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加坡历来是一个智慧的国家。虽其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然收割阳光发展旅游业,屯良港发展国际运输业,俨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最近,新加坡再度出击,打响“背水一战”。
新加坡虽是被海水围绕的岛国,但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只能依赖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最近,新加坡运用先进的薄膜技术及紫外线科技,将中水进一步净化,研发出其纯净度高于饮用水的新生水,大幅度缓解了缺水的燃眉之急。
水供给曾受制于人
早在1961年和1962年,新加坡就与马来西亚签了两个供水条约,内容是怎样把马来西亚柔佛州的水从新马长堤引入新加坡。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两国延续了这两个条约。当时,新加坡全国80%的供水来自马来西亚。这个惊人的数据让刚刚独立的新加坡意识到自己的被动局面,与中国历史上被韩信布在河边的那一万名士兵相似,除了背“水”一战,别无选择。
水的供给受制于人,仿佛永远让人掐着脖子。更何况,马来西亚这个邻居给新加坡的感觉并不总是那么友善,有些双边合作往往达成了协议却一拖再拖,让讲求实效的新加坡人实在头痛。
“新生水”让国家获新生
在重重压力下,新加坡将水资源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安全和主权的重大课题想办法解决,这一努力就是40多年。
新加坡有种瓶装水,牌子叫“新生水”,英文是“Newater”,在当地超市很容易买到。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新生水”名副其实,就是重新生成的水,其前身就是生产和生活污水——每天从工厂流出的废水和居民楼流进阴沟的水。
能把令人作呕的污水净化为绝对卫生的饮用水,这一点让世人感叹——蕴藏在这瓶水中的科技含量不容小视。
“新生水”是新加坡著名的水处理公司凯发集团的得意之作。该公司2007年曾获得“斯德哥尔摩水工业奖”,是亚太地区最大的以膜分离为核心技术的环保企业,其供水量能满足新加坡35%的水需求。
2003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为“新生水”主持面世仪式。刚开始时,新生水主要用于工业,但短短3年后的2006年,当地民众大多已接受新生水为饮用水,百姓对新生水的需求不断攀升。由于节水成效卓著,新加坡国家水务管理机构即公用事业局,在2006年“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上,囊括国际水协会颁发的年度三项大奖。
2003年2月24日,新加坡主流媒体《联合早报》也对新生水大加赞美:“(新生水)为这个水资源严重不均、并且总是缺水的地球,提供一个与水共生的新方向,特别是对先天地理条件不足的国家和都市而言……新生水是新加坡生存的里程碑,是科技和人的意志战胜环境的难得经验,更是新加坡人学习逆境求存的宝贵的一堂课。”联想到当今世界各国对各种资源的激烈渴求与争夺,这段话一点也不夸张。
耗时八年的阴沟系统
新加坡民众曾经历过《功夫》电影中,人人排队用各种容器盛水的日子。但在现代工业社会,消耗水资源最大的“客户”不是民众,而是工厂。因此,在水资源循环领域,新加坡科学家最先研究的是,如何解决本地工业用水问题。
新加坡没有地下水,但由于地处热带,每年雨水丰沛,于是新加坡政府在全国境内修建了一个精密的排水蓄水网络,使全岛变成了一个“巨型雨水水库”,运作相当有效:下雨时,雨水流入各地排水渠或阴沟,然后从四面八方逐渐汇集到几个主要的蓄水池,最后被输送至水处理厂,变成工业用水和饮用水。
2009年6月23日,樟宜供水回收厂及耗资巨大的“深隧道阴沟系统”(Deep Tunnel Sewerage System)正式完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亲自为回收厂揭幕,标志着新加坡朝水资源自给自足又跨出了一步。
这些听起来似乎无甚过人之处,但看了下列数据你就不这样认为了:
——供水回收厂每天可处理80万立方水,如有必要,处理容量还可增至现有量3倍
——阴沟系统耗资36.5亿新加坡元,自2001年启动至2009年完工共耗时8年;
——阴沟系统深入地下20米至50米,贯穿新加坡全岛,俨然是一条运载水的高速公路;
——阴沟系统包括一条48公里长的隧道、60多公里长的污水连接管道、5公里长的深海排水管。管道切面直径最短3.3米,最长6米,由8台巨型隧道挖掘机同时挖掘而成;
——阴沟系统末端建有一座73米深地下水泵系统(相当于25层楼建筑物),泵井直径达30余米;
——阴沟系统曾获奖项:2005年亚洲杰出工程成就奖、2008年国际水协会创意工程奖、2009年全球水务奖之“年度水务项目”。
绿色投资收获颇丰
此外,供水回收厂和阴沟系统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充分显示出该项目规划的周密、精致和长远。
首先,樟宜供水回收厂是新加坡全岛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供水回收厂,但占地仅是一般回收厂的1/3。该厂正式启用后,其他地方原有的三座供水回收厂可予作废、拆迁,腾出来的土地面积接近135公顷。这对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来说,是一笔丰富的土地资源。
其次,地下隧道系统呈倾斜状,巧妙利用重力原理,使全岛生产生活废水自行“长途跋涉”至樟宜供水回收厂。运输过程不靠水泵,这就排除了水泵发生故障导致系统失灵等隐患。
再次,供水回收厂上方建有樟宜新生水厂(2010年竣工并启用),是新加坡第五座新生水厂,启用后全国新生水供应量将增加15%,可满足全国用水总量30%。并且,这是世界首个建在供水回收厂上方的新生水厂,其就近原则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另外,在工业污水排放问题上,新加坡也很下功夫。新加坡三面环海,因此政府对保护海洋环境有深刻的认识。长期以来,新加坡工业污水在排放入海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环保处理,其标准比国际标准订得更高更严。
新加坡的种种努力已经得到回报。2009年,马来西亚供水只占了新加坡总供水量的40%,而这一数字曾经高达80%。正如《孙子·九地》所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新加坡虽是被海水围绕的岛国,但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只能依赖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最近,新加坡运用先进的薄膜技术及紫外线科技,将中水进一步净化,研发出其纯净度高于饮用水的新生水,大幅度缓解了缺水的燃眉之急。
水供给曾受制于人
早在1961年和1962年,新加坡就与马来西亚签了两个供水条约,内容是怎样把马来西亚柔佛州的水从新马长堤引入新加坡。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两国延续了这两个条约。当时,新加坡全国80%的供水来自马来西亚。这个惊人的数据让刚刚独立的新加坡意识到自己的被动局面,与中国历史上被韩信布在河边的那一万名士兵相似,除了背“水”一战,别无选择。
水的供给受制于人,仿佛永远让人掐着脖子。更何况,马来西亚这个邻居给新加坡的感觉并不总是那么友善,有些双边合作往往达成了协议却一拖再拖,让讲求实效的新加坡人实在头痛。
“新生水”让国家获新生
在重重压力下,新加坡将水资源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安全和主权的重大课题想办法解决,这一努力就是40多年。
新加坡有种瓶装水,牌子叫“新生水”,英文是“Newater”,在当地超市很容易买到。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新生水”名副其实,就是重新生成的水,其前身就是生产和生活污水——每天从工厂流出的废水和居民楼流进阴沟的水。
能把令人作呕的污水净化为绝对卫生的饮用水,这一点让世人感叹——蕴藏在这瓶水中的科技含量不容小视。
“新生水”是新加坡著名的水处理公司凯发集团的得意之作。该公司2007年曾获得“斯德哥尔摩水工业奖”,是亚太地区最大的以膜分离为核心技术的环保企业,其供水量能满足新加坡35%的水需求。
2003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为“新生水”主持面世仪式。刚开始时,新生水主要用于工业,但短短3年后的2006年,当地民众大多已接受新生水为饮用水,百姓对新生水的需求不断攀升。由于节水成效卓著,新加坡国家水务管理机构即公用事业局,在2006年“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上,囊括国际水协会颁发的年度三项大奖。
2003年2月24日,新加坡主流媒体《联合早报》也对新生水大加赞美:“(新生水)为这个水资源严重不均、并且总是缺水的地球,提供一个与水共生的新方向,特别是对先天地理条件不足的国家和都市而言……新生水是新加坡生存的里程碑,是科技和人的意志战胜环境的难得经验,更是新加坡人学习逆境求存的宝贵的一堂课。”联想到当今世界各国对各种资源的激烈渴求与争夺,这段话一点也不夸张。
耗时八年的阴沟系统
新加坡民众曾经历过《功夫》电影中,人人排队用各种容器盛水的日子。但在现代工业社会,消耗水资源最大的“客户”不是民众,而是工厂。因此,在水资源循环领域,新加坡科学家最先研究的是,如何解决本地工业用水问题。
新加坡没有地下水,但由于地处热带,每年雨水丰沛,于是新加坡政府在全国境内修建了一个精密的排水蓄水网络,使全岛变成了一个“巨型雨水水库”,运作相当有效:下雨时,雨水流入各地排水渠或阴沟,然后从四面八方逐渐汇集到几个主要的蓄水池,最后被输送至水处理厂,变成工业用水和饮用水。
2009年6月23日,樟宜供水回收厂及耗资巨大的“深隧道阴沟系统”(Deep Tunnel Sewerage System)正式完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亲自为回收厂揭幕,标志着新加坡朝水资源自给自足又跨出了一步。
这些听起来似乎无甚过人之处,但看了下列数据你就不这样认为了:
——供水回收厂每天可处理80万立方水,如有必要,处理容量还可增至现有量3倍
——阴沟系统耗资36.5亿新加坡元,自2001年启动至2009年完工共耗时8年;
——阴沟系统深入地下20米至50米,贯穿新加坡全岛,俨然是一条运载水的高速公路;
——阴沟系统包括一条48公里长的隧道、60多公里长的污水连接管道、5公里长的深海排水管。管道切面直径最短3.3米,最长6米,由8台巨型隧道挖掘机同时挖掘而成;
——阴沟系统末端建有一座73米深地下水泵系统(相当于25层楼建筑物),泵井直径达30余米;
——阴沟系统曾获奖项:2005年亚洲杰出工程成就奖、2008年国际水协会创意工程奖、2009年全球水务奖之“年度水务项目”。
绿色投资收获颇丰
此外,供水回收厂和阴沟系统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充分显示出该项目规划的周密、精致和长远。
首先,樟宜供水回收厂是新加坡全岛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供水回收厂,但占地仅是一般回收厂的1/3。该厂正式启用后,其他地方原有的三座供水回收厂可予作废、拆迁,腾出来的土地面积接近135公顷。这对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来说,是一笔丰富的土地资源。
其次,地下隧道系统呈倾斜状,巧妙利用重力原理,使全岛生产生活废水自行“长途跋涉”至樟宜供水回收厂。运输过程不靠水泵,这就排除了水泵发生故障导致系统失灵等隐患。
再次,供水回收厂上方建有樟宜新生水厂(2010年竣工并启用),是新加坡第五座新生水厂,启用后全国新生水供应量将增加15%,可满足全国用水总量30%。并且,这是世界首个建在供水回收厂上方的新生水厂,其就近原则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另外,在工业污水排放问题上,新加坡也很下功夫。新加坡三面环海,因此政府对保护海洋环境有深刻的认识。长期以来,新加坡工业污水在排放入海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环保处理,其标准比国际标准订得更高更严。
新加坡的种种努力已经得到回报。2009年,马来西亚供水只占了新加坡总供水量的40%,而这一数字曾经高达80%。正如《孙子·九地》所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