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终板造瘘在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

来源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othn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终板造瘘在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的51例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术中是否行终板造瘘分为造瘘组和非造瘘组,比较两组在住院时间、GOS分数及慢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造瘘组和非造瘘组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8.3%和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的住院时间为13.83 ±1.24(天)少于非造瘘组的15.39±1.90(天),造瘘组和非造瘘组的GOS评分分别为4.08 ±0.83分和3.30±0.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的预后好于非造瘘组.结论 终板造瘘对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及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其他文献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麻醉模式包括全身麻醉和清醒镇静。最近几项研究显示,全身麻醉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转归不良相关。全身麻醉导致转归较差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低血压有关。目前认为,全身麻醉和清醒镇静各有其优缺点。在获得高质量的证据之前,必须对每例患者个体化选择麻醉模式。
患者女,52岁.因面部、手背部水肿性红斑1个月余,于2010年1月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眼睑、面颊及双前臂、手背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淡紫红色水肿性红斑,自觉轻度瘙痒,同时伴有腰酸、膝关节酸痛,无明显肌痛肌无力,无吞咽困难.当地医院诊为过敏性皮炎,给予复方倍他米松肌内注射及外用药物(具体不详),皮损明显消退,2周后皮疹复发并增多,再次复方倍他米松肌内注射治疗无效,遂转入本院诊治.门诊拟
目的 探讨托法替尼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平衡及CXCL1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50只Wist
水源性肢端角化病是一种少见的角化性皮肤病,我们诊治2例,现报告如下. 例1 女,22岁,双手接触水数分钟后局部出现白色丘疹或斑块2年,于2007年5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2005年10月起无明显诱因双手掌接触水2 min左右局部出现乳白色丘疹、斑块伴有紧绷感.热水、冷水均能诱发.脱离水约10 min后皮损及自觉症状可全部消失.患者既往体健,无手足多汗及长期服药史,非特应性体质,无家族史.否认双手有特
患者男,22岁,因头颜面、颈部及躯干四肢部疣状皮损21年,于2011年7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岁时开始头颜面、颈部及躯干出现分布不均淡褐色米粒大小丘疹,表面粗糙,触之有一定硬度,后随年龄增长角化性丘疹逐渐增多,呈带状、斑片状分布.曾在外地医院行激光治疗,有部分疗效而后又复发.既往体健,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颜面、颈部及躯干四肢可见浅褐色、褐色的线状
背景和目的 关于缺血性卒中后脑肿胀患者的最佳管理方案,仍有许多尚未确定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指南来指导如何处理这种严重并发症,如何提供最佳的综合性神经科和内科治疗,以
2014年国际卒中大会于2月12日至14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召开.此次会议以大会报道、专题讲座、辩论会、演讲及海报等方式报道了卒中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基础
期刊
腋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在研究中.ApoD蛋白可能是腋臭发生分子机制中的核心蛋白,研究表明,顶泌汗腺的分泌物E-3M2H可能借助ApoD蛋白为载体,从体表散发出典型的辛辣气味.ApoD基因自身及其调控因素的差异可能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述过程中,微生物的调控、雄激素及其受体可能在腋臭发病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腋臭相关基因(ABCC 11)中的单核甘酸多态性(SNP)很可能是患者发病的决定
目的 探讨血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LAA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
患者女,14岁.11年前右下肢内侧出现一线状排列的淡红色扁平丘疹,上覆少许鳞屑,逐渐向两端扩展,未予治疗.5年前原发皮损处开始出现坚实的皮下结节.就诊前10 d局部皮损出现溃破,并有红肿痛,异物排出,一直未予处理.皮肤科检查:右下肢内侧及腹部可见线状排列萎缩性暗红斑,其下可触及深在结节状物质,活动度尚可,有粘连,触之硬,压之疼痛.局部隆起于皮面,溃破处有块状、质硬、白色物质排出.组织病理检查: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