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倦怠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指个体由于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而出现的一种身心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综合症状,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情绪衰竭、疏离感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
教师职业被公认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是工作倦怠的高发群体。工作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创造力和对班级、个人的控制能力,使他们注意力不能集中,士气低落,无心也无力于提高教学水平,严重倦怠者甚至会出现胃溃疡、高血压等身心疾病。教师产生工作倦怠之后还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生活和工作失去兴趣,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正如美国学者Dworkin感叹的:“且不论教师工作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因此,研究教师的工作倦怠成因,对于缓解工作倦怠,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的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社会、组织及教师个人因素与工作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具体如下: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自古以来,人们对教育都抱有过高的期望,特别在今天,一个家庭将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子女,所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有很高的要求,一旦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对于教师的批评是十分严厉的,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教师整天小心翼翼地工作,整天充满压力地工作,因而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组织因素。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还有组织方面的多种原因,其中包括工作负荷过高,工作缺乏自主性,报酬低、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等。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如教师要担当学生的“家长代言人”、“学生的楷模”、“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调节者”、“朋友和知己者”等,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同时,教师的工作比较繁杂,劳动强度大,再加上教师评价的唯分数论,人为加重教师间的竞争,使得教师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出现工作倦怠现象。此外,学校氛围、领导者风格、社会支持,以及其他导致工作压力的因素如缺乏反馈和决策权等都与工作倦怠的产生有关。
(三)个人因素。在个人方面,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较低的自我评价,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认为事情的控制力缘于外界的教师更易产生倦怠。而那些具有自尊和能够有效地应对应激事件的教师则感知到较少的倦怠,对同事和管理者更为满意,具有较高的成就感。
二、缓解教师工作倦怠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教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可分为个体因素与社会、组织因素。所以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干预方法可以从个体与社会、组织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社会、政府和学校要为教师建立多级社会支持系统
1.政府应引导舆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的风尚,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理解教师苦衷,在制定教育政策法规时,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争取为教师创设一个融洽、宽容、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大胆而充分地发挥自我。
2.学校一方面应改进组织环境,实行民主管理,积极建立一种民主、团结的学校气氛,给予教师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一方面应建立起公正平等的评价体制,鼓励教师之间的竞争,但更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使教师能很快领悟新教改的精神,符合新教改的要求,提高自我效能感,缓解压力,避免衰竭。
3.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大力开展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有条件的话开辟专门指向教师的心理门诊或心理热线,为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指导和咨询。
(二)教师主动从个人因素进行调整和改变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心理学家多德拉认为,如果一个环境给你带来了不良症状和障碍,那么你在这个环境中就会遇到许多心理上的冲突,要解决这些症状和障碍就得去认识你身上存在的冲突。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2.调整自我预期,客观评价自我。首先,教师对自我应该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既不盲目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肯定、自我悦纳。其次,在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理想自我目标,避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追求完美的倾向。只有在合理的期望下,才能及时给自己鼓励与反馈,增加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对教师工作更有自信和喜悦。
3.建立支持系统,勇于寻求帮助。很多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却又不愿开口求助,怕别人小看自己。事实上,没有人是万能的,寻求他人帮助的人也绝不是无能的人。而且教师之间相互支持、鼓励,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还可互相学习有关的技巧,提高工作效能。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密切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与领导的彼此信任和支持,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温暖、健康的人际环境。
4.提高工作效率,学会休息。许多教师工作起来没有明确的上班下班界线,下班回家后继续工作,好像生活永远是责任、义务,工作永远做不完,成日忙忙碌碌,忘记了生活也要休息,生命也需要时间欣赏,更忘了在爱学生的同时,也要爱自己一下。因此教师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学校的事情校内完成,留点空间、时间给自己,别忘了“生活不只是工作”,适当的休息之后,重新回到工作世界,我们会感到充满精力和能量,工作效率更高。
5.寻求专业指导。如果个别教师发现自身出现工作倦怠症状,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还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应该找心理专家进行咨询,接受专业指导,忌疾讳医只能使问题更加严重。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师要塑造学生健全的灵魂与人格,首先要保证自身人格与心理的健康与和谐,教师的工作倦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帮助教师缓解沉重的压力与负担,采取切合实际的应对策略,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茂名学院)
教师职业被公认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是工作倦怠的高发群体。工作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创造力和对班级、个人的控制能力,使他们注意力不能集中,士气低落,无心也无力于提高教学水平,严重倦怠者甚至会出现胃溃疡、高血压等身心疾病。教师产生工作倦怠之后还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生活和工作失去兴趣,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正如美国学者Dworkin感叹的:“且不论教师工作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因此,研究教师的工作倦怠成因,对于缓解工作倦怠,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的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社会、组织及教师个人因素与工作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具体如下: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自古以来,人们对教育都抱有过高的期望,特别在今天,一个家庭将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子女,所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有很高的要求,一旦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对于教师的批评是十分严厉的,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教师整天小心翼翼地工作,整天充满压力地工作,因而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组织因素。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还有组织方面的多种原因,其中包括工作负荷过高,工作缺乏自主性,报酬低、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等。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如教师要担当学生的“家长代言人”、“学生的楷模”、“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调节者”、“朋友和知己者”等,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同时,教师的工作比较繁杂,劳动强度大,再加上教师评价的唯分数论,人为加重教师间的竞争,使得教师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出现工作倦怠现象。此外,学校氛围、领导者风格、社会支持,以及其他导致工作压力的因素如缺乏反馈和决策权等都与工作倦怠的产生有关。
(三)个人因素。在个人方面,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较低的自我评价,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认为事情的控制力缘于外界的教师更易产生倦怠。而那些具有自尊和能够有效地应对应激事件的教师则感知到较少的倦怠,对同事和管理者更为满意,具有较高的成就感。
二、缓解教师工作倦怠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教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可分为个体因素与社会、组织因素。所以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干预方法可以从个体与社会、组织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社会、政府和学校要为教师建立多级社会支持系统
1.政府应引导舆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的风尚,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理解教师苦衷,在制定教育政策法规时,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争取为教师创设一个融洽、宽容、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大胆而充分地发挥自我。
2.学校一方面应改进组织环境,实行民主管理,积极建立一种民主、团结的学校气氛,给予教师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一方面应建立起公正平等的评价体制,鼓励教师之间的竞争,但更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使教师能很快领悟新教改的精神,符合新教改的要求,提高自我效能感,缓解压力,避免衰竭。
3.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大力开展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有条件的话开辟专门指向教师的心理门诊或心理热线,为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指导和咨询。
(二)教师主动从个人因素进行调整和改变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心理学家多德拉认为,如果一个环境给你带来了不良症状和障碍,那么你在这个环境中就会遇到许多心理上的冲突,要解决这些症状和障碍就得去认识你身上存在的冲突。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2.调整自我预期,客观评价自我。首先,教师对自我应该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既不盲目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肯定、自我悦纳。其次,在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理想自我目标,避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追求完美的倾向。只有在合理的期望下,才能及时给自己鼓励与反馈,增加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对教师工作更有自信和喜悦。
3.建立支持系统,勇于寻求帮助。很多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却又不愿开口求助,怕别人小看自己。事实上,没有人是万能的,寻求他人帮助的人也绝不是无能的人。而且教师之间相互支持、鼓励,不仅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还可互相学习有关的技巧,提高工作效能。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密切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与领导的彼此信任和支持,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温暖、健康的人际环境。
4.提高工作效率,学会休息。许多教师工作起来没有明确的上班下班界线,下班回家后继续工作,好像生活永远是责任、义务,工作永远做不完,成日忙忙碌碌,忘记了生活也要休息,生命也需要时间欣赏,更忘了在爱学生的同时,也要爱自己一下。因此教师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学校的事情校内完成,留点空间、时间给自己,别忘了“生活不只是工作”,适当的休息之后,重新回到工作世界,我们会感到充满精力和能量,工作效率更高。
5.寻求专业指导。如果个别教师发现自身出现工作倦怠症状,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还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应该找心理专家进行咨询,接受专业指导,忌疾讳医只能使问题更加严重。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师要塑造学生健全的灵魂与人格,首先要保证自身人格与心理的健康与和谐,教师的工作倦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帮助教师缓解沉重的压力与负担,采取切合实际的应对策略,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茂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