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研究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药物注射,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注射;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
吞咽障碍是脑血管意外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正常的饮水、饮食和呼吸运动都会造成不利影响,严重者会引起患者出现全身功能衰竭。吞咽障碍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假性球麻痹引起,其病理因素为双侧额叶皮质运动区或双侧皮质核束受损害[1]。目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主要采用短期内予以静脉高能营养支持、胃造口形成术或胃管鼻饲及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等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从2010年1月到2011年3月,笔者对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患者予以穴位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的,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按照洼田试验的评分标准,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 55.9±13.8) 岁; 病程4~60 d。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 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 54.8±14.1)岁;病程3~50d。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治疗,用20%甘露醇250ml,2次/日; 清开灵30~60 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50ml,1次/日。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药物注射。常规消毒喉结两旁边人迎穴位,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和维生素12注谢液各取1NL配制而成的混合液,进针方向刺向喉结,深度适中,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再将药液缓慢注入穴位,每穴2ml,1次/日,一个疗程5次。疗效不佳患者可进行第2 疗程。
1.3疗效标准[2]: 按照洼田饮水试验:①显效:吞咽功能完全恢复,障碍消失,发音清晰, 饮食、饮水正常,饮水试验评定1级;②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基本恢复,声音无明显嘶哑,饮水试验评定2级;③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利用( )及百分率表示, 采用t 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5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与体征积分均有好转。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 < 0. 01)。
3 讨论
脑血管病人神经反射性活动减退, 吞咽肌群不协调造成吞咽障碍、呛咳和误咽, 使病人发生营养失调, 电解质紊乱及肺部并发症等, 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生活质量下降, 死亡率增高[3]。吞咽功能是人体正常的、基本的一种反射能力。但是患者一旦出现脑血管意外后,损害迷走、舌咽和舌下神经的核上,引发皮质脑干束出现缺血性改变、皮层功能障碍及延髓反射功能异常,使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穴位注射可以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面神经的分支等神经末梢, 使其释放神经冲动, 增强反射, 促进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进而调整和改善机体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 使體内的气血畅通, 阴阳调和, 使吞咽功能增强, 预防舌肌萎缩, 协调和改善吞咽运动[4]。
针刺能够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症状,加快损伤组织的恢复,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复活破坏后的可逆神经细胞,重建神经反射弧,从而使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改善或到达正常。传统的普通针灸方法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控制症状,而穴位注射方法可以延长刺激穴位的有效时间,且缓慢而持久,疗效明显。作为中医的外治法,穴位注射结合了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有机地结合了针刺与药物对双重穴位刺激机制,达到综合效能的应用。国内相关动物实验证明,与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相比,应用穴位注射给药的起效期明显缩短,与静脉直接给药的起效期基本接近。
祖国医学认为,脑血管意外后患者吞咽障碍是由于气机不畅, 痰瘀阻络所致。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 位于项部, 靠近咽喉,穴位注射的方向朝向喉结, 直接作用于咽喉部位, 能够熄风祛痰, 化瘀通络[5]。本研究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有效结合穴位、针刺与药物的作用机制。首先,穴位注射可以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直接刺激作用; 其次,予以穴位注射之后,药物可以较长时间留存在穴位处,不仅能延长和增强对穴位的药物效用,而且穴位和药物形成的双重刺激能共同作用于病理组织器官,而且还增强了沿经络循行而疏通经气的作用; 第三,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药物对穴位作用于机体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合并后疗效显著提高。本组研究表明,观察组经穴位注射治疗5次后, 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得以有效改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文雄,吴秋义,汤文达.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2 ,28(1):37-38.
[2] 韩玉慧. 穴位注射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07,13(9):98.
[3] 孟繁瑞. 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06 ,10(3):280.
[4] 韦衡秋,覃翠. 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护理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0 ,37(7):1372-1374.
[5] 徐炳国, 戴丽娟. 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70 例[J]. 中国康复,2010,25(2):139-140.
【关键词】穴位注射;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
吞咽障碍是脑血管意外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正常的饮水、饮食和呼吸运动都会造成不利影响,严重者会引起患者出现全身功能衰竭。吞咽障碍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假性球麻痹引起,其病理因素为双侧额叶皮质运动区或双侧皮质核束受损害[1]。目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主要采用短期内予以静脉高能营养支持、胃造口形成术或胃管鼻饲及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等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从2010年1月到2011年3月,笔者对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患者予以穴位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的,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按照洼田试验的评分标准,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 55.9±13.8) 岁; 病程4~60 d。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 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 54.8±14.1)岁;病程3~50d。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治疗,用20%甘露醇250ml,2次/日; 清开灵30~60 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50ml,1次/日。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药物注射。常规消毒喉结两旁边人迎穴位,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和维生素12注谢液各取1NL配制而成的混合液,进针方向刺向喉结,深度适中,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再将药液缓慢注入穴位,每穴2ml,1次/日,一个疗程5次。疗效不佳患者可进行第2 疗程。
1.3疗效标准[2]: 按照洼田饮水试验:①显效:吞咽功能完全恢复,障碍消失,发音清晰, 饮食、饮水正常,饮水试验评定1级;②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基本恢复,声音无明显嘶哑,饮水试验评定2级;③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利用( )及百分率表示, 采用t 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5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与体征积分均有好转。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 < 0. 01)。
3 讨论
脑血管病人神经反射性活动减退, 吞咽肌群不协调造成吞咽障碍、呛咳和误咽, 使病人发生营养失调, 电解质紊乱及肺部并发症等, 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生活质量下降, 死亡率增高[3]。吞咽功能是人体正常的、基本的一种反射能力。但是患者一旦出现脑血管意外后,损害迷走、舌咽和舌下神经的核上,引发皮质脑干束出现缺血性改变、皮层功能障碍及延髓反射功能异常,使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穴位注射可以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面神经的分支等神经末梢, 使其释放神经冲动, 增强反射, 促进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进而调整和改善机体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 使體内的气血畅通, 阴阳调和, 使吞咽功能增强, 预防舌肌萎缩, 协调和改善吞咽运动[4]。
针刺能够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症状,加快损伤组织的恢复,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复活破坏后的可逆神经细胞,重建神经反射弧,从而使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改善或到达正常。传统的普通针灸方法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控制症状,而穴位注射方法可以延长刺激穴位的有效时间,且缓慢而持久,疗效明显。作为中医的外治法,穴位注射结合了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有机地结合了针刺与药物对双重穴位刺激机制,达到综合效能的应用。国内相关动物实验证明,与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相比,应用穴位注射给药的起效期明显缩短,与静脉直接给药的起效期基本接近。
祖国医学认为,脑血管意外后患者吞咽障碍是由于气机不畅, 痰瘀阻络所致。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 位于项部, 靠近咽喉,穴位注射的方向朝向喉结, 直接作用于咽喉部位, 能够熄风祛痰, 化瘀通络[5]。本研究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有效结合穴位、针刺与药物的作用机制。首先,穴位注射可以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直接刺激作用; 其次,予以穴位注射之后,药物可以较长时间留存在穴位处,不仅能延长和增强对穴位的药物效用,而且穴位和药物形成的双重刺激能共同作用于病理组织器官,而且还增强了沿经络循行而疏通经气的作用; 第三,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药物对穴位作用于机体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合并后疗效显著提高。本组研究表明,观察组经穴位注射治疗5次后, 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得以有效改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文雄,吴秋义,汤文达.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2 ,28(1):37-38.
[2] 韩玉慧. 穴位注射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07,13(9):98.
[3] 孟繁瑞. 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06 ,10(3):280.
[4] 韦衡秋,覃翠. 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护理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0 ,37(7):1372-1374.
[5] 徐炳国, 戴丽娟. 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70 例[J]. 中国康复,2010,25(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