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多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那么,如何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呢?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生活源起,夯实基础知识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贴近生活的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实践创造力,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同时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正数和负数(1)》时,提前让学生预习并搜集一些存在负数数据的生活信息,如气温情况,海拔高度,银行账户收支明细等,统计到一张纸上。教学中,在初步认识负数意义后,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搜集数据,说出其中负数的现实意义,巩固加深了对负数知识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增强了学习效果,也发展了学生收集信息的实践能力。
在认识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提前备好剪刀,剪纸片,并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在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大小变化情况怎样?
学生通过观察,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观察发现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问,你还发现了这些变化的夹角有什么特征吗?促进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得出角之间位置与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为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提供了帮助。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填好表格内容,小组交流展示成果,在我适当启发引导下,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特征、判定方法。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受身边熟悉事物的启发,抽象和探究出关于对顶角和邻补角的相关知识,夯实数学知识的同时实践了数学生活化的思想。
二、亲历探究,发展数学思维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到“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感知数学,收获数学。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做数学、用数学中努力提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形成优质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去发现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做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再通过阅读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接下来,教师演示将一个三角形纸片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过程,探究变换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元素,观察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再在组内讨论,合作交流,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在全等形纸片学具的帮助下,直观感知了全等形的定义和性质,收获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在类似于以上实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了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和谐生动的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积极思考,收获了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实践创造能力,也培养了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适应了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
三、学以致用,促进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而我们的数学教学经常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忽视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以至于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中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为生活所用的数学。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为一个已知大小的方形阴井设计一个圆形阴井盖,探究井盖的最小面积。要设计井盖,学生就得考虑,圆形井盖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面积最小时相应的几何图形是怎样的,然后动手设计合适的井盖,结合图形,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从这样的生活应用中体验到用数学思想、数学眼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数学的思考,提升了创新意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实际,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思想,优化数学教学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必须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要将陶行知教学思想与素质教育理论有机结合,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数学课堂更为灵动,富有色彩。
一、生活源起,夯实基础知识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贴近生活的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实践创造力,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同时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正数和负数(1)》时,提前让学生预习并搜集一些存在负数数据的生活信息,如气温情况,海拔高度,银行账户收支明细等,统计到一张纸上。教学中,在初步认识负数意义后,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搜集数据,说出其中负数的现实意义,巩固加深了对负数知识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增强了学习效果,也发展了学生收集信息的实践能力。
在认识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提前备好剪刀,剪纸片,并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在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大小变化情况怎样?
学生通过观察,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观察发现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问,你还发现了这些变化的夹角有什么特征吗?促进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得出角之间位置与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为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提供了帮助。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填好表格内容,小组交流展示成果,在我适当启发引导下,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特征、判定方法。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受身边熟悉事物的启发,抽象和探究出关于对顶角和邻补角的相关知识,夯实数学知识的同时实践了数学生活化的思想。
二、亲历探究,发展数学思维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到“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感知数学,收获数学。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做数学、用数学中努力提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形成优质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去发现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做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再通过阅读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接下来,教师演示将一个三角形纸片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过程,探究变换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元素,观察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再在组内讨论,合作交流,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在全等形纸片学具的帮助下,直观感知了全等形的定义和性质,收获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在类似于以上实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了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和谐生动的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积极思考,收获了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实践创造能力,也培养了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适应了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
三、学以致用,促进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而我们的数学教学经常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忽视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以至于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中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为生活所用的数学。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为一个已知大小的方形阴井设计一个圆形阴井盖,探究井盖的最小面积。要设计井盖,学生就得考虑,圆形井盖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面积最小时相应的几何图形是怎样的,然后动手设计合适的井盖,结合图形,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从这样的生活应用中体验到用数学思想、数学眼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数学的思考,提升了创新意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实际,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思想,优化数学教学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必须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要将陶行知教学思想与素质教育理论有机结合,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数学课堂更为灵动,富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