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论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分析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状况并提出了培育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 培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新形势下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价格和性能等的竞争,而从本质上看是造就这种独特价格和性能的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持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独特性
核心竞争力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不容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即便竞争对手可能获得包含于核心竞争力的某项技术,但是综合性的内部协调技术、整体配合技术等,尤其是与企业特有的文化相关的、不可言传的知识,则是不可能完全模仿得到的。正是因为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所以企业才能因核心竞争力而获得别人所不能获得的竞争优势。如微软公司的独特性在于其提供强大的互动界面。
2.价值优越性
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包括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带来较为长期的超额利润,使企业能够持续竞争,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具有优越的顾客价值,能提供顾客看重的价值,给顾客带来最大限度的效用,让消费者获得好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这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本田汽车公司生产发动机的技能是本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该发动机节省燃料、速度快捷、操作简单、减少噪音及振动速度等,确实能为顾客带来高价值利益。
3.延展性
这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当具备这样的主导力和带动力。
核心竞争力是在全体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跨部门、跨产品的内在联系整合起来的。它有很强的渗透性与扩展性,向内可逐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员工,向外可将它组合到不同相关领域中,培育企业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从而显示出系统的竞争能力。如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使其可以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领域都比较容易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制一个很小范围。
4.长期持久性
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或资产,具有相对持久的属性。持久性主要是指其提供利润的持久程度。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 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大部分资产的持久性都大大降低了,这种降低主要影响有形资产提供可持续利润的特久性,而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团队精神等无形资产却并未受此影响。因为当核心竞争力被应用或共享时,不会因使用而削弱,反而还会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加强。
5.无形性
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项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是看不见的、结构性的、无形的战略性资源,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其经典性定义中则把它称作是企业的“学识”。这种无形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不像实物资源那样随使用而折旧,相反在不断应用和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改进、完善和精炼。例如,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状况
1.人力资源匮乏
(1)企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整体素质较差,其经营管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环境,面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新问题,显得束手无策。
(2)高级技术人才缺失,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较低、知识和技术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学习能力。
(3)人才流动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企业家队伍的职业化、市场化进展缓慢,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合格管理人才的渠道不畅通。
2.企业战略意识滞后
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随波逐流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旦市场出现某一热销商品,其他企业立刻闻风而动,不管自身在该产品的生产方面是否具有优胜,有无能力参与该领域的竞争,甚至不对市场需求做客观调查分析,新建的也好,转产的也罢,蜂拥而上。
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竞争手段原始单一。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行联合重组,成为实力更加雄厚的经济航母,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电子、通讯、汽车制造业等领域。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使我国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变化加快,在技术上使我国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没有能力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培植,企业缺乏能够支撑自己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我国企业竞争手段原始单一,很多企业对价格手段仍有过分的依赖性,降价似乎成了他们进行商品促销的必经之路。诸如彩电、VCD、空调业的价格大战。价格竞争只不过是市场竞争的初级手段,而且中国很多企业的利润空间本来就不大,如果仅靠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甚至出现产品价格比起边际成本还低,这样的竞争,成本太高,让利未必就能得市。采用价格战略,本身就反映出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4.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大型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规模仍很小,却普遍存在着“大企业病”。企业做大后,都毫不例外地存在着机构膨胀、层次增多、决策失误、管理失控、效率降低、沟通困难、执行不力、激励不足、约束不当等经营管理问题,多层的母子公司体系,极不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传统落后的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大大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问题
1.强化人力资源
(1)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虽然核心能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为此,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2)营造“学习型”组织。之外,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把企业培育成一个善于学习的集体。既包括理论知识的扩充,也包括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通过学习、培养企业的创新人才,促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达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2.战略创新
(1)明确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战略目标要数量化,便于号召动员职工群众,便于分解,便于检查。战略目标的指定必须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足够的信息,对企业掌握的资源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我国大多型企业目前正处于转换机制和战略调整阶段,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提高竞争力,企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市场结构、资金结构等均需调整或重构,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是重大决策,因此,必须充分分析企业的需要和可能,科学地制定出企业坚实稳定的发展目标。
(2)实施组织战略控制。战略控制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基于信息系统基础上的监控活动。战略控制有很强的目的性,它主要是由战略领导者来组织实施的,组织的运作都应得到有效监控,以确保其能符合企业组织的战略意图和目标。战略控制的信息一般是反馈信息和前馈信息,反馈控制通过控制信息反馈回来与目标进行比较以做出调整和改变;前馈控制在决策初始衡量投入,它要考虑生产经营活动和那些可能影响战略计划的环境的改变。
(3)优化经营业务与运营体系。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战略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在更广阔的经济背景下找到企业的比较优势,制定正确而不断“校准”的发展战略,精心构造核心业务、增长业务、种子业务的业务链,从业务安排上获得持续增长的业务框架。遵循企业的发展规律,注重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3.技术创新
(1)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平台,同时理顺科技管理体系,有效整合技术资源,完善科技激励政策,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培育科研队伍。
(2)瞄准国际先进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主导技术的发展方向,找出与标杆企业的技术差距,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规划,合理配置技术跟进和技术创新的科研力量。围绕核心业务进行技术引进和科技开发,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加强自主技术研发的力度,走引进利用—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道路。
(3)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改变我国大型企业研发投入低的现状。加强高新技术研究,提升核心技术水平,不断开发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的产品。
(4)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提高联合开发水平,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同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尽快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5)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
4.管理创新
(1)加强管理创新,包括注重发展战略研究,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注重价值管理、知识管理,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进行组织创新和业务重组。
(2)运用信息的管理手段、管理工具,改变企业的内部构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信息中心建设,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提高运行效率、科学性和透明度,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改革企业管理体系,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实行企业管理集约化。
(4)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5)实行战略管理,通过对未来环境的把握,明确企业发展目标,产业战略升级方向,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规划,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独特作用,主要是对企业员工精神的塑造。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作为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在企业管理中渗透观念的、精神的、感情的无形的因素,也即实行所谓的软管理,在企业员工中发挥凝聚、约束、激励、引导、协调的作用,使员工的教育和管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有句话说得好:“一年的企业靠运气,十年的企业靠管理,百年的企业靠文化”,实践表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企业领导要指导和支持。企业家是培养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应该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践行者,第一宣传者。第二要确定企业价值等核心理念,通过文化力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第三要建立实施机构,制订和实施培训计划。第四要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形成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没有既定的模式,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在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的前提下,须通过不断整合自身的资源和要素优势来逐步培育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取市场优势,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石谦:论企业核心竞争力[D].西南财经大学,2002,(11)
[2]胡楚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措施[J].北方经济, 2005,(5)
[3]潘兴强: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与培育[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5)
[4]醴陵民革:塑造企业文化,提升私营企业竞争力[Z].http://www.hnllmg.com2006-2-2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 培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新形势下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价格和性能等的竞争,而从本质上看是造就这种独特价格和性能的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持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独特性
核心竞争力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不容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即便竞争对手可能获得包含于核心竞争力的某项技术,但是综合性的内部协调技术、整体配合技术等,尤其是与企业特有的文化相关的、不可言传的知识,则是不可能完全模仿得到的。正是因为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所以企业才能因核心竞争力而获得别人所不能获得的竞争优势。如微软公司的独特性在于其提供强大的互动界面。
2.价值优越性
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包括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带来较为长期的超额利润,使企业能够持续竞争,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具有优越的顾客价值,能提供顾客看重的价值,给顾客带来最大限度的效用,让消费者获得好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这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本田汽车公司生产发动机的技能是本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该发动机节省燃料、速度快捷、操作简单、减少噪音及振动速度等,确实能为顾客带来高价值利益。
3.延展性
这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当具备这样的主导力和带动力。
核心竞争力是在全体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跨部门、跨产品的内在联系整合起来的。它有很强的渗透性与扩展性,向内可逐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员工,向外可将它组合到不同相关领域中,培育企业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从而显示出系统的竞争能力。如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使其可以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领域都比较容易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制一个很小范围。
4.长期持久性
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或资产,具有相对持久的属性。持久性主要是指其提供利润的持久程度。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 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大部分资产的持久性都大大降低了,这种降低主要影响有形资产提供可持续利润的特久性,而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团队精神等无形资产却并未受此影响。因为当核心竞争力被应用或共享时,不会因使用而削弱,反而还会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加强。
5.无形性
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项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是看不见的、结构性的、无形的战略性资源,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其经典性定义中则把它称作是企业的“学识”。这种无形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不像实物资源那样随使用而折旧,相反在不断应用和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改进、完善和精炼。例如,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状况
1.人力资源匮乏
(1)企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整体素质较差,其经营管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环境,面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新问题,显得束手无策。
(2)高级技术人才缺失,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较低、知识和技术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学习能力。
(3)人才流动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企业家队伍的职业化、市场化进展缓慢,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合格管理人才的渠道不畅通。
2.企业战略意识滞后
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随波逐流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旦市场出现某一热销商品,其他企业立刻闻风而动,不管自身在该产品的生产方面是否具有优胜,有无能力参与该领域的竞争,甚至不对市场需求做客观调查分析,新建的也好,转产的也罢,蜂拥而上。
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竞争手段原始单一。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行联合重组,成为实力更加雄厚的经济航母,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电子、通讯、汽车制造业等领域。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使我国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变化加快,在技术上使我国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没有能力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培植,企业缺乏能够支撑自己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我国企业竞争手段原始单一,很多企业对价格手段仍有过分的依赖性,降价似乎成了他们进行商品促销的必经之路。诸如彩电、VCD、空调业的价格大战。价格竞争只不过是市场竞争的初级手段,而且中国很多企业的利润空间本来就不大,如果仅靠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甚至出现产品价格比起边际成本还低,这样的竞争,成本太高,让利未必就能得市。采用价格战略,本身就反映出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4.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大型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规模仍很小,却普遍存在着“大企业病”。企业做大后,都毫不例外地存在着机构膨胀、层次增多、决策失误、管理失控、效率降低、沟通困难、执行不力、激励不足、约束不当等经营管理问题,多层的母子公司体系,极不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传统落后的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大大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问题
1.强化人力资源
(1)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虽然核心能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为此,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2)营造“学习型”组织。之外,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把企业培育成一个善于学习的集体。既包括理论知识的扩充,也包括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通过学习、培养企业的创新人才,促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达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2.战略创新
(1)明确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战略目标要数量化,便于号召动员职工群众,便于分解,便于检查。战略目标的指定必须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足够的信息,对企业掌握的资源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我国大多型企业目前正处于转换机制和战略调整阶段,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提高竞争力,企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市场结构、资金结构等均需调整或重构,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是重大决策,因此,必须充分分析企业的需要和可能,科学地制定出企业坚实稳定的发展目标。
(2)实施组织战略控制。战略控制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基于信息系统基础上的监控活动。战略控制有很强的目的性,它主要是由战略领导者来组织实施的,组织的运作都应得到有效监控,以确保其能符合企业组织的战略意图和目标。战略控制的信息一般是反馈信息和前馈信息,反馈控制通过控制信息反馈回来与目标进行比较以做出调整和改变;前馈控制在决策初始衡量投入,它要考虑生产经营活动和那些可能影响战略计划的环境的改变。
(3)优化经营业务与运营体系。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战略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在更广阔的经济背景下找到企业的比较优势,制定正确而不断“校准”的发展战略,精心构造核心业务、增长业务、种子业务的业务链,从业务安排上获得持续增长的业务框架。遵循企业的发展规律,注重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3.技术创新
(1)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平台,同时理顺科技管理体系,有效整合技术资源,完善科技激励政策,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培育科研队伍。
(2)瞄准国际先进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主导技术的发展方向,找出与标杆企业的技术差距,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规划,合理配置技术跟进和技术创新的科研力量。围绕核心业务进行技术引进和科技开发,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加强自主技术研发的力度,走引进利用—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道路。
(3)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改变我国大型企业研发投入低的现状。加强高新技术研究,提升核心技术水平,不断开发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的产品。
(4)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提高联合开发水平,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同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尽快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5)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
4.管理创新
(1)加强管理创新,包括注重发展战略研究,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注重价值管理、知识管理,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进行组织创新和业务重组。
(2)运用信息的管理手段、管理工具,改变企业的内部构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信息中心建设,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提高运行效率、科学性和透明度,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改革企业管理体系,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实行企业管理集约化。
(4)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5)实行战略管理,通过对未来环境的把握,明确企业发展目标,产业战略升级方向,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规划,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独特作用,主要是对企业员工精神的塑造。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作为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在企业管理中渗透观念的、精神的、感情的无形的因素,也即实行所谓的软管理,在企业员工中发挥凝聚、约束、激励、引导、协调的作用,使员工的教育和管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有句话说得好:“一年的企业靠运气,十年的企业靠管理,百年的企业靠文化”,实践表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企业领导要指导和支持。企业家是培养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应该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践行者,第一宣传者。第二要确定企业价值等核心理念,通过文化力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第三要建立实施机构,制订和实施培训计划。第四要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形成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没有既定的模式,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在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的前提下,须通过不断整合自身的资源和要素优势来逐步培育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取市场优势,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石谦:论企业核心竞争力[D].西南财经大学,2002,(11)
[2]胡楚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措施[J].北方经济, 2005,(5)
[3]潘兴强: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与培育[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5)
[4]醴陵民革:塑造企业文化,提升私营企业竞争力[Z].http://www.hnllmg.com2006-2-2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