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导学案已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流于形式的却不少见,许多教师把导学案设计成了固定的模式,使课堂变得机械、单一.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真正利用好导学案来提高课堂效率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准备导学三案——“课前案、课中案、课后案”.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际和组内集体备课的经验交流,谈谈如何备好三案,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1课前案的功能
课前案主要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过渡新知识或学习基础知识,一般指向于知识目标的达成.教师在准备课前案的内容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安排.
1.1夯实基础
课前案可安排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如《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第二课时,这节课前案可设计如何使用电流表测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及电流表如何读数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课前案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又为下面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的实验排除了障碍.课堂上可大大节约探究活动的时间,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1.2补充感知
现在不少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不少事物缺少感性认识,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时常常提不出猜想或提出的猜想没有依据,因此可在课前案中设计一些小游戏小实验等,让学生在课前获得一些生活体验和感性认识.
例如《平面镜成像》这节课的课前案部分可设计让学生在课前照镜子的小游戏,虽然学生每天都要对着镜子梳妆打扮,但真正仔细观察过平面镜成像具有怎样特点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在课前案中可要求学生在照镜子的过程中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穿衣镜前走动,并仔细观察自己在镜中像的变化情况;或者给电池(身边某个小物体)照镜子.注意将电池(或小物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能想到的方式)放在平面镜前,沿着不同的方向移动电池,并仔细观察像的变化.
这样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为课内的猜想做铺垫,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猜想也才会具有针对性.而且课前这些活动的安排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课堂上所学新的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先学教材
学生能自学的知识点,教师绝不去教,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所以新课中比较基础的知识点也可安排在课前案中,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让课中有更多的时间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例如,《压强》的这节课的课前案中可设计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的一些作图,通过作图让学生自行归纳得出压力的作用点、方向、定义等,因为前面通过《力》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力的作图的基础,对于压力的作图结合课本加以预习,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了.
3课中案的特点
课中案是把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成一份份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案.通过课中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惑,从而动脑筋解决问题,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新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对于不同课型的课中案设计方案要有所不同.
3.1知识型的课中案——教材问题化
让学生带着系列问题走进课堂,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完成知识结构的构建.例如《走进分子世界》的课中案可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如何探测微观世界呢?教学设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
问题二:气球为什么会变小呢?教学设想:让学生从宏观现象走向了微观世界,意识到分子很小,从而进一步的激发他们探究分子大小的欲望,学生对分子的认识的学习也水到渠成.
问题三:堆煤的墙角为什么会变黑呢?教学设想:一方面激发学生思考墙角发黑的原因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为分子的运动收集了证据.
问题四: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那么为什么许多物体不是一盘散沙呢?教学设想:让学生联想到分子间是否有一种作用力的存在,从而进一步的探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显然,这四个问题涵盖了本节所有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把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体验、感悟了所学新知识.
知识型的课中案如果真正设计到了把知识问题化,层层深入的提出一连串耐人寻味的问题,不仅避免了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课堂效果从而得以很大程度的提高.
3.2探究型的课中案——探究科学化
让学生真正历经探究的过程.物理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取,绝大数情况下都需历经科学探究的过程.要使学生轻松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教师要把握好探究课中案实验的设计.一堂好的探究课,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
例如,《杠杆》这一节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课本是先给出了力臂的定义,学生对于力臂这一因素对杠杆平衡的影响并没有什么感性认识,只能通过玩跷跷板、挑担等这类活动感知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对杠杆的平衡有影响.因此我们就不需要把力臂这一知识先强加于他们,可以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会先得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一结论,接着可引导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进行实验,学生发现这一结论并不成立,进而进一步引导他们量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发现只要把上述的结论中的作用点改为作用线就可以了,这样在引入力臂的同时得出了杠杠的平衡条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接受到了新知识,同时锻炼了能力,与接受式学习比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课后案的层次
课后案主要注重所学知识的检查与应用.教师在备课后案时要注重题目的精选和分层设计,选题时要注意到课后学生作业上有的题目绝不重复出现,题目的设计要分层,通过课后案的训练要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课后案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4.1知识梳理
课后案第一层次应设计为基本概念题,知识的梳理,把所学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重点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电阻》的教学,运用“由实验可知,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电路两端的,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等问题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夯实基础.
4.2理解活化
课后案第二层次为应用类题目,生活、物理、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学生所学的知识就要能够学以致用,生活、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就要能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应用类题目的设计要求教师密切关注生活和社会,寻找相关的新鲜题材编制出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通过题目做到活学活用.例如帮助学生理解改变压强方法的习题:下列实例中,各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增大还是减小压强的:(1)滑雪时,在脚上穿滑雪板;(2)软包装饮料的吸管一端被削尖;(3)铁路的铁轨铺在枕木上;(4)推土机上宽而平的履带.
4.3拓展延伸
课后案的第三层次为拓展延伸类的习题,通过此类题训练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该类习题的设计一般让学生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但可以通过课后实验或网上百度来完成.例如课本上介绍导体、半导体、超导体,可让学生课后登陆网站,查阅资料,了解半导体、超导体材料的特点、应用、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所以,教师只要认真备课,并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精心打造导学三案,就一定能编制出适合学情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也一定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将减负高效真正落实到实处.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真正利用好导学案来提高课堂效率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准备导学三案——“课前案、课中案、课后案”.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际和组内集体备课的经验交流,谈谈如何备好三案,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1课前案的功能
课前案主要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过渡新知识或学习基础知识,一般指向于知识目标的达成.教师在准备课前案的内容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安排.
1.1夯实基础
课前案可安排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如《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第二课时,这节课前案可设计如何使用电流表测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及电流表如何读数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课前案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又为下面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的实验排除了障碍.课堂上可大大节约探究活动的时间,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1.2补充感知
现在不少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不少事物缺少感性认识,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时常常提不出猜想或提出的猜想没有依据,因此可在课前案中设计一些小游戏小实验等,让学生在课前获得一些生活体验和感性认识.
例如《平面镜成像》这节课的课前案部分可设计让学生在课前照镜子的小游戏,虽然学生每天都要对着镜子梳妆打扮,但真正仔细观察过平面镜成像具有怎样特点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在课前案中可要求学生在照镜子的过程中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穿衣镜前走动,并仔细观察自己在镜中像的变化情况;或者给电池(身边某个小物体)照镜子.注意将电池(或小物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能想到的方式)放在平面镜前,沿着不同的方向移动电池,并仔细观察像的变化.
这样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为课内的猜想做铺垫,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猜想也才会具有针对性.而且课前这些活动的安排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课堂上所学新的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先学教材
学生能自学的知识点,教师绝不去教,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所以新课中比较基础的知识点也可安排在课前案中,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让课中有更多的时间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例如,《压强》的这节课的课前案中可设计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的一些作图,通过作图让学生自行归纳得出压力的作用点、方向、定义等,因为前面通过《力》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力的作图的基础,对于压力的作图结合课本加以预习,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了.
3课中案的特点
课中案是把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成一份份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案.通过课中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惑,从而动脑筋解决问题,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新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对于不同课型的课中案设计方案要有所不同.
3.1知识型的课中案——教材问题化
让学生带着系列问题走进课堂,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完成知识结构的构建.例如《走进分子世界》的课中案可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如何探测微观世界呢?教学设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
问题二:气球为什么会变小呢?教学设想:让学生从宏观现象走向了微观世界,意识到分子很小,从而进一步的激发他们探究分子大小的欲望,学生对分子的认识的学习也水到渠成.
问题三:堆煤的墙角为什么会变黑呢?教学设想:一方面激发学生思考墙角发黑的原因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为分子的运动收集了证据.
问题四: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那么为什么许多物体不是一盘散沙呢?教学设想:让学生联想到分子间是否有一种作用力的存在,从而进一步的探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显然,这四个问题涵盖了本节所有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把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体验、感悟了所学新知识.
知识型的课中案如果真正设计到了把知识问题化,层层深入的提出一连串耐人寻味的问题,不仅避免了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课堂效果从而得以很大程度的提高.
3.2探究型的课中案——探究科学化
让学生真正历经探究的过程.物理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取,绝大数情况下都需历经科学探究的过程.要使学生轻松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教师要把握好探究课中案实验的设计.一堂好的探究课,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
例如,《杠杆》这一节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课本是先给出了力臂的定义,学生对于力臂这一因素对杠杆平衡的影响并没有什么感性认识,只能通过玩跷跷板、挑担等这类活动感知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对杠杆的平衡有影响.因此我们就不需要把力臂这一知识先强加于他们,可以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会先得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一结论,接着可引导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进行实验,学生发现这一结论并不成立,进而进一步引导他们量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发现只要把上述的结论中的作用点改为作用线就可以了,这样在引入力臂的同时得出了杠杠的平衡条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接受到了新知识,同时锻炼了能力,与接受式学习比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课后案的层次
课后案主要注重所学知识的检查与应用.教师在备课后案时要注重题目的精选和分层设计,选题时要注意到课后学生作业上有的题目绝不重复出现,题目的设计要分层,通过课后案的训练要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课后案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4.1知识梳理
课后案第一层次应设计为基本概念题,知识的梳理,把所学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重点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电阻》的教学,运用“由实验可知,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电路两端的,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等问题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夯实基础.
4.2理解活化
课后案第二层次为应用类题目,生活、物理、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学生所学的知识就要能够学以致用,生活、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就要能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应用类题目的设计要求教师密切关注生活和社会,寻找相关的新鲜题材编制出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通过题目做到活学活用.例如帮助学生理解改变压强方法的习题:下列实例中,各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增大还是减小压强的:(1)滑雪时,在脚上穿滑雪板;(2)软包装饮料的吸管一端被削尖;(3)铁路的铁轨铺在枕木上;(4)推土机上宽而平的履带.
4.3拓展延伸
课后案的第三层次为拓展延伸类的习题,通过此类题训练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该类习题的设计一般让学生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但可以通过课后实验或网上百度来完成.例如课本上介绍导体、半导体、超导体,可让学生课后登陆网站,查阅资料,了解半导体、超导体材料的特点、应用、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所以,教师只要认真备课,并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精心打造导学三案,就一定能编制出适合学情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也一定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将减负高效真正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