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思想史(上)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e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中国宗教思想整体的角度,考察了外来宗教思想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固有宗教思想的形成、展开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宗教思想所发生的变化等问题。因篇幅关系,译文拟分三次刊出。
其他文献
宗教伦理的神圣性来源于宗教自身的神圣性,宗教伦理的合理性根源于宗教世界观的合理性,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传统宗教自身丧失了对政治、经济乃至日常生活的社会法权,并日益趋于多元化和私人化,这样一来,宗教伦理的社会整合功能也面临了危机。而在当代中国,由于对意识形态所作的统一宣传教育,社会伦理状况则更为特殊,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伦理既面临着丧失作用力的危机,也面对着以新模式发挥作用的机遇。
期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三十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解放思想的三十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和大发展,也促进了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振兴和飞跃发展。
本文通过对有关材料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清代南昌青云谱道院住持朱道朗实际上就是明皇室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其所开创的“青云派”乃是净明道的一个支派,而该派的活动中心——青云谱道院的兴建和发展乃是依赖道教自己的财力、通过买卖的经济手段来实现,这一方面说明了清代以后的道教已失去封建统治者的扶持,另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道教在民间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作为“全真六经”之一的《阴符经》,行文诡谲,蕴含着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以唐代道教学者李筌的《阴符经》注疏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和挖掘其“至乐至静”的审美心态论、“神妙不测”的创作技巧论和道教辩证美恶论,梳理了道教美学思想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认识。
青州修真宫现存十六块碑刻,除去三块与道教无关和一块残损严重无法辨认外,剩余十二块碑刻都或多或少地提供了关于修真宫的信息。以修真宫现存碑刻与相关方志为主要史料,本文对修真宫的创建时间、宗派归属与历史兴衰进行了考察,最终得出以下三点结论:其一,元元统元年(1333)以前修真宫已经存在。其二,明大德至清嘉庆年间,修真宫一直由全真龙门派道士住持,清嘉庆年问开始转交为由全真嵛山派道士住持;且由修真宫的传承情况,推算出龙门派极有可能创派于元代中期。其三,修真宫为明清道教历史兴衰的缩影。
本文认为《老子指归》为西汉严君平原著,汉唐时期严君平在蜀中一直倍受尊崇,其书对《老子想尔注》产生了重要影响,两者的密切关系从一个侧面说明《老子想尔注》出于三张之手。
对禅宗公案的“驴胄”、“驴胃”、“驴纣”三种说法加以辨析,认为这则公案中的“劣语”是驴、驴粪和驴纣棍,与驴胃没有关系。“胃”、“胄”因形近而讹,“胄”、“纣”音近而替代。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曾出现过持续久远的基督教自立运动。这场运动在20世纪初期的四川曾有强烈反应。30年代初在成都出现了以中华基督教改进会为代表的思想非常激进的基督教自立运动,其机关刊物《改进》半月刊刊登了大量文章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西差会。该运动产生在1922—1927年风靡全国的非基督教运动平息之后,因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本文以佛教为案例,对“5·12”四川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安县等地受灾人群信仰状况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自由座谈等社会学实证考察方式进行了调研。调查表明:佛教界闻灾而动,寻声救苦,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赏佛教界在赈灾中的积极作用;佛教在赈灾中所发挥的心理安定、心理救援、生死安顿、生活充实、慈善公益等功能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秩序稳定功不可没;信教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度最高,92.8%的佛教信众认为“信宗教与信党和政府无冲突”,佛教信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率是97.39/6,高于普通民众;调查表明:正信宗教尤其佛教的