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探讨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84-01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猜想、实验、综合、抽象概括,会准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就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粗浅探讨。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俄国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的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的情境为目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变传授数学结论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源头,诱发他们学习数学思想,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除了应体现在课的开始,还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探究几何体表面的最短路径问题时,设置下列问题:一只蚂蚁在圆筒外壁的A点,想吃到圆筒内壁的B点处残留的一点蜂蜜,怎样走路程最短?由此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 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发展过程,学习数学家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定理数学和公式数学。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锥体体积均可用实验观察使学生发现结论;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可以通过平行线的作图或者通过度量同位角来发现,数的运算律可通过计算结果来发现。
3.从学生求知的愿望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在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进行设问。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1)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2)不解方程,求此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对于问题(1),学生很容易想到先解方程,求出两根后,再求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而对于问题(2),学生则感到不知所措。为了寻找答案,他们的学习欲望被激发,思维即处于积极状态。
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与习惯
要使学生的思维达到稳定、深刻、敏捷、灵活的水平,还必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
1.暴露思维过程,培养探究猜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思维方法。这就需要尽量暴露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想活动的教学。例如,对于下面一道同学们熟知的追及问题,可以作如下的思维训练:问题:甲步行从A地去B地需11小时,乙骑自行车从A地去B地需5小时,若甲先出发4小时,问乙出发几小时后追上甲?
2.拓宽记忆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记忆是由许多“知识块”作为元素组成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要收集一些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法则、公式和典型题目解法中的技巧和方法,使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技巧、方法的信息库”,供数学思维时随时调用,同时,必须培养学生善于逆向思维。记忆公式时,要注意公式两边的互相可推性,比如看到:am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84-01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猜想、实验、综合、抽象概括,会准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就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粗浅探讨。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俄国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的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的情境为目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变传授数学结论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源头,诱发他们学习数学思想,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除了应体现在课的开始,还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探究几何体表面的最短路径问题时,设置下列问题:一只蚂蚁在圆筒外壁的A点,想吃到圆筒内壁的B点处残留的一点蜂蜜,怎样走路程最短?由此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 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发展过程,学习数学家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定理数学和公式数学。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锥体体积均可用实验观察使学生发现结论;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可以通过平行线的作图或者通过度量同位角来发现,数的运算律可通过计算结果来发现。
3.从学生求知的愿望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在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进行设问。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1)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2)不解方程,求此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对于问题(1),学生很容易想到先解方程,求出两根后,再求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而对于问题(2),学生则感到不知所措。为了寻找答案,他们的学习欲望被激发,思维即处于积极状态。
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与习惯
要使学生的思维达到稳定、深刻、敏捷、灵活的水平,还必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
1.暴露思维过程,培养探究猜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思维方法。这就需要尽量暴露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想活动的教学。例如,对于下面一道同学们熟知的追及问题,可以作如下的思维训练:问题:甲步行从A地去B地需11小时,乙骑自行车从A地去B地需5小时,若甲先出发4小时,问乙出发几小时后追上甲?
2.拓宽记忆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记忆是由许多“知识块”作为元素组成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要收集一些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法则、公式和典型题目解法中的技巧和方法,使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技巧、方法的信息库”,供数学思维时随时调用,同时,必须培养学生善于逆向思维。记忆公式时,要注意公式两边的互相可推性,比如看到: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