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极具可塑性,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学生写字、预习、使用工具书、动笔、积累、思考等习惯的培养,不仅要从小做起,还要坚持不懈,用科学和方法支训练,则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培养学生 学习语文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60-01
“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就看他是否有好的语文习惯,他好读、善听、会记、常写、注重积累,自觉参与一切有关的语文活动,这个人的语文水平决不会差,但习惯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
一、写字习惯的培养
写字的良好习惯,需从小抓起。它应该包含两层:①执笔姿势、书写姿势正确。②书写符合要求。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应做到横平竖直、正确、整洁;中年级开始使用钢笔,应要求行款规范,纸面干净,并有所入体;高年级的写字除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外,还应有每分钟不少于20个字的速度。教师应该根据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教师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板书工整、清楚,对学生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预习习惯的培养
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使学生主动开发“潜力”,才会使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
新课标从中年级开始提出“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强调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如果预习与复习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则会收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指导学生一拿到课题,先想,我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如《田忌赛马》一文,生1:我从课题中,想知道田忌是怎样赛马的?生2:我想知道田忌和谁赛马?生3:我想知道他们赛了几场?生4:我想知道比赛规则是什么?生5:我想知道比赛结果怎么样……通过看、想、说、问,把自己带入课文,利用急于想验证我猜测的对不对及我想知道的答案课文中是否有?在哪里?学生为了快点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就会聚精会神,进入如饥似渴的状态,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时,我让学生在预习后给老师设置作业题(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答案),看看谁的作业题能难倒老师。为了考倒老师,学生预习时可是花了一番心思,这样自己感觉哪里有疑问,哪里难理解的,也都心中有数。但这种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及时督促、变着法子激励、引导,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或变成无奈的应付,痛苦的负担。
三、使用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叶圣陶老先生认为,一个人应该把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看作是“终身伴侣”。但现有的学生往往怕麻烦,从不主动使用工具书。在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有不会写的字、不懂的词等等不许问同学答案,要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有时上课碰到吃不准的读音,我就带头和同学一起查字典,并且比一比谁快。我认为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己解决阅读中的疑难,这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
四、动笔习惯的培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习惯,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耳闻目睹,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写作素材,让他们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的就可以把它记下来,这样,学生天天动笔学写,训练写的次数就多了起来。而在读书笔记中,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素材,写作文时就可以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不限体裁,不规则字数、时间地写,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从而训练了学生动笔的习惯,也能磨练他们的语言,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五、积累习惯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见作文就头痛,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的文章,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头脑中空空如也。积累可以从语言积累和文字积累两方面入手。新大纲要求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另外还有推荐的80首古诗,这些都可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文字积累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可以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精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则马上摘录在固定的一本笔记本上。或者教学生采取剪贴的办法积累有关材料,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交流积累的情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
六、勤于思考习惯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比如我在教《五彩池》第二自然段时,我就抓住文中语句构词的特点让学生质疑。
教师、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或许会使学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之中,而或成为激起激烈争论的“导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任何的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都是在后天经过慢慢训练而形成的。尤其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它所经历的过程必定十分漫长,训练的难度也更大,但教师只要坚持不懈,用科学和方法支训练,则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我们为培养孩子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而努力工作吧!
【关键词】:培养学生 学习语文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60-01
“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就看他是否有好的语文习惯,他好读、善听、会记、常写、注重积累,自觉参与一切有关的语文活动,这个人的语文水平决不会差,但习惯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
一、写字习惯的培养
写字的良好习惯,需从小抓起。它应该包含两层:①执笔姿势、书写姿势正确。②书写符合要求。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应做到横平竖直、正确、整洁;中年级开始使用钢笔,应要求行款规范,纸面干净,并有所入体;高年级的写字除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外,还应有每分钟不少于20个字的速度。教师应该根据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教师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板书工整、清楚,对学生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预习习惯的培养
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使学生主动开发“潜力”,才会使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
新课标从中年级开始提出“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强调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如果预习与复习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则会收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指导学生一拿到课题,先想,我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如《田忌赛马》一文,生1:我从课题中,想知道田忌是怎样赛马的?生2:我想知道田忌和谁赛马?生3:我想知道他们赛了几场?生4:我想知道比赛规则是什么?生5:我想知道比赛结果怎么样……通过看、想、说、问,把自己带入课文,利用急于想验证我猜测的对不对及我想知道的答案课文中是否有?在哪里?学生为了快点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就会聚精会神,进入如饥似渴的状态,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时,我让学生在预习后给老师设置作业题(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答案),看看谁的作业题能难倒老师。为了考倒老师,学生预习时可是花了一番心思,这样自己感觉哪里有疑问,哪里难理解的,也都心中有数。但这种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及时督促、变着法子激励、引导,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或变成无奈的应付,痛苦的负担。
三、使用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叶圣陶老先生认为,一个人应该把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看作是“终身伴侣”。但现有的学生往往怕麻烦,从不主动使用工具书。在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有不会写的字、不懂的词等等不许问同学答案,要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有时上课碰到吃不准的读音,我就带头和同学一起查字典,并且比一比谁快。我认为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己解决阅读中的疑难,这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
四、动笔习惯的培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习惯,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耳闻目睹,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写作素材,让他们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的就可以把它记下来,这样,学生天天动笔学写,训练写的次数就多了起来。而在读书笔记中,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素材,写作文时就可以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不限体裁,不规则字数、时间地写,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从而训练了学生动笔的习惯,也能磨练他们的语言,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五、积累习惯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见作文就头痛,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的文章,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头脑中空空如也。积累可以从语言积累和文字积累两方面入手。新大纲要求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另外还有推荐的80首古诗,这些都可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文字积累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可以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精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则马上摘录在固定的一本笔记本上。或者教学生采取剪贴的办法积累有关材料,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交流积累的情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
六、勤于思考习惯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比如我在教《五彩池》第二自然段时,我就抓住文中语句构词的特点让学生质疑。
教师、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或许会使学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之中,而或成为激起激烈争论的“导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任何的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都是在后天经过慢慢训练而形成的。尤其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它所经历的过程必定十分漫长,训练的难度也更大,但教师只要坚持不懈,用科学和方法支训练,则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我们为培养孩子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而努力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