要问题,而往往把国家助学贷款当作一种国家的资助,忽视了自己所应承担的信贷责任。
2.还款确认失信。
银行要求贷款学生在毕业前要填写还款确认书,在填写还款确认书的过程中,贷款的部分学生处在一个很被动的状态中,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由于学生在毕业后工作的变动而没有及时和银行取得联系,更新自己的最新联系方式,造成毕业后银行无法与学生取得联系,造成贷款不还的局面,有的学生甚至恶意逃避债务。
二、形成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上存在的信用危机。
在现实社会中,信用危机正渗透在我们的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并使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守信者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将助学贷款视为国家对大学生的“变相补贴”,导致助学贷款出现严重的诚信问题。
2.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都有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使孩子从小处在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在上大学之前,个人和家庭唯一的目标就是要考上大学。父母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努力满足孩子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需求,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诚信教育却不够重视,使学生自身往往感受不到家庭经济的困难,进而出现贫困家庭的学生生活情况表现得并不贫困的现象。家庭在道德诚信教育方面的缺失,使不少学生逐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这种心理很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而出现问题。所以在毕业后出现的不承担自己的还款责任现象也相应地增多。
3.大学生自我修养的不足。
环境是人的思想品德变化的外因,但人的思想品德的变化与发展还取决于内因。现在很多大学生诚信素质较差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自我诚信修养。现在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从整体上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物质的追求往往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由于有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作指导,有社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的不良刺激,大学生往往很容易就做出种种不讲诚信的行为。另外,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在很多的社会诱惑面前,大学生往往站在利的天平上,他们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常常会偏离诚信的轨道。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的途径和措施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与守信密不可分,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其诚信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
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时期。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和教育者,应把诚信品质的培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放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首位,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日常教育管理体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形成教育合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把诚信教育引入课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讲诚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2.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养成自觉守信的习惯。
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开展诚信教育的结果,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只有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努力实践,将诚信意识内化为内在的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其诚信方面的是非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统一。因此,诚信道德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自觉主动地达到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3.建立大学生诚信监督体系,防范失信行为。
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了解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参加勤工助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以及在校品行情况、信用记录。每年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综合认定,通过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在校情况等对其进行多方综合考察,更准确地对学生的困难程度进行认定。同时将困难学生名单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通过监督,学生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诚信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品德修养,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必须理性认识、科学分析、严肃对待,要从多方面、多途径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他们具备良好道德品德和诚信意识,从而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其林.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6,(9).
[2]教育部.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咨询[EB/OL].[2007-07-25]
[3]陈长虹,梁婷子.新时期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应对策略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