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仔细研读《解决问题的策略》各单元中的例题和练习,不难发现:问题变化多于重现。有的是题材和情境不同,有的是条件与问题不同,有的是数量关系不同。题目可以千变万化,但有一点不变,这些题都可以用画图、列表、倒推、列举、替换和假设转化等方法整理处理信息、形成策略、找到解法。
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可以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抓手,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形成,具体可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
在平时教学中,通常都存在这样的一种通病,即:有难题出现时,孩子常常表现出畏难情绪,期待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而教师看到孩子不管怎样启发还是不能顿悟,也乐于和盘托出。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更是如此,题目难度都很大,孩子到底如何习得策略?我以为,以孩子长远的策略意识的养成看,还是应该让其在探索中习得、在碰壁中习得、在辨析中习得,让学生充分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策略的作用。难度大,更应发挥孩子主体性的作用。如孩子画图思路的习得,就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行为上升为意识,教学时教师应把握两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时,此时,不要为孩子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是要引导其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在学生解决完问题后,要引导其认识画图整理信息的作用,启发孩子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
二、重视策略的合理选择
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后,就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结构的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建立解决问题模型的过程,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首先要理解实际问题的特点。例如,教学“替换”的策略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两种量不同,不能简单运用以前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时教师可以总结这类问题的结构:已知两种量的倍数关系(包括差数关系)以及两种量的和(差),这时可以根据倍数关系将一种量替换成另一种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这类问题的结构特点。在练习时,让学生将问题与例题进行比较,进一步感知这种问题的结构特点,同时在比较中理解这类问题的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结构特点,合理地选择相应的策略。由此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验策略价值之所在,逐步培养学生判断和选择策略的合理性,达到对解题策略的深刻理解。
三、精心设计、合理处理练习
练习后如果处理不当,教学就会变成见题教题,变成学生被动地接受与机械模仿,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兴趣,产生畏难情绪。我认为练习设计时应注意三点:
1、不能过多地补充范例,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研究一个问题,就要让孩子学得透彻,不仅知道解答方法,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策略意识、习得策略技能。
2、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教师的讲解将问题的难点分解掉以后,问题本身也就失去了其思考的价值,应该坚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尝试,互相甄别对错,进而形成正确的理解并解决问题。这样的处理或许比较耗时,学生也会错误百出,但毕竟是孩子真实思维水平的反映,这样几经打磨,孩子的思维水平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学习的兴趣也会长盛不衰。
3、形式要避免单一,富有挑战性。难度大,形式单一,学生难免会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合理取舍、有效整合、恰当改造,力图使孩子的探索动力源源不竭。
四、感受策略,形成数学思想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掌握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技巧和办法之后,作为教师,还需要帮助他们把头脑中的一些零碎的经验进行及时的整理、归纳,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这样,就能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而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经常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学过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是更重要的。
此外,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时,还要特别重视审题训练,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情境,明确问题的特点;还需十分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画图和列表等方法表征数量关系;还要教给学生最常见的思维方法,如综合法和分析法;还要重视对策略运用过程的检验等等。我坚信,只要我们长期系统地坚持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抓手,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一定会得到逐步形成,并最终形成策略经验。
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可以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抓手,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形成,具体可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
在平时教学中,通常都存在这样的一种通病,即:有难题出现时,孩子常常表现出畏难情绪,期待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而教师看到孩子不管怎样启发还是不能顿悟,也乐于和盘托出。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更是如此,题目难度都很大,孩子到底如何习得策略?我以为,以孩子长远的策略意识的养成看,还是应该让其在探索中习得、在碰壁中习得、在辨析中习得,让学生充分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策略的作用。难度大,更应发挥孩子主体性的作用。如孩子画图思路的习得,就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行为上升为意识,教学时教师应把握两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时,此时,不要为孩子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是要引导其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在学生解决完问题后,要引导其认识画图整理信息的作用,启发孩子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
二、重视策略的合理选择
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后,就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结构的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建立解决问题模型的过程,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首先要理解实际问题的特点。例如,教学“替换”的策略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两种量不同,不能简单运用以前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时教师可以总结这类问题的结构:已知两种量的倍数关系(包括差数关系)以及两种量的和(差),这时可以根据倍数关系将一种量替换成另一种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这类问题的结构特点。在练习时,让学生将问题与例题进行比较,进一步感知这种问题的结构特点,同时在比较中理解这类问题的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结构特点,合理地选择相应的策略。由此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验策略价值之所在,逐步培养学生判断和选择策略的合理性,达到对解题策略的深刻理解。
三、精心设计、合理处理练习
练习后如果处理不当,教学就会变成见题教题,变成学生被动地接受与机械模仿,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兴趣,产生畏难情绪。我认为练习设计时应注意三点:
1、不能过多地补充范例,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研究一个问题,就要让孩子学得透彻,不仅知道解答方法,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策略意识、习得策略技能。
2、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教师的讲解将问题的难点分解掉以后,问题本身也就失去了其思考的价值,应该坚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尝试,互相甄别对错,进而形成正确的理解并解决问题。这样的处理或许比较耗时,学生也会错误百出,但毕竟是孩子真实思维水平的反映,这样几经打磨,孩子的思维水平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学习的兴趣也会长盛不衰。
3、形式要避免单一,富有挑战性。难度大,形式单一,学生难免会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合理取舍、有效整合、恰当改造,力图使孩子的探索动力源源不竭。
四、感受策略,形成数学思想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掌握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技巧和办法之后,作为教师,还需要帮助他们把头脑中的一些零碎的经验进行及时的整理、归纳,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这样,就能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而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经常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学过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是更重要的。
此外,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时,还要特别重视审题训练,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情境,明确问题的特点;还需十分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画图和列表等方法表征数量关系;还要教给学生最常见的思维方法,如综合法和分析法;还要重视对策略运用过程的检验等等。我坚信,只要我们长期系统地坚持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抓手,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一定会得到逐步形成,并最终形成策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