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美国现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进行解析,重点分析了《人间天堂》当中的男主人公阿莫瑞·布莱恩的天堂幻想。首先是对阿莫瑞的天堂幻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分析,之后分析了阿莫瑞的这种天堂幻想的实质性矛盾,最后解读了在《人间天堂》之中围绕着阿莫瑞天堂幻想的几个女性元素产生的作用,进而对阿莫瑞·布莱恩这种带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困境予以深入剖析。
关键词:《人间天堂》 F·S·菲茨杰拉德 阿莫瑞·布莱恩 幻想
一 《人间天堂》中阿莫瑞·布莱恩的天堂幻想历程
1 阿莫瑞·布莱恩的成长期:纸醉金迷的天堂
在《人间天堂》这部小说中,阿莫瑞·布莱恩经历了成长,然后恋爱,最终幻想破灭的三个过程。阿莫瑞出生于美国的贵族家庭,有聪明灵活的头脑。和年轻的菲茨杰拉德当初一样,阿莫瑞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有着各种和那个时代的美国贵族青年一样的人生幻想,那就是走到美国社会的最顶端,成为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然后娶一个美丽的姑娘。
因为出生于美国的贵族家庭,因此阿莫瑞总以一种贵族的高傲目光去看待人生,并对现实的社会从来都不屑于一看,和社会当中的种种元素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冲突。阿莫瑞每一天都过得纸醉金迷,并且追逐着自己梦想中的美貌女子,在耗费钱财和年华之中,终日在恋爱里面浸泡着。随后,阿莫瑞来到了美国的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读书,这个期间阿莫瑞性格之中的叛逆,和大学当中的中产阶级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他怀疑中产阶级在社会中的价值,并且反叛地夸示性炫耀自己的才能,企图引发推翻社会的革命。这样的一系列盲目的行为,最终并没有给阿莫瑞带到天堂之中,反而是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发生。
2 阿莫瑞·布莱恩在一战后:颓废和虚无的天堂
阿莫瑞·布莱恩在普林斯顿大学当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叛活动后,并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天堂,反而因期末考试不及格,丧失了对学习的追求;同时,由于多次追求爱情,使他对爱情也丧失了信心。在多重打击之下,阿莫瑞在大学里面堕落迷茫,踯躅光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莫瑞应召入伍,离开了大学,进入了军队。在战争时期,阿莫瑞的母亲不幸离开了人世,而他当时要好的同学也在欧洲战场上阵亡了。
在一战结束后,阿莫瑞退伍复员来到美国。在美国纽约,他想要用自己的资产进行投资做生意,但是投资却失败了,他也由此陷入破产。此时,他心爱的女人罗莎琳也选择嫁作他人,而他多年以来非常敬仰的精神世界的导师,达西神父也因为疾病离开人世。在多重打击之下,阿莫瑞开始进入到人生的转变期。他的天堂从原先的享乐主义和功成名就,转变成为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阿莫瑞对于人生充满着厌恶,并且每天都用酒麻醉自己,以此消愁。
3 阿莫瑞·布莱恩最终的天堂归宿
阿莫瑞最后独自一人来到了当年求学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在学校走着看学校里面的花花草草,他的内心突然汹涌澎湃,感触万千,他幡然醒悟自己的人生已经错失太多,而且无法弥补。阿莫瑞最终可以安慰自我的,就是通过人生当中多次的起起落落,感受到了常人无法感受的一切,最终明白天堂真正含义。
二 阿莫瑞·布莱恩天堂幻想产生的矛盾实质
阿莫瑞·布莱恩的天堂经历了多次人生的起落,产生了嬗变,而实际上,阿莫瑞的天堂幻想实质上也只能够是一种幻想。作者菲茨杰拉德在阿莫瑞身上展现了美国梦的虚无。阿莫瑞接受了自己家庭这种美国贵族式的思想熏陶,他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于所谓的成功,就是成为美国社会上面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能够站在美国社会的顶端俯瞰人间,并且能够娶到一个美丽漂亮的姑娘。这种思想不仅仅是阿莫瑞身上有,在《人间天堂》之中的其他男男女女身上也是存在的。
阿莫瑞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有着浪漫主义的幻想,同时也是一个唯我主义者。因此,他的行为都是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想所引导,内心是没有顾及或者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样的浪漫主义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这种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追求,往往让阿莫瑞和现实社会当中的种种互相碰撞,这种冲突让阿莫瑞否定当时的社会制度,并且对当时美国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士产生歧视的思想。
正如《人间天堂》当中所写到的,阿莫瑞曾经说过:“我讨厌这个社会的制度。”因为阿莫瑞虽然是美国的贵族阶层出身,但是毕竟只是中产阶级,在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之中,阿莫瑞并不是真正的社会当权者。因为当时美国社会只有最有钱的人,他们才能够有能力去娶到他们想要的漂亮美丽的姑娘,但是另一方面,那些没有钱的艺术家却只能够将自己的才能廉价出售。这个观点就是阿莫瑞仇视社会,并且怀疑中产阶级的价值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阿莫瑞天堂幻想的最大矛盾。一方面,阿莫瑞非常仇恨那些有钱的真正的美国富豪,因为他们可以主宰社会,把握话语权,乃至于可以娶到漂亮美丽的姑娘;但是另一个方面,阿莫瑞又十分艳羡这些美国实际的富豪权力阶层,因为只有跻身成为富豪,才能够如小说《人间天堂》中所描述的“翻到社会的顶峰”。所以,阿莫瑞反对并且羡慕着大资产阶级的各种各样的特权。
因此,阿莫瑞一方面在小说当中所描述的,对大资产阶级取得各种财富的手段是嗤之以鼻的。但是另一方面,阿莫瑞又并不反对这种手段,他甚至也企图运用这些他认为丑陋的手段,去获取自己的人生所谓的“天堂”。小说《人间天堂》就曾经这么写到,阿莫瑞曾经赤裸裸地谈到自己的想法:“我十分厌恶穷苦的人,因为他们很穷,我恨他们穷,如果说非常单纯但是要忍受贫穷,那我还不如直接进入腐化之中,以此获得钱财,这样人生才过得爽快。”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出,阿莫瑞的天堂观念,就是有钱有势,并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内容。而他内心的偏颇和狭隘,也注定了阿莫瑞·布莱恩最终要亲眼看着自己幻想的天堂破灭。
三 阿莫瑞·布莱恩追求天堂过程中的几个女性元素
实际上,阿莫瑞·布莱恩的人生,或者说他的天堂幻想,除了上文笔者所分析的几个方面之外,和他身边的几个女性是离不开的。 1 阿莫瑞·布莱恩的母亲:感性且排斥理性的美学
在开始的时候,阿莫瑞·布莱恩所受到的启蒙教育,基本上都承袭自他的母亲,也就是贝亚特丽斯对他的引导。贝亚特丽斯作为一个传统的美国富裕阶层的女性,她在教导阿莫瑞的时候,非常关注阿莫瑞的美学品位以及美学上的直觉。这种美学上的引导,让阿莫瑞一方面有着异乎于常人的审美洞察力,但是由于没有思想的启蒙和引导,导致阿莫瑞持有优越的审美感触,却无法用理性去看待问题。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让阿莫瑞变得更为自负且早熟,因此,在阿莫瑞去普林斯顿大学读书学习之前,就已经能够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的举止行为进行观察和判断。这样的启蒙和熏陶,也促使阿莫瑞比起同年龄的男孩子更为注重自己的形象以及各种行为,懂得怎样去博取他人对自己的喜爱。而接下来的普林斯顿求学生涯之中,阿莫瑞沿袭了自己这种原本就存在一定偏差的高傲美学审美观念,并且他运用这种有一定优势的美学观察力,发挥出自己独特的才华。但是,他依然对于理性有着十分深重的厌恶感,并且也不喜欢理性思维,导致了阿莫瑞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科目几次补考,但也都考不及格。这种高傲的审美导致了阿莫瑞和他的那些大学同学都很难共融,不能够产生出青年人之间的共鸣。
在阿莫瑞的眼里面,这些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的青年,往往都是有一些很奇怪的追求,对一些根本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产生浓厚兴趣,并且很多学生都不修边幅,甚至举止十分粗鄙。而唯一的一个能够让阿莫瑞觉得有点品位的同学,出身却十分卑微,因此,整个普林斯顿大学里面,在年少轻狂的阿莫瑞眼里,根本和自己的天堂以及美国梦想距离十分巨大。
2 阿莫瑞·布莱恩的几个女性朋友对其天堂之梦的影响
对于阿莫瑞·布莱恩而言,普林斯顿大学无法给他什么样的人生教益,不过他所遇到的几个女性,克拉拉、埃莉诺、罗莎琳以及伊莎贝尔等人却给了阿莫瑞很大的影响,并对其天堂的理想价值观产生了改变。
伊莎贝尔是一个十分自负并且爱慕虚荣的人,她常常会觉得自己是十分让人喜爱的。伊莎贝尔总是希望自己身边各种各样的优秀男生被自己所吸引,然后跟他们玩罗曼蒂克的爱情游戏,在罗曼蒂克面前,伊莎贝尔十分放纵,从不抵抗。阿莫瑞显然会受到伊莎贝尔的吸引,他们两个人很快就恋爱了。阿莫瑞这种承继自美学的自负,让他觉得必然能够获取伊莎贝尔全部的爱情,但是阿莫瑞却不知道因为过分的盲目自信,自己的魅力已经消减,进而从自负转变成为盲目的狂傲,这种狂傲严重挫伤了伊莎贝尔的内心骄傲和自负。所以,当阿莫瑞和伊莎贝尔之间出现了一种非常小的摩擦之后,很快分手了。这一点对于阿莫瑞而言,就是让他的天堂幻想里面的美学和自负得到了一次打击,虽然这种自负和狂傲的转化,还得是另一为女性克拉拉告诉他的。
而克拉拉是阿莫瑞的表姐,有两个孩子,是一个寡妇,她的丈夫在一年前去世了。克拉拉非常聪慧而且成熟,她一方面冷静而清醒,一方面则充满幽默和活力。阿莫瑞从克拉拉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自负应该和谦逊结合到一起,并且阿莫瑞也第一次更为准确清醒地看清楚自己性格之中的软弱和慵懒之实质。对于阿莫瑞而言,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天堂梦想之所以仍然没有实现,是自己的慵懒以及软弱所造成的,但是这些问题他一直都归咎于自己受到各种愿望和情感的支配,以及厌恶无聊的思想所影响,可是克拉拉则是告诉他,他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内心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幻想。
罗莎琳这个女孩子也是和伊莎贝尔极为相似,也很喜欢吸引那些优秀的男生,不过和伊莎贝尔不同,罗莎琳是一种奢靡的病态心理。罗莎琳被人们宠坏,因此喜欢听阿莫瑞讲好听的话,并且要各种无私的体验。但是最终罗莎琳的选择深深刺痛了阿莫瑞,因为罗莎琳选择去嫁给一个老男人,因为老男人比他有钱,能够让罗莎琳一直奢侈挥霍下去,可是阿莫瑞不能。这一点深深扭曲了阿莫瑞的人生价值观,导致了阿莫瑞·布莱恩病态的天堂幻想的出现。
四 结语
很多小说作家第一次创作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很多都打上了作家个人经历的烙印。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也是不例外。这一部长篇小说当中的主人公阿莫瑞·布莱恩就是作家菲茨杰拉德对于人生经历、现实社会以及理想的集合。可以说,阿莫瑞·布莱恩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青年故事,而是一部洞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青年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幻想,并且批判这种天堂式幻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冬梅、张春阳:《解读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S1期。
[2] 沈国富:《“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评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名作欣赏》,2008年第22期。
[3] 吴建国:《传统价值体系与现代伦理话语的悖论——评菲茨杰拉德长篇小说〈人间天堂〉》,《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第1期。
(毛艳丽,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关键词:《人间天堂》 F·S·菲茨杰拉德 阿莫瑞·布莱恩 幻想
一 《人间天堂》中阿莫瑞·布莱恩的天堂幻想历程
1 阿莫瑞·布莱恩的成长期:纸醉金迷的天堂
在《人间天堂》这部小说中,阿莫瑞·布莱恩经历了成长,然后恋爱,最终幻想破灭的三个过程。阿莫瑞出生于美国的贵族家庭,有聪明灵活的头脑。和年轻的菲茨杰拉德当初一样,阿莫瑞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有着各种和那个时代的美国贵族青年一样的人生幻想,那就是走到美国社会的最顶端,成为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然后娶一个美丽的姑娘。
因为出生于美国的贵族家庭,因此阿莫瑞总以一种贵族的高傲目光去看待人生,并对现实的社会从来都不屑于一看,和社会当中的种种元素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冲突。阿莫瑞每一天都过得纸醉金迷,并且追逐着自己梦想中的美貌女子,在耗费钱财和年华之中,终日在恋爱里面浸泡着。随后,阿莫瑞来到了美国的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读书,这个期间阿莫瑞性格之中的叛逆,和大学当中的中产阶级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他怀疑中产阶级在社会中的价值,并且反叛地夸示性炫耀自己的才能,企图引发推翻社会的革命。这样的一系列盲目的行为,最终并没有给阿莫瑞带到天堂之中,反而是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发生。
2 阿莫瑞·布莱恩在一战后:颓废和虚无的天堂
阿莫瑞·布莱恩在普林斯顿大学当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叛活动后,并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天堂,反而因期末考试不及格,丧失了对学习的追求;同时,由于多次追求爱情,使他对爱情也丧失了信心。在多重打击之下,阿莫瑞在大学里面堕落迷茫,踯躅光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莫瑞应召入伍,离开了大学,进入了军队。在战争时期,阿莫瑞的母亲不幸离开了人世,而他当时要好的同学也在欧洲战场上阵亡了。
在一战结束后,阿莫瑞退伍复员来到美国。在美国纽约,他想要用自己的资产进行投资做生意,但是投资却失败了,他也由此陷入破产。此时,他心爱的女人罗莎琳也选择嫁作他人,而他多年以来非常敬仰的精神世界的导师,达西神父也因为疾病离开人世。在多重打击之下,阿莫瑞开始进入到人生的转变期。他的天堂从原先的享乐主义和功成名就,转变成为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阿莫瑞对于人生充满着厌恶,并且每天都用酒麻醉自己,以此消愁。
3 阿莫瑞·布莱恩最终的天堂归宿
阿莫瑞最后独自一人来到了当年求学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在学校走着看学校里面的花花草草,他的内心突然汹涌澎湃,感触万千,他幡然醒悟自己的人生已经错失太多,而且无法弥补。阿莫瑞最终可以安慰自我的,就是通过人生当中多次的起起落落,感受到了常人无法感受的一切,最终明白天堂真正含义。
二 阿莫瑞·布莱恩天堂幻想产生的矛盾实质
阿莫瑞·布莱恩的天堂经历了多次人生的起落,产生了嬗变,而实际上,阿莫瑞的天堂幻想实质上也只能够是一种幻想。作者菲茨杰拉德在阿莫瑞身上展现了美国梦的虚无。阿莫瑞接受了自己家庭这种美国贵族式的思想熏陶,他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于所谓的成功,就是成为美国社会上面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能够站在美国社会的顶端俯瞰人间,并且能够娶到一个美丽漂亮的姑娘。这种思想不仅仅是阿莫瑞身上有,在《人间天堂》之中的其他男男女女身上也是存在的。
阿莫瑞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有着浪漫主义的幻想,同时也是一个唯我主义者。因此,他的行为都是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想所引导,内心是没有顾及或者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样的浪漫主义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这种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追求,往往让阿莫瑞和现实社会当中的种种互相碰撞,这种冲突让阿莫瑞否定当时的社会制度,并且对当时美国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士产生歧视的思想。
正如《人间天堂》当中所写到的,阿莫瑞曾经说过:“我讨厌这个社会的制度。”因为阿莫瑞虽然是美国的贵族阶层出身,但是毕竟只是中产阶级,在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之中,阿莫瑞并不是真正的社会当权者。因为当时美国社会只有最有钱的人,他们才能够有能力去娶到他们想要的漂亮美丽的姑娘,但是另一方面,那些没有钱的艺术家却只能够将自己的才能廉价出售。这个观点就是阿莫瑞仇视社会,并且怀疑中产阶级的价值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阿莫瑞天堂幻想的最大矛盾。一方面,阿莫瑞非常仇恨那些有钱的真正的美国富豪,因为他们可以主宰社会,把握话语权,乃至于可以娶到漂亮美丽的姑娘;但是另一个方面,阿莫瑞又十分艳羡这些美国实际的富豪权力阶层,因为只有跻身成为富豪,才能够如小说《人间天堂》中所描述的“翻到社会的顶峰”。所以,阿莫瑞反对并且羡慕着大资产阶级的各种各样的特权。
因此,阿莫瑞一方面在小说当中所描述的,对大资产阶级取得各种财富的手段是嗤之以鼻的。但是另一方面,阿莫瑞又并不反对这种手段,他甚至也企图运用这些他认为丑陋的手段,去获取自己的人生所谓的“天堂”。小说《人间天堂》就曾经这么写到,阿莫瑞曾经赤裸裸地谈到自己的想法:“我十分厌恶穷苦的人,因为他们很穷,我恨他们穷,如果说非常单纯但是要忍受贫穷,那我还不如直接进入腐化之中,以此获得钱财,这样人生才过得爽快。”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出,阿莫瑞的天堂观念,就是有钱有势,并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内容。而他内心的偏颇和狭隘,也注定了阿莫瑞·布莱恩最终要亲眼看着自己幻想的天堂破灭。
三 阿莫瑞·布莱恩追求天堂过程中的几个女性元素
实际上,阿莫瑞·布莱恩的人生,或者说他的天堂幻想,除了上文笔者所分析的几个方面之外,和他身边的几个女性是离不开的。 1 阿莫瑞·布莱恩的母亲:感性且排斥理性的美学
在开始的时候,阿莫瑞·布莱恩所受到的启蒙教育,基本上都承袭自他的母亲,也就是贝亚特丽斯对他的引导。贝亚特丽斯作为一个传统的美国富裕阶层的女性,她在教导阿莫瑞的时候,非常关注阿莫瑞的美学品位以及美学上的直觉。这种美学上的引导,让阿莫瑞一方面有着异乎于常人的审美洞察力,但是由于没有思想的启蒙和引导,导致阿莫瑞持有优越的审美感触,却无法用理性去看待问题。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让阿莫瑞变得更为自负且早熟,因此,在阿莫瑞去普林斯顿大学读书学习之前,就已经能够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的举止行为进行观察和判断。这样的启蒙和熏陶,也促使阿莫瑞比起同年龄的男孩子更为注重自己的形象以及各种行为,懂得怎样去博取他人对自己的喜爱。而接下来的普林斯顿求学生涯之中,阿莫瑞沿袭了自己这种原本就存在一定偏差的高傲美学审美观念,并且他运用这种有一定优势的美学观察力,发挥出自己独特的才华。但是,他依然对于理性有着十分深重的厌恶感,并且也不喜欢理性思维,导致了阿莫瑞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科目几次补考,但也都考不及格。这种高傲的审美导致了阿莫瑞和他的那些大学同学都很难共融,不能够产生出青年人之间的共鸣。
在阿莫瑞的眼里面,这些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的青年,往往都是有一些很奇怪的追求,对一些根本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产生浓厚兴趣,并且很多学生都不修边幅,甚至举止十分粗鄙。而唯一的一个能够让阿莫瑞觉得有点品位的同学,出身却十分卑微,因此,整个普林斯顿大学里面,在年少轻狂的阿莫瑞眼里,根本和自己的天堂以及美国梦想距离十分巨大。
2 阿莫瑞·布莱恩的几个女性朋友对其天堂之梦的影响
对于阿莫瑞·布莱恩而言,普林斯顿大学无法给他什么样的人生教益,不过他所遇到的几个女性,克拉拉、埃莉诺、罗莎琳以及伊莎贝尔等人却给了阿莫瑞很大的影响,并对其天堂的理想价值观产生了改变。
伊莎贝尔是一个十分自负并且爱慕虚荣的人,她常常会觉得自己是十分让人喜爱的。伊莎贝尔总是希望自己身边各种各样的优秀男生被自己所吸引,然后跟他们玩罗曼蒂克的爱情游戏,在罗曼蒂克面前,伊莎贝尔十分放纵,从不抵抗。阿莫瑞显然会受到伊莎贝尔的吸引,他们两个人很快就恋爱了。阿莫瑞这种承继自美学的自负,让他觉得必然能够获取伊莎贝尔全部的爱情,但是阿莫瑞却不知道因为过分的盲目自信,自己的魅力已经消减,进而从自负转变成为盲目的狂傲,这种狂傲严重挫伤了伊莎贝尔的内心骄傲和自负。所以,当阿莫瑞和伊莎贝尔之间出现了一种非常小的摩擦之后,很快分手了。这一点对于阿莫瑞而言,就是让他的天堂幻想里面的美学和自负得到了一次打击,虽然这种自负和狂傲的转化,还得是另一为女性克拉拉告诉他的。
而克拉拉是阿莫瑞的表姐,有两个孩子,是一个寡妇,她的丈夫在一年前去世了。克拉拉非常聪慧而且成熟,她一方面冷静而清醒,一方面则充满幽默和活力。阿莫瑞从克拉拉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自负应该和谦逊结合到一起,并且阿莫瑞也第一次更为准确清醒地看清楚自己性格之中的软弱和慵懒之实质。对于阿莫瑞而言,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天堂梦想之所以仍然没有实现,是自己的慵懒以及软弱所造成的,但是这些问题他一直都归咎于自己受到各种愿望和情感的支配,以及厌恶无聊的思想所影响,可是克拉拉则是告诉他,他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内心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幻想。
罗莎琳这个女孩子也是和伊莎贝尔极为相似,也很喜欢吸引那些优秀的男生,不过和伊莎贝尔不同,罗莎琳是一种奢靡的病态心理。罗莎琳被人们宠坏,因此喜欢听阿莫瑞讲好听的话,并且要各种无私的体验。但是最终罗莎琳的选择深深刺痛了阿莫瑞,因为罗莎琳选择去嫁给一个老男人,因为老男人比他有钱,能够让罗莎琳一直奢侈挥霍下去,可是阿莫瑞不能。这一点深深扭曲了阿莫瑞的人生价值观,导致了阿莫瑞·布莱恩病态的天堂幻想的出现。
四 结语
很多小说作家第一次创作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很多都打上了作家个人经历的烙印。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也是不例外。这一部长篇小说当中的主人公阿莫瑞·布莱恩就是作家菲茨杰拉德对于人生经历、现实社会以及理想的集合。可以说,阿莫瑞·布莱恩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青年故事,而是一部洞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青年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幻想,并且批判这种天堂式幻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冬梅、张春阳:《解读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S1期。
[2] 沈国富:《“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评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名作欣赏》,2008年第22期。
[3] 吴建国:《传统价值体系与现代伦理话语的悖论——评菲茨杰拉德长篇小说〈人间天堂〉》,《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第1期。
(毛艳丽,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