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是对亲人的爱,仁民是对大众的爱。爱物呢?爱物是对天地万物的爱。儒家从爱亲人推广到爱大众,从爱大众又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儒家对天地万物的爱,是对生命的爱,对生生不息的宇宙的爱。这样一种爱培育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主张。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也就是宇宙和人类的和谐统一。
这种统一在宇宙体现为“生”,如《易经》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在人体现为“仁”,就是所谓“仁也者,人也”,而“生”就是“仁”,所谓“生,仁也”。宇宙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就这样通过对生命的珍爱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儒家对万物的爱,特别是对生命的珍爱,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宋代大儒周敦颐,“绿满窗前草不除”。自己家院子里的青草到了春天蓬勃生长,把窗户都遮住了,但是周敦颐却舍不得除掉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观天地生物气象”,就是说,春草的生长和人的生命一样,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象,体现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伟大造化。
对天地万物的爱,使中国人经常把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无情的事物有情化,中国古人对大自然充满了亲切感、认同感、投入感,也就是家园感。宋代大儒程颢有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什么叫“万物静观皆自得”?对天地万物,你不要一味地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去对待它,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去索取它。你不要看到一只兔子,就想猎杀去吃兔子肉,你不要看到一只鸟,就想抓到它放到笼子里。跳出功利主义的层面,跳出人类自我中心,你静静地观照那天地万物,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青山屹立,大河奔流,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地自在、自得、自然、活泼、和谐。
什么叫“四时佳兴与人同”?春夏秋冬的交替,季节的讴歌和人的身心合成一篇最动人的生命诗篇。这样的家园,怎么不值得珍爱?
程颢的弟弟程颐曾经当过皇帝的老师,叫做“崇政殿侍讲”。一次,程颐陪着皇帝在庭院里散步,皇帝看见春天的柳枝嫩绿鹅黄,清新可爱,正所谓“杨柳丝丝弄轻柔”,就情不自禁地伸手折下一枝玩赏,不料却被程颐厉声喝斥:“住手!这柳枝的发芽体现了万物的欣欣生意,你折断它就摧残了它的生意。我不是给你讲过‘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吗?你这课白听了?”程颐的态度好像有些小题大做,但由此可以看出理学家们的认真。珍爱万物可以说是最深刻最有效的环境保护主义。
放眼当今世界,对自然的过分掠夺,对万物的无情摧残,已经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地球不断升温,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江河不断干涸,森林日益消失,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我们已经必须提出这样一个拷问:要么就是一个世界,要么就是没有世界。
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世界,儒家强调对天地万物的爱,尤其具有严峻的现实意义和崇高的文化价值。儒家的爱物情怀,可以说是最深刻的环境保护主义。
话到这里,有人可能要质疑:什么天人合一?天怎么能有情感,能有爱?老子不是说过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讲的这种儒家的自然观、宇宙观根本就不科学。
科不科学?当然不科学。中国文化很多概念、很多范畴、很多说法,可能都经不起科学的拷问。为什么?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根本就不是一种科学型的文化,它是一种实用型的文化。
什么叫科学型?什么又叫实用型?科学型的文化或曰科学精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对天地万物,人间万象,知其然还要求其所以然,打破沙锅问到底。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体现的就是这种科学精神。例如古希腊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泰勒斯,天天在琢磨:天地万物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原是什么?他最后得出结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水。这个结论对不对?反正很多人不同意,有人说是存在,有人说是原子,有人说是火。具体的结论都不一样,甚至都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就在这种追索的过程中,培育、形成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这个科学精神非常伟大,它是西方近代走在世界前列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实用型的文化则不然。实用型的文化或曰实用精神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知其然不求其所以然。中国古人十分重视人生日用,强调“道在伦常日用”,“人伦日用即道”,因此实用技术很早就发达起来。如李泽厚师所总结的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兵农医艺,很早就形成、发展,并具有自己的宝贵特色。
但是对于天地万物背后的原理,对于然后面的所以然,中国人则很少问津,没有兴趣。不仅如此,中国文化还排斥追究所以然的科学精神,认为“没有用”。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佛教传到中国后,到了唐朝形成很多宗派,其中有一派叫唯识宗(还叫法相唯识宗、慈恩宗、瑜伽宗),这一派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奘传进来的,玄奘就是这一宗的始祖。说起这位唐玄奘真是了不起,特给中国人提气。当年他本是非法越境(没有度牒今天也就是没有护照)到印度留学,专业是佛学。一个黑下来的留学生经数年苦研居然成了佛家大宗师,最高学术权威,主持佛教最高学术会议,日本人到今天还把玄奘当做神一般敬拜。玄奘载誉回到大唐,风光大大不同于当年,皇帝唐太宗都十分敬重他,甚至和他结拜为兄弟。
这样一位佛教权威,还有皇室背景,他传进来的唯识宗却在八大宗派中最早衰落,传了几十年就偃旗息鼓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唯识宗太讲逻辑,太重视思维规律,不符合中国文化的实用性格,结果遭到冷遇。
这种文化取向的后果是严重的。它的最大问题是视野狭隘、思维浅薄、功能主义,难以形成普遍有效的科学系统,文化的发展便缺乏后劲。例如我们中国有赵州桥,有都江堰,那都是伟大的水利工程、精巧的桥梁建筑,但是中国就没有流体力学。西方则早在古希腊时就已有所谓“学科之树”,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科学系统很早就已形成,这是西方科技在后世得到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文化却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不祥的倾斜:重实用轻原理,重功能轻本体。 但是话说回来,人生一味地科学化,那也很可怕。
从科学的角度看,宇宙本来就是一个冷冰冰的物理存在,是一堆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子电子。你一味地从科学的角度看宇宙,看人生,宇宙就太可怕、人生也就太绝望了。
我拿大地震做例子。从海地到日本,从中国的汶川到庐山,都是大地一哆嗦,成千上万的人瞬间就蒸发了。面对如此可怕的自然灾害,人们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面前算什么?我思考的结论是,人在自然面前什么都不是啊!正像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天地间,不过就像水面上的一个小飞虫,就像大海中的一粒小米呀!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你根本无法准确预测,这就意味着生活在地震多发地带的人们,活得很偶然。我记得初到日本的时候,十分不习惯。在澡盆子里边正洗着澡呢,澡盆子就咣当咣当地想起来了,原来是地震了。我慌忙跳出来往外跑,真的很狼狈,那叫“裸奔”哪!后来习惯了,也就不管它了。在日本,两三级的小地震经常发生,你如果不对它忽略不计,日子就没法过了。
科学如此发达了,还就是拿地震没办法。但是科学确实伟大,通过科学家的努力,我们乐观地相信,再过几十年,人类终将能够准确地预测地震,从而大大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就像科学已经能够准确地预测台风,从而大大减少了台风造成的伤亡。
但是,地震我们能够准确预测了,还有小行星撞地球哪!小行星撞地球的可怕在于我们能够准确预测却没有办法预防。就是说,我们知道多大的小行星哪年哪月哪时撞过来,撞上会造成什么危害,这些都能算出来,但是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它撞过来。这岂不更可怕?地球总共有四十六亿年历史,其间已经经历了五次毁灭性的撞击。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六千五百万年前,在那次撞击中,地球上连同恐龙在内的75%的生灵瞬间毁灭了。而据天文学家宣布,地球现在又已经正式进入一个撞击周期。撞上地球就至少能够毁灭一个大城市的小行星,比我们肉眼看到的繁星还要多。你知道茫茫宇宙中,有多少个准人类超人类的文明就这样毁灭了!你无法知道。我们在这儿谈天说地讲国学,轻松得很,从容得很。天文学家们却一天24小时紧张地盯着外星空。他们说了一句话:“我们只拥有一次机会。”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只要一次我们对付不了,地球就玩儿完了。
当然,科学家在想尽办法对付小行星撞地球:用原子弹打,用太阳能轰,……
我们姑且还乐观地预测,人类的科学终将战胜小行星,有效地预防小行星撞地球。但是小行星被战胜了,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还要毁灭哪!十九世纪就已发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宇宙最后由于再也没有热能补充,将进入热寂毁灭。面对宇宙的毁灭,人类怎么办?科学又有什么办法?太阳终有一天不再升起,这是科学告诉我们的冷酷事实。太阳死了,人类还能活吗?当然,这个行程可能非常遥远,以至于有人要说我是杞人忧天。但是从宇宙的进程来看,这是总要发生的事。人类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科学的努力也注定是悲剧性的。
您瞧,“科学”地谈宇宙,宇宙多么可怕!“科学”地谈人生,人生最后还不是绝望!
上世纪,英国有位大哲学家、大数学家罗素曾经讲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每当我和科学家去谈人生,谈完了,回家我就想自杀。但是回到家里,一看到我们家的花园,又觉得人生充满盎然生趣,美好得很。
花园,就是一个审美的世界,就是一个艺术的世界,就是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世界。
记住罗素的话,你不能总是科学地看宇宙,谈人生,而是要用审美的眼光看宇宙,和艺术家谈人生,也就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话。中国文化从来不把宇宙看成冷冰冰的物理空间,在中国人看来,宇宙是生命的鼓动,是情趣的流荡,是严整的秩序,是圆满的和谐。人生天地间,则是把宇宙万物看成心心相印的朋友,把大自然看成生我养我的温暖多情的家园。你看苏东坡,他虽然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他也说:“须将幕席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
“歌前起舞花前睡”,这是什么境界?
你再看辛弃疾的情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中国人可以和大自然谈情说爱,大自然就好像中国人的情人。
喝酒没伴儿了,没伴不要紧。天上有月亮,地上有影子。你看李太白的《月下独酌》,他约上空中的明月,再加上自己的影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何等美妙多情的世界?
如前所述,中国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宇宙观,对环绕着人类的大自然始终抱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感、归宿感,也就是家的感觉。什么叫宇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宇宙就是我身边悄悄流淌的时光,宇宙就是生我养我安顿我生命的家园。中国古人眼里的宇宙,是一个亲切的,充满了人情味的宇宙,是一个流动的,跳荡着韵律的宇宙,是一个动静统一,虚实相生的宇宙,是一个美的宇宙。因此,中国人又说:“仁,天心也”。仁,就是宇宙的心。宇宙真的是大爱无边。
这种统一在宇宙体现为“生”,如《易经》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在人体现为“仁”,就是所谓“仁也者,人也”,而“生”就是“仁”,所谓“生,仁也”。宇宙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就这样通过对生命的珍爱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儒家对万物的爱,特别是对生命的珍爱,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宋代大儒周敦颐,“绿满窗前草不除”。自己家院子里的青草到了春天蓬勃生长,把窗户都遮住了,但是周敦颐却舍不得除掉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观天地生物气象”,就是说,春草的生长和人的生命一样,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象,体现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伟大造化。
对天地万物的爱,使中国人经常把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无情的事物有情化,中国古人对大自然充满了亲切感、认同感、投入感,也就是家园感。宋代大儒程颢有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什么叫“万物静观皆自得”?对天地万物,你不要一味地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去对待它,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去索取它。你不要看到一只兔子,就想猎杀去吃兔子肉,你不要看到一只鸟,就想抓到它放到笼子里。跳出功利主义的层面,跳出人类自我中心,你静静地观照那天地万物,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青山屹立,大河奔流,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地自在、自得、自然、活泼、和谐。
什么叫“四时佳兴与人同”?春夏秋冬的交替,季节的讴歌和人的身心合成一篇最动人的生命诗篇。这样的家园,怎么不值得珍爱?
程颢的弟弟程颐曾经当过皇帝的老师,叫做“崇政殿侍讲”。一次,程颐陪着皇帝在庭院里散步,皇帝看见春天的柳枝嫩绿鹅黄,清新可爱,正所谓“杨柳丝丝弄轻柔”,就情不自禁地伸手折下一枝玩赏,不料却被程颐厉声喝斥:“住手!这柳枝的发芽体现了万物的欣欣生意,你折断它就摧残了它的生意。我不是给你讲过‘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吗?你这课白听了?”程颐的态度好像有些小题大做,但由此可以看出理学家们的认真。珍爱万物可以说是最深刻最有效的环境保护主义。
放眼当今世界,对自然的过分掠夺,对万物的无情摧残,已经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地球不断升温,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江河不断干涸,森林日益消失,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我们已经必须提出这样一个拷问:要么就是一个世界,要么就是没有世界。
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世界,儒家强调对天地万物的爱,尤其具有严峻的现实意义和崇高的文化价值。儒家的爱物情怀,可以说是最深刻的环境保护主义。
话到这里,有人可能要质疑:什么天人合一?天怎么能有情感,能有爱?老子不是说过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讲的这种儒家的自然观、宇宙观根本就不科学。
科不科学?当然不科学。中国文化很多概念、很多范畴、很多说法,可能都经不起科学的拷问。为什么?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根本就不是一种科学型的文化,它是一种实用型的文化。
什么叫科学型?什么又叫实用型?科学型的文化或曰科学精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对天地万物,人间万象,知其然还要求其所以然,打破沙锅问到底。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体现的就是这种科学精神。例如古希腊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泰勒斯,天天在琢磨:天地万物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原是什么?他最后得出结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水。这个结论对不对?反正很多人不同意,有人说是存在,有人说是原子,有人说是火。具体的结论都不一样,甚至都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就在这种追索的过程中,培育、形成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这个科学精神非常伟大,它是西方近代走在世界前列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实用型的文化则不然。实用型的文化或曰实用精神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知其然不求其所以然。中国古人十分重视人生日用,强调“道在伦常日用”,“人伦日用即道”,因此实用技术很早就发达起来。如李泽厚师所总结的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兵农医艺,很早就形成、发展,并具有自己的宝贵特色。
但是对于天地万物背后的原理,对于然后面的所以然,中国人则很少问津,没有兴趣。不仅如此,中国文化还排斥追究所以然的科学精神,认为“没有用”。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佛教传到中国后,到了唐朝形成很多宗派,其中有一派叫唯识宗(还叫法相唯识宗、慈恩宗、瑜伽宗),这一派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奘传进来的,玄奘就是这一宗的始祖。说起这位唐玄奘真是了不起,特给中国人提气。当年他本是非法越境(没有度牒今天也就是没有护照)到印度留学,专业是佛学。一个黑下来的留学生经数年苦研居然成了佛家大宗师,最高学术权威,主持佛教最高学术会议,日本人到今天还把玄奘当做神一般敬拜。玄奘载誉回到大唐,风光大大不同于当年,皇帝唐太宗都十分敬重他,甚至和他结拜为兄弟。
这样一位佛教权威,还有皇室背景,他传进来的唯识宗却在八大宗派中最早衰落,传了几十年就偃旗息鼓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唯识宗太讲逻辑,太重视思维规律,不符合中国文化的实用性格,结果遭到冷遇。
这种文化取向的后果是严重的。它的最大问题是视野狭隘、思维浅薄、功能主义,难以形成普遍有效的科学系统,文化的发展便缺乏后劲。例如我们中国有赵州桥,有都江堰,那都是伟大的水利工程、精巧的桥梁建筑,但是中国就没有流体力学。西方则早在古希腊时就已有所谓“学科之树”,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科学系统很早就已形成,这是西方科技在后世得到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文化却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不祥的倾斜:重实用轻原理,重功能轻本体。 但是话说回来,人生一味地科学化,那也很可怕。
从科学的角度看,宇宙本来就是一个冷冰冰的物理存在,是一堆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子电子。你一味地从科学的角度看宇宙,看人生,宇宙就太可怕、人生也就太绝望了。
我拿大地震做例子。从海地到日本,从中国的汶川到庐山,都是大地一哆嗦,成千上万的人瞬间就蒸发了。面对如此可怕的自然灾害,人们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面前算什么?我思考的结论是,人在自然面前什么都不是啊!正像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天地间,不过就像水面上的一个小飞虫,就像大海中的一粒小米呀!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你根本无法准确预测,这就意味着生活在地震多发地带的人们,活得很偶然。我记得初到日本的时候,十分不习惯。在澡盆子里边正洗着澡呢,澡盆子就咣当咣当地想起来了,原来是地震了。我慌忙跳出来往外跑,真的很狼狈,那叫“裸奔”哪!后来习惯了,也就不管它了。在日本,两三级的小地震经常发生,你如果不对它忽略不计,日子就没法过了。
科学如此发达了,还就是拿地震没办法。但是科学确实伟大,通过科学家的努力,我们乐观地相信,再过几十年,人类终将能够准确地预测地震,从而大大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就像科学已经能够准确地预测台风,从而大大减少了台风造成的伤亡。
但是,地震我们能够准确预测了,还有小行星撞地球哪!小行星撞地球的可怕在于我们能够准确预测却没有办法预防。就是说,我们知道多大的小行星哪年哪月哪时撞过来,撞上会造成什么危害,这些都能算出来,但是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它撞过来。这岂不更可怕?地球总共有四十六亿年历史,其间已经经历了五次毁灭性的撞击。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六千五百万年前,在那次撞击中,地球上连同恐龙在内的75%的生灵瞬间毁灭了。而据天文学家宣布,地球现在又已经正式进入一个撞击周期。撞上地球就至少能够毁灭一个大城市的小行星,比我们肉眼看到的繁星还要多。你知道茫茫宇宙中,有多少个准人类超人类的文明就这样毁灭了!你无法知道。我们在这儿谈天说地讲国学,轻松得很,从容得很。天文学家们却一天24小时紧张地盯着外星空。他们说了一句话:“我们只拥有一次机会。”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只要一次我们对付不了,地球就玩儿完了。
当然,科学家在想尽办法对付小行星撞地球:用原子弹打,用太阳能轰,……
我们姑且还乐观地预测,人类的科学终将战胜小行星,有效地预防小行星撞地球。但是小行星被战胜了,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还要毁灭哪!十九世纪就已发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宇宙最后由于再也没有热能补充,将进入热寂毁灭。面对宇宙的毁灭,人类怎么办?科学又有什么办法?太阳终有一天不再升起,这是科学告诉我们的冷酷事实。太阳死了,人类还能活吗?当然,这个行程可能非常遥远,以至于有人要说我是杞人忧天。但是从宇宙的进程来看,这是总要发生的事。人类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科学的努力也注定是悲剧性的。
您瞧,“科学”地谈宇宙,宇宙多么可怕!“科学”地谈人生,人生最后还不是绝望!
上世纪,英国有位大哲学家、大数学家罗素曾经讲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每当我和科学家去谈人生,谈完了,回家我就想自杀。但是回到家里,一看到我们家的花园,又觉得人生充满盎然生趣,美好得很。
花园,就是一个审美的世界,就是一个艺术的世界,就是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世界。
记住罗素的话,你不能总是科学地看宇宙,谈人生,而是要用审美的眼光看宇宙,和艺术家谈人生,也就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话。中国文化从来不把宇宙看成冷冰冰的物理空间,在中国人看来,宇宙是生命的鼓动,是情趣的流荡,是严整的秩序,是圆满的和谐。人生天地间,则是把宇宙万物看成心心相印的朋友,把大自然看成生我养我的温暖多情的家园。你看苏东坡,他虽然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他也说:“须将幕席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
“歌前起舞花前睡”,这是什么境界?
你再看辛弃疾的情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中国人可以和大自然谈情说爱,大自然就好像中国人的情人。
喝酒没伴儿了,没伴不要紧。天上有月亮,地上有影子。你看李太白的《月下独酌》,他约上空中的明月,再加上自己的影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何等美妙多情的世界?
如前所述,中国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宇宙观,对环绕着人类的大自然始终抱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感、归宿感,也就是家的感觉。什么叫宇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宇宙就是我身边悄悄流淌的时光,宇宙就是生我养我安顿我生命的家园。中国古人眼里的宇宙,是一个亲切的,充满了人情味的宇宙,是一个流动的,跳荡着韵律的宇宙,是一个动静统一,虚实相生的宇宙,是一个美的宇宙。因此,中国人又说:“仁,天心也”。仁,就是宇宙的心。宇宙真的是大爱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