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是一个素质高的民族。一个人如果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那他就会不断的进步。因为,语言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在读书的同时也就接受了知识,接受了文化,也就训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认识,优化了素质。好的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而语文老师的引导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优势分析
1、课外阅读的实践性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天地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语文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及时地广泛地获得与生活贴近的知识信息。从另一角度看,课堂教学也不能完全承担起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可见,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不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2、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课内所学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也是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涉猎与课内学习相关的读物和网络资料,巩固和完善课内所学;另一方面,在众多的信息资源面前,可以由学生凭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课外阅读的广泛性
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大体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各类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各种报告会、各种表演,还有各种展览等等,其中大部分信息要靠阅读涉猎积累。这种课内课外的补充和延伸,大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使他们的思维逐渐趋于成熟,知识更加丰富,个性品质得以健康发展。
4、课外阅读的差异性
我们不能用完全相同的标尺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去局限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人曾说:如果我们的教育始终对学生进行平均要求,就会造成学生全面的平庸。细想起来,这句话也不无道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林中,尽情的表现自己的喜好,尽情的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启智求知,在各自的基础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把“教材”变为“学材”引读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现场演示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交友”,非常重要。“新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强化5种基本读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读法去进行课外阅读。
一是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例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让学生去探索海底的奥秘,查找有关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海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海底内容的部分,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的读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成功,并使学生从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略读法,现今科学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略读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平时要放手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寻找信息,利用图书馆、书籍报刊、网络、电子读物。当然,应让学生明白,略读也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三速读法,即不发音,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在训练学生速读时,可教学生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速读后解答,还可以用竞赛法,激发学生速读兴趣。
四批注阅读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既动脑,又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此外,教会学生写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圈划批注”“摘录好词佳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等不一而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读书笔记,切记要求过高,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乐趣。
三、适时指点,教会方法。
利用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如学习了《狱中联欢》后,学生对革命先辈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的崇高精神,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感到由衷的敬佩。在此基础上指导读《红岩》等书籍。学生就会将课内阅读训练中学到的方法自觉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对英雄的优秀品质更全面的了解,更能深入的把握文章在刻画人物,提炼主题等方面的特点。再教《草船借箭》前,适时指点学生去浏览一下《三国演义》,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人物性格的认识。还有教《阿里山的云雾》,让学生课前去读《云雾多的原因》这本书。目的让学生在编导游词时,结合课内外知识来写更生动具体,这样,说的时候能打动游客。平时我还利用上课的机會,向学生介绍有关文学方面的一些常识,选印诗歌进行朗读,使学生以课外获得的知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四、读练结合。
我设计读书笔记表格,让学生将每天阅读看到的精彩片段,名言佳句,好的开头结尾摘录下来。对一些语文知识学得扎实,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归纳中心思想,写出关键词句含义。另外还要求学生按自己读书的水平,写读书笔记。每星期收交检查,目的了解学生读什么书,理解的怎样,然后把优的在班中交流学习。
总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就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让学生在阅读大量优秀文章,涉猎广泛信息的过程中,学习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也积淀人类永不熄灭的智慧之光。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用爱心将孩子们早日带入知识的殿堂,让他们去接受文明、智慧的洗礼,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去延续历史,让他们去创造世界,创造未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优势分析
1、课外阅读的实践性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天地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语文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及时地广泛地获得与生活贴近的知识信息。从另一角度看,课堂教学也不能完全承担起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可见,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不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2、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课内所学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也是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涉猎与课内学习相关的读物和网络资料,巩固和完善课内所学;另一方面,在众多的信息资源面前,可以由学生凭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课外阅读的广泛性
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大体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各类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各种报告会、各种表演,还有各种展览等等,其中大部分信息要靠阅读涉猎积累。这种课内课外的补充和延伸,大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使他们的思维逐渐趋于成熟,知识更加丰富,个性品质得以健康发展。
4、课外阅读的差异性
我们不能用完全相同的标尺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去局限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人曾说:如果我们的教育始终对学生进行平均要求,就会造成学生全面的平庸。细想起来,这句话也不无道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林中,尽情的表现自己的喜好,尽情的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启智求知,在各自的基础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把“教材”变为“学材”引读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现场演示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交友”,非常重要。“新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强化5种基本读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读法去进行课外阅读。
一是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例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让学生去探索海底的奥秘,查找有关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海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海底内容的部分,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的读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成功,并使学生从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略读法,现今科学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略读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平时要放手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寻找信息,利用图书馆、书籍报刊、网络、电子读物。当然,应让学生明白,略读也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三速读法,即不发音,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在训练学生速读时,可教学生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速读后解答,还可以用竞赛法,激发学生速读兴趣。
四批注阅读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首先,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既动脑,又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此外,教会学生写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圈划批注”“摘录好词佳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等不一而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读书笔记,切记要求过高,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乐趣。
三、适时指点,教会方法。
利用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如学习了《狱中联欢》后,学生对革命先辈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的崇高精神,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感到由衷的敬佩。在此基础上指导读《红岩》等书籍。学生就会将课内阅读训练中学到的方法自觉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对英雄的优秀品质更全面的了解,更能深入的把握文章在刻画人物,提炼主题等方面的特点。再教《草船借箭》前,适时指点学生去浏览一下《三国演义》,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人物性格的认识。还有教《阿里山的云雾》,让学生课前去读《云雾多的原因》这本书。目的让学生在编导游词时,结合课内外知识来写更生动具体,这样,说的时候能打动游客。平时我还利用上课的机會,向学生介绍有关文学方面的一些常识,选印诗歌进行朗读,使学生以课外获得的知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四、读练结合。
我设计读书笔记表格,让学生将每天阅读看到的精彩片段,名言佳句,好的开头结尾摘录下来。对一些语文知识学得扎实,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归纳中心思想,写出关键词句含义。另外还要求学生按自己读书的水平,写读书笔记。每星期收交检查,目的了解学生读什么书,理解的怎样,然后把优的在班中交流学习。
总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就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让学生在阅读大量优秀文章,涉猎广泛信息的过程中,学习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也积淀人类永不熄灭的智慧之光。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用爱心将孩子们早日带入知识的殿堂,让他们去接受文明、智慧的洗礼,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去延续历史,让他们去创造世界,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