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教育网站,对大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使网络成为我们对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坚实阵地。
一、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队伍建设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并充分占领网络阵地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工作队伍提出了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高的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工作者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和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还要求他们有着较高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语言应用能力,更需要他们及时掌握和了解网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营造正确的网络舆论,积极引导被教育者在使用网络和接收网络信息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但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目前的组成状况来看,一是人员不足,二是知识结构和网络应用水平不尽如人意。无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尤其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网络应用均精通的工作人员,同时在网络中也缺乏有着较广泛影响的工作人员。
2.吸引力问题。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想教育网站更多地是表现出“存在态”,即只是解决了“有”的问题,未能真正吸引住学生、发挥更大的所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比较重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共理论课教育;而对“扩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国家政策法规、时事评论、心理咨询、在线思想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等不太重视。绝大多数网站是由校、系、社团等组织建立,主要面向全校、全系或全社团的师生。内容主要是围绕新闻宣传、学生活动和政治理论学习等方面,相互之间由于负责主体不一和内容不同而缺乏沟通,使得满足需求的群体范围较小。因此,单纯的正面灌输、陈旧的网站内容、刻板的互动方式,导致了思想教育类网站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3.有效性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与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上缺乏有效性,在高校师生中的影响范围并不广。影响力有限的原因主要在于功能不够完善,过分强调教育而忽视学生群体的需求,登载新闻时效性不强,覆盖面不大,网络技术应用局限,信息传播方式的水平较低,运用网络语言反映宣传内容不够等。
4.平等性问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网络传播则把这种单向的传统方式改变为双向传播,人们不仅可以主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评价者及反馈者,自由地参与网络信息交流,这种参与性和互动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个体真正体会到自由沟通的平等地位。但目前多数高校的网站未能重视网络的这种平等性原则,而更多地突出了传统灌输的教育方式,缺乏互动的方式,缺乏必要的使学生成为信息的评价者和反馈者的机会,造成学生对网站关注程度不够。
5.法律问题。近些年,网络发展十分迅速,而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网络道德、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等制度建设均远远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造成了网络制度的诸多真空地带。制度的缺欠,容易导致网民的认识难于统一或者行为失范。正是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制度建设的滞后,兼之对网络及其形成的虚拟社会缺乏科学的认识,以及青年对制度的逆反心理,造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掣肘因素。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对策
1.队伍建设是基础。《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首先必须解决从事其工作的人员配备问题,建立一支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挥网络思想教育主力军的作用。
当前高校网络工作者还存在着人员匮乏、配备不够、素质参差不起的现象,伴随着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将使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显得异常艰巨。因此,建立、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又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的专门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这支队伍在校一级应设置专门的机构和固定的编制,在院系一级可采用兼职的办法。高校在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投入的同时,更要加大对网管人才建设的投入,注意在任课教师、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和学生队伍中挖掘网络教育骨干力量,吸引政治素质高,同时又精通网络技术的人才到网管队伍中来,加强这支队伍的理论培养,加强网络知识的培训,使网管人员既能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能成为信息收集、发布、传播和网络管理者。
2.网站建设是根本。首先,网站建设要着眼于高校工作的实际,着眼学生思想的实际,把网络建设纳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当中,正确定位建设规模,开设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频道及栏目。网站的信息内容、频道设置、网页设计、语言使用等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增强网站的生动性、有效性、互动性,进一步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网站要充分体现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表现形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吸引力建设是关键。吸引力是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基础,学生对教育的内容不去关注,网络思想教育的链条就会断裂,那么教育资源就只能以“存在态”滞留在网络空间,而失去其本身的教育意义。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存在能否被学生知道,进而被学生点击,成为网络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第一,要充分利用网上多媒体的优势,利用网上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除了提供文字资料外,要注重提供图片资料、影像资料、FLASH动画等素材。
第二,要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第三,要注重寓教于乐。思想教育网站建设不能只注重教育功能,要注意设置一些适合青年人特点和需要的栏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提供电影、音乐、游戏的下载服务等。
第四,要注重更新速度。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网络思想教育也必须符合这一特点,否则必然会失去学生的关注。
4.平等性原则要把握。网络思想教育具有平等性的特点。在网络中每个人身份都是平等的,网络环境强化了教育主体和受体的平等地位,自主、自觉、自愿是人们行为的重要特征。传统思想教育的单纯鼓动、号召、生硬的强迫、压制、灌输式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在网上常常遭到教育受体的排斥。在网络空间,思想教育呈现出平等的、对教育对象不是进行说服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的鲜明特性,它要求思想教育应该更加灵活、更加亲切。因此,网络思想教育要被学生认知和接受,必须注重平等性原则,注意网络宣传的语言艺术和方法。一是要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宜疏不宜堵”。在网络上思想和观念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很平常的。对不正确的思想动态,要进行动情入理的分析,克服呆板、生硬的说教。二是要注重循循善诱,“宜细不宜粗”。网络上不适合长篇大论讲大道理,也不适合综合分析,而更适合一事一议、生动详细的教育,想要通过互联网达到很快的引导是不现实的,潜移默化式的引导和熏陶才能取得实效。
5.网络管理是保障。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强制规范,使人的思想和情感发生转换,从适应规范直至形成习惯。这种方法在开放、信息庞杂多样的网络环境下更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互联网的无中心控制设计,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没有监控,更加自由,现实社会中对人类行为起规范、监督、控制作用的因素,如道德、法律、习俗、礼仪等,对网民行为的约束力明显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网络环境的管制,就无法抵御和防止有害信息对网民思想的侵蚀。而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对网上反动的、黄色的、封建迷信的内容进行查堵,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进行信息的“免疫”。另一方面要加强系统内部网络管理法规制度建设,以法律和规章制度来规范、调整人的网络行为。网上管理的法规可包括网上信息发布、信息审查与监管、破坏网络安全处置条例、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把网络文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科学认定网络犯罪行为并给予相应打击,逐步养成网民对不良行为的规避。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一、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队伍建设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并充分占领网络阵地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工作队伍提出了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高的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工作者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和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还要求他们有着较高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语言应用能力,更需要他们及时掌握和了解网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营造正确的网络舆论,积极引导被教育者在使用网络和接收网络信息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但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目前的组成状况来看,一是人员不足,二是知识结构和网络应用水平不尽如人意。无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尤其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网络应用均精通的工作人员,同时在网络中也缺乏有着较广泛影响的工作人员。
2.吸引力问题。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想教育网站更多地是表现出“存在态”,即只是解决了“有”的问题,未能真正吸引住学生、发挥更大的所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比较重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共理论课教育;而对“扩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国家政策法规、时事评论、心理咨询、在线思想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等不太重视。绝大多数网站是由校、系、社团等组织建立,主要面向全校、全系或全社团的师生。内容主要是围绕新闻宣传、学生活动和政治理论学习等方面,相互之间由于负责主体不一和内容不同而缺乏沟通,使得满足需求的群体范围较小。因此,单纯的正面灌输、陈旧的网站内容、刻板的互动方式,导致了思想教育类网站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3.有效性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与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上缺乏有效性,在高校师生中的影响范围并不广。影响力有限的原因主要在于功能不够完善,过分强调教育而忽视学生群体的需求,登载新闻时效性不强,覆盖面不大,网络技术应用局限,信息传播方式的水平较低,运用网络语言反映宣传内容不够等。
4.平等性问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网络传播则把这种单向的传统方式改变为双向传播,人们不仅可以主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评价者及反馈者,自由地参与网络信息交流,这种参与性和互动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个体真正体会到自由沟通的平等地位。但目前多数高校的网站未能重视网络的这种平等性原则,而更多地突出了传统灌输的教育方式,缺乏互动的方式,缺乏必要的使学生成为信息的评价者和反馈者的机会,造成学生对网站关注程度不够。
5.法律问题。近些年,网络发展十分迅速,而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网络道德、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等制度建设均远远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造成了网络制度的诸多真空地带。制度的缺欠,容易导致网民的认识难于统一或者行为失范。正是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制度建设的滞后,兼之对网络及其形成的虚拟社会缺乏科学的认识,以及青年对制度的逆反心理,造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掣肘因素。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对策
1.队伍建设是基础。《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首先必须解决从事其工作的人员配备问题,建立一支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挥网络思想教育主力军的作用。
当前高校网络工作者还存在着人员匮乏、配备不够、素质参差不起的现象,伴随着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将使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显得异常艰巨。因此,建立、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又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的专门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这支队伍在校一级应设置专门的机构和固定的编制,在院系一级可采用兼职的办法。高校在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投入的同时,更要加大对网管人才建设的投入,注意在任课教师、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和学生队伍中挖掘网络教育骨干力量,吸引政治素质高,同时又精通网络技术的人才到网管队伍中来,加强这支队伍的理论培养,加强网络知识的培训,使网管人员既能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能成为信息收集、发布、传播和网络管理者。
2.网站建设是根本。首先,网站建设要着眼于高校工作的实际,着眼学生思想的实际,把网络建设纳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当中,正确定位建设规模,开设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频道及栏目。网站的信息内容、频道设置、网页设计、语言使用等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增强网站的生动性、有效性、互动性,进一步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网站要充分体现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表现形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吸引力建设是关键。吸引力是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基础,学生对教育的内容不去关注,网络思想教育的链条就会断裂,那么教育资源就只能以“存在态”滞留在网络空间,而失去其本身的教育意义。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存在能否被学生知道,进而被学生点击,成为网络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第一,要充分利用网上多媒体的优势,利用网上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除了提供文字资料外,要注重提供图片资料、影像资料、FLASH动画等素材。
第二,要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第三,要注重寓教于乐。思想教育网站建设不能只注重教育功能,要注意设置一些适合青年人特点和需要的栏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提供电影、音乐、游戏的下载服务等。
第四,要注重更新速度。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网络思想教育也必须符合这一特点,否则必然会失去学生的关注。
4.平等性原则要把握。网络思想教育具有平等性的特点。在网络中每个人身份都是平等的,网络环境强化了教育主体和受体的平等地位,自主、自觉、自愿是人们行为的重要特征。传统思想教育的单纯鼓动、号召、生硬的强迫、压制、灌输式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在网上常常遭到教育受体的排斥。在网络空间,思想教育呈现出平等的、对教育对象不是进行说服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的鲜明特性,它要求思想教育应该更加灵活、更加亲切。因此,网络思想教育要被学生认知和接受,必须注重平等性原则,注意网络宣传的语言艺术和方法。一是要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宜疏不宜堵”。在网络上思想和观念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很平常的。对不正确的思想动态,要进行动情入理的分析,克服呆板、生硬的说教。二是要注重循循善诱,“宜细不宜粗”。网络上不适合长篇大论讲大道理,也不适合综合分析,而更适合一事一议、生动详细的教育,想要通过互联网达到很快的引导是不现实的,潜移默化式的引导和熏陶才能取得实效。
5.网络管理是保障。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强制规范,使人的思想和情感发生转换,从适应规范直至形成习惯。这种方法在开放、信息庞杂多样的网络环境下更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互联网的无中心控制设计,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没有监控,更加自由,现实社会中对人类行为起规范、监督、控制作用的因素,如道德、法律、习俗、礼仪等,对网民行为的约束力明显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网络环境的管制,就无法抵御和防止有害信息对网民思想的侵蚀。而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对网上反动的、黄色的、封建迷信的内容进行查堵,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进行信息的“免疫”。另一方面要加强系统内部网络管理法规制度建设,以法律和规章制度来规范、调整人的网络行为。网上管理的法规可包括网上信息发布、信息审查与监管、破坏网络安全处置条例、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把网络文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科学认定网络犯罪行为并给予相应打击,逐步养成网民对不良行为的规避。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