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出品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持续热议。开播伊始,这部剧的总监制、总发行人、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就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影视机构委员会挂牌仪式暨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论坛上这样说道:“《人民的名义》没播的时候,我們担心收视率肯定顶不过去,这部剧太正了,又在湖南卫视播,看的人不会太多。”万万没想到的是, 这部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剧自开播以来,一直位居CSM52城、全国网同时段收视第一。对于这样的成绩,李学政有点意外,而更令他惊喜的是《人民的名义》得到了大批年轻观众的拥趸。为此,我们约访了这位幕后功勋之一,顺便也听他聊聊,被他演活了的王文革。
收视火爆的背后,是观众价值观的提升
这部电视剧从小官巨贪案件入手,一层层剥开一个官员人性深处的黑暗,由此拉开一场反腐败的大较量。这是反腐题材沉寂13年后横空出世的一部作品,收视率火爆程度出人意料。因为,在近年来反腐剧市场,鲜有如此“大尺度”的作品出现。从观众惯性意识角度来说,以往的这类电视剧,基本上都是对反腐新闻略加整理后的大串烧,其主题当然无可挑剔,都是积极向上的警钟常鸣。
而《人民的名义》的出现,前所未有地大胆使用了诸多影视语言要素,大尺度的镜头频现,出现了满床的钱、满柜子的钱、满仓库的钱。这并不是说,反腐剧中一定要形而上学地出现这样的镜头,但《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腐大剧,其中很多案件本身就是现实中的大案要案的纪实,而它们共同的介质,就是大量的钱,对于这一点,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这与那些动辄贪污上亿甚至十几亿的大案要案,产生了真实的对位感。
这部剧之所以成为“爆款”,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创作班底在尊重了影视创作规律并恰当运用了影视语言的前提下,实现了创作效果的立体化,其中既有视觉层面上的震撼,也有心理层面上的梳理,这是一种整体艺术创作水准的提升,当然也是一种综合艺术效果的突破与提升。
《人民的名义》触发了观众积蓄已久的压力点,这是一种内心需求的厚积薄发,一经触动,就暴发了起来,从而产生了如此之高的收视率。就像李学政所说:“因为十多年来,都没有类似的电视剧出现。就像天气一样,一年没有下雨的话,所有的人都在企盼,忽然间就乌云滚滚而来,狂风大作,人们当然有一种很解渴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人民的名义》反腐大片,既是提升观众品读水准的催化剂,也是检验大部分观众价值取向的测试剂,令社会欣喜的是,“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观众已经有了价值观的坚挺提升。因此可以说,《人民的名义》收视率如此火爆,不仅是因为创作水准的突破与提升,也是因为观众品读水准和价值观的坚挺与提升。
不会带来反腐剧春天,反而更严把控
《琅琊榜》出来了,就有声音喊古装剧主宰市场未来;《花千骨》出来了,又说女性题材无敌;《中国式关系》热播,则喊出了现实题材必胜;《人民的名义》名利双收,又说主旋律是下一个风口……《人民的名义》的火爆,预示着反腐剧的春天真正到来了吗?
李学政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这部剧之所以如此火爆,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且是近些年来可遇而不可求的作品。这之后反腐剧的窗口自然不会完全放开,不然又会出现十年前的泛滥景象。”现在市场确实存在是跟风现象严重,仙侠剧火了,大家扎堆做仙侠,玄幻剧火了,也曾一时风头无俩,资本的逐利性致使它一直在追“热点”。为此,李学政也提到了投资《人民的名义》的五家民营企业:“他们很有胆量。刚开始的时候,这部剧并不被资本看好,但是后来被资本追得很积极。”
他说:“我今天可以大胆地说,以后这几年,不可能有超过《人民的名义》水平的同类型电视剧出现,《人民的名义》也不会带来反腐剧的春天,恰恰相反的是,反腐剧必须要严格控制。但这也不是说反腐剧不能做,而是说,要做必须做精品。”在李学政看来,要想创造好的收视率,只能下工夫做品质,“有了好的作品,资本才会追着你来”。
这部戏之所以成为现象级电视剧作品,李学政分析道:“首先是它将故事和现实结合得很紧密。因为所谓的玄幻IP剧、婆媳争斗剧、青春偶像剧……那是人无聊的时候才会看的剧目,为了打发时间。但是看我们的剧,是一种需求。前者是因为无奈被迫选择观看,后者是因为需要,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他还开玩笑地说道:“前两天遇到餐饮协会的人,他们说现在每天晚上就餐人数减少30%左右,大家晚上都不出来吃饭,宅在家里看《人民的名义》。”
笑谈悲情人物王文革:著名演员不愿接,没演技的演不好
李学政在这部剧中饰演了“性格偏执,维权意识强烈,不惜代价抵制暴力拆迁,试图用燎原之火阻挡官商勾结的工人护厂队队长”王文革。《人民的名义》剧组成立不久,一线演员云集,许多主要角色基本确定,但王文革一角迟迟未能选择好。直到有一天,李学政到剧组商讨投资和发行工作时,导演李路眼前一亮,通过深入了解,并观看了李学政主任近期饰演的网络大电影《特种兵王》里的大校指挥官,和打拐题材电影《惊魂48》里的收买被拐儿童的老板,觉得李学政的沧桑外形和做过电台主持人的台词功底,很符合王文革角色的需要,决定大胆启用。
“其实,这个角色不被人抢是有原因的,一是他的性格比较偏执,二是他的戏份,毁容、烧伤,这样的角色对于著名演员来说,肯定是不愿意去接,没有演技的也是演不好。我没有试戏,导演对我完全信任。”李学政如是说。在拍摄期间,导演也不断提醒他:“这个角色非常重要,王文革的角色行为决定着很多故事的走向,演得好很能出彩,给本剧加分! ”
在他看来,自己饰演的王文革是个挺悲情的人物:“他在出院之后,为了维权,采取更加暴力的手段,绑架蔡成功的儿子,企图用孩子换股权,最后真的绑架了……”为了演好这样一个极端的人物,李学政反复阅读、认真揣摩剧本、并借助影视中心主任这一职务方便向“大腕儿”请教学习,并在网上到处收看关于暴力拆迁的新闻和视频,逐渐有了自信和感觉。“现在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能够认出我来了,王文革的戏不长,但是令人印象深刻,也比较出彩。”如此看来,王文革绿叶虽小,也为《人民的名义》这多鲜花奉献了自己的光芒。
收视火爆的背后,是观众价值观的提升
这部电视剧从小官巨贪案件入手,一层层剥开一个官员人性深处的黑暗,由此拉开一场反腐败的大较量。这是反腐题材沉寂13年后横空出世的一部作品,收视率火爆程度出人意料。因为,在近年来反腐剧市场,鲜有如此“大尺度”的作品出现。从观众惯性意识角度来说,以往的这类电视剧,基本上都是对反腐新闻略加整理后的大串烧,其主题当然无可挑剔,都是积极向上的警钟常鸣。
而《人民的名义》的出现,前所未有地大胆使用了诸多影视语言要素,大尺度的镜头频现,出现了满床的钱、满柜子的钱、满仓库的钱。这并不是说,反腐剧中一定要形而上学地出现这样的镜头,但《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腐大剧,其中很多案件本身就是现实中的大案要案的纪实,而它们共同的介质,就是大量的钱,对于这一点,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这与那些动辄贪污上亿甚至十几亿的大案要案,产生了真实的对位感。
这部剧之所以成为“爆款”,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创作班底在尊重了影视创作规律并恰当运用了影视语言的前提下,实现了创作效果的立体化,其中既有视觉层面上的震撼,也有心理层面上的梳理,这是一种整体艺术创作水准的提升,当然也是一种综合艺术效果的突破与提升。
《人民的名义》触发了观众积蓄已久的压力点,这是一种内心需求的厚积薄发,一经触动,就暴发了起来,从而产生了如此之高的收视率。就像李学政所说:“因为十多年来,都没有类似的电视剧出现。就像天气一样,一年没有下雨的话,所有的人都在企盼,忽然间就乌云滚滚而来,狂风大作,人们当然有一种很解渴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人民的名义》反腐大片,既是提升观众品读水准的催化剂,也是检验大部分观众价值取向的测试剂,令社会欣喜的是,“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观众已经有了价值观的坚挺提升。因此可以说,《人民的名义》收视率如此火爆,不仅是因为创作水准的突破与提升,也是因为观众品读水准和价值观的坚挺与提升。
不会带来反腐剧春天,反而更严把控
《琅琊榜》出来了,就有声音喊古装剧主宰市场未来;《花千骨》出来了,又说女性题材无敌;《中国式关系》热播,则喊出了现实题材必胜;《人民的名义》名利双收,又说主旋律是下一个风口……《人民的名义》的火爆,预示着反腐剧的春天真正到来了吗?
李学政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这部剧之所以如此火爆,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且是近些年来可遇而不可求的作品。这之后反腐剧的窗口自然不会完全放开,不然又会出现十年前的泛滥景象。”现在市场确实存在是跟风现象严重,仙侠剧火了,大家扎堆做仙侠,玄幻剧火了,也曾一时风头无俩,资本的逐利性致使它一直在追“热点”。为此,李学政也提到了投资《人民的名义》的五家民营企业:“他们很有胆量。刚开始的时候,这部剧并不被资本看好,但是后来被资本追得很积极。”
他说:“我今天可以大胆地说,以后这几年,不可能有超过《人民的名义》水平的同类型电视剧出现,《人民的名义》也不会带来反腐剧的春天,恰恰相反的是,反腐剧必须要严格控制。但这也不是说反腐剧不能做,而是说,要做必须做精品。”在李学政看来,要想创造好的收视率,只能下工夫做品质,“有了好的作品,资本才会追着你来”。
这部戏之所以成为现象级电视剧作品,李学政分析道:“首先是它将故事和现实结合得很紧密。因为所谓的玄幻IP剧、婆媳争斗剧、青春偶像剧……那是人无聊的时候才会看的剧目,为了打发时间。但是看我们的剧,是一种需求。前者是因为无奈被迫选择观看,后者是因为需要,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他还开玩笑地说道:“前两天遇到餐饮协会的人,他们说现在每天晚上就餐人数减少30%左右,大家晚上都不出来吃饭,宅在家里看《人民的名义》。”
笑谈悲情人物王文革:著名演员不愿接,没演技的演不好
李学政在这部剧中饰演了“性格偏执,维权意识强烈,不惜代价抵制暴力拆迁,试图用燎原之火阻挡官商勾结的工人护厂队队长”王文革。《人民的名义》剧组成立不久,一线演员云集,许多主要角色基本确定,但王文革一角迟迟未能选择好。直到有一天,李学政到剧组商讨投资和发行工作时,导演李路眼前一亮,通过深入了解,并观看了李学政主任近期饰演的网络大电影《特种兵王》里的大校指挥官,和打拐题材电影《惊魂48》里的收买被拐儿童的老板,觉得李学政的沧桑外形和做过电台主持人的台词功底,很符合王文革角色的需要,决定大胆启用。
“其实,这个角色不被人抢是有原因的,一是他的性格比较偏执,二是他的戏份,毁容、烧伤,这样的角色对于著名演员来说,肯定是不愿意去接,没有演技的也是演不好。我没有试戏,导演对我完全信任。”李学政如是说。在拍摄期间,导演也不断提醒他:“这个角色非常重要,王文革的角色行为决定着很多故事的走向,演得好很能出彩,给本剧加分! ”
在他看来,自己饰演的王文革是个挺悲情的人物:“他在出院之后,为了维权,采取更加暴力的手段,绑架蔡成功的儿子,企图用孩子换股权,最后真的绑架了……”为了演好这样一个极端的人物,李学政反复阅读、认真揣摩剧本、并借助影视中心主任这一职务方便向“大腕儿”请教学习,并在网上到处收看关于暴力拆迁的新闻和视频,逐渐有了自信和感觉。“现在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能够认出我来了,王文革的戏不长,但是令人印象深刻,也比较出彩。”如此看来,王文革绿叶虽小,也为《人民的名义》这多鲜花奉献了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